胡爽

摘 要: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與“響”概念是理解和分析民間音樂韻律特點的重要理論工具。“律”指音程區間和度數,反映音樂的旋律線條;“響”指旋律的節奏和節奏感,體現音樂的節奏特征。“律”“響”的不同組合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本文從“律”“響”概念出發,分析不同民族不同類型民間音樂的律性和響性特征,揭示其產生的審美原因和音樂表達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律”“響”在民間音樂教學和創作中的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理論;“律”與“響”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3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藝術魅力源于優美動聽的旋律和生動變化的節奏,這也體現在“律”和“響”兩個方面。“律”指音樂的旋律線條,體現音高的變化;“響”指音樂的節奏結構,體現時間長短的變化。“律”“響”作為理解和分析民間音樂韻律特征的重要理論工具,其內涵豐富而又易于把握,為探討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審美特征提供了重要視角。
本文專研理解和應用民族民間音樂理論中的“律”與“響”概念。先考察“律”“響”概念的提出過程與發展,然后分析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探討它們所產生的獨特審美效果,進而研究“律”“響”在民間音樂教學與創作中的具體應用,最后總結研究成果與不足,并提出相應展望。為提高對民間音樂的理解與活用提供借鑒,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一、“律”“響”概念內涵及理論淵源
(一)“律”“響”概念的提出與內涵
“律”“響”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由秦悅在20世紀提出,用于分析和描述民族民間音樂的韻律特征。“律”指音程區間和度數,反映音樂旋律的線條;“響”指旋律的節奏和節奏感,體現音樂的節奏特征。“律”關注旋律的高低,“響”關注旋律的長短,二者同時存在并相互影響。
“律”“響”作為理論工具,可以用來分析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律性和響性特征,揭示其產生的審美原因和音樂表達效果。在民間音樂教學和創作中,“律”“響”也有重要應用,可以指導旋律線條和節奏的構成,訓練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1]。
(二)“律”“響”概念的理論淵源
“律”“響”概念的提出,受中國古代“律呂”和“聲律”理論的影響。“律呂”理論關注音樂旋律的高低律動,“聲律”理論強調音樂節奏的律動,這為“律”“響”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民族音樂學關注民間音樂韻律的研究也對“律”“響”產生了影響。如呂思勉提出的“跳起”“回環”概念關注旋律線條,MK.謝爾蓋耶夫提出的“節奏-音高結構”理論關注旋律的節奏和音高兩方面,為“律”“響”的形成提供了借鑒。
20世紀中期,隨著對中國本土民間音樂研究的加深,秦悅提出“律”“響”概念對民間音樂韻律特征進行描述,并在研究中得以廣泛運用,這標志著“律”“響”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其后,許多學者對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也采用“律”“響”進行分析與研究。
綜上所述,“律”“響”概念的提出受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和民族音樂學研究影響,并在20世紀形成和發展,為分析民族民間音樂韻律提供重要理論工具[2]。
二、“律”“響”在不同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體現
(一)中國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
中國民間音樂追求自然的音韻效果,旋律線條流暢優美,節奏感強且富于變化。這體現在律和響兩個方面。律性方面,中國民間音樂旋律以四五度和全全音為主,音程平緩流暢,追求自然順暢的旋律變化。不使用大跨度的音程,兼顧平行音和跳進音的運用。這使得旋律線條柔和舒緩,給人以自然宜人之感。響性方面,中國民間音樂節奏感強,變化生動。旋律長短靈活多變,使用切分節奏手法,追求節奏的變化與對比。鼓點與旋律或歌詞的對應,使得節奏感強烈而富于變化。這種節奏感的變化使音樂富于表現力,能夠描寫生活與人情。
表1是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響”表現形式與特點。
(二)“律”“響”特點分析
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響”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樣性: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響”表現形式非常多樣化,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2.情感表達: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響”往往是用來表達情感和意境的,如中國的古琴曲《廣陵散》就通過悠揚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來表達出深情厚誼的情感。3.文化傳承: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律”“響”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三)蒙古族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
蒙古族民間音樂以長調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呈現出起伏較大的弧線形狀。這在“律”和“響”兩個方面得到體現。律性方面,蒙古族民間音樂使用較寬廣的音程,主要以大三度至六度為主,呈現出起伏較大的旋律線條。這使得旋律壯闊寬廣,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響性方面,蒙古族民間音樂節奏感較強,但變化相對均勻。鏡面節奏結構明顯,鼓點與旋律密切對應。但整體而言,節奏結構比較簡單固定。這使得蒙古族民間音樂節奏感較強,但相對均衡單一,少有復雜變化。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音樂和蒙古族民間音樂在律性和響性方面體現不同特點。中國民間音樂追求流暢柔和與變化多端,蒙古族民間音樂以廣闊起伏和均勻節奏為主。這使兩種音樂在藝術效果上產生差異,體現各自的民族特色[3]。
(四)藏族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
旋律低沉音樂類型,追求莊嚴神秘的效果。這在“律”和“響”兩個方面得到體現。律性方面,藏族民間音樂使用較低的音域,主要在中低音區,較少使用高音。旋律線條平和低沉,變化較小,沒有較大的跨音程。響性方面,藏族民間音樂節奏感較弱,變化較小。旋律長短基本固定,鼓點也較為簡單固定。整體而言節奏結構比較單一,變化不大。
綜上所述,藏族民間音樂在律性和響性方面追求低沉平和與均勻簡潔,這與中國民間音樂和蒙古族民間音樂形成較大差異。三者在律性和響性上的差異,使其在音樂表現上體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和風格。
(五)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
朝鮮族民間音樂帶有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旋律線條簡潔流暢,節奏感較強。這在“律”和“響”兩個方面得到體現。律性方面,朝鮮族民間音樂使用較窄的音域,主要為五聲音階,旋律變化較小。旋律線條簡潔流暢,重復和輪唱較多,表達直接。這使得旋律簡單易懂,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響性方面,朝鮮族民間音樂節奏感較強,變化較大。通過不同的拍子和旋律與拍子的對應,產生明顯的節奏感和變化。鼓點使用較為復雜,與旋律結合緊密,增強節奏的變化。這使得朝鮮族民間音樂節奏感明顯,富于變化,能夠表達生動活潑的性格。
朝鮮族民間音樂在律性和響性方面體現簡潔流暢與節奏感強的特征。與藏族民間音樂相比,朝鮮族民間音樂在兩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使其音樂效果更加生動活潑,這也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4]。
(六)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的“律”“響”特征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以長調為主,音域較寬,律性較廣闊,但變化較為平緩。這使其旋律線條寬廣流暢,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響性方面,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節奏變化較大,通過不同拍子的使用及其變換,產生復雜的節奏變化和節奏感。但總體而言,節奏結構較為散漫,變化較為自由。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在律性方面與蒙古族民間音樂較為相近,均追求廣闊的旋律線條;但在響性方面,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節奏變化更為自由豐富。這使得兩種音樂在藝術效果上有一定差異:蒙古族民間音樂更加雄渾簡潔,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更加復雜變化。
綜上所述,對不同民族的更為細致全面的考察,可以找到其在“律”和“響”方面的共性與個性,理解不同民間音樂韻律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所產生的獨特藝術效果。這需要對不同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對音樂的影響有深入理解,才能在“律”“響”的角度進行準確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與研究。這也是后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律”“響”的審美效果與音樂表達
(一)“律”“響”的不同組合產生的不同審美效果
“律”“響”的不同特征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1.律性流暢柔和,響性節奏感強的組合,如中國民間音樂,可以產生自然優美與變化生動的效果。
2.律性廣闊,響性節奏感均勻的組合,如蒙古族民間音樂,可以產生雄渾宏大的效果。3.律性低沉平和,響性節奏感簡單的組合,如藏族民間音樂,可以產生莊嚴肅穆的效果。4.律性簡潔,響性節奏感強的組合,如朝鮮族民間音樂,可以產生親切生動的效果。
不同民族民間音樂在“律”和“響”上的特征組合不同,使其在審美效果上各具特色,體現出不同的民族風格。這是不同民間音樂可以產生豐富藝術效果和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二)“律”“響”在不同體裁民間音樂中的音樂表達
在不同體裁的民間音樂中,“律”“響”也有不同的音樂表達。1.在采之類體裁中,律性以流暢變化見長,可以表達鄉愁或情感;響性以節奏感強和變化為主,可以描寫生動景象。2.在山歌體裁中,律性以起伏跌宕見長,可以表達豪邁情懷;響性以鼓點對旋律密切對應見長,可以增加音樂的表現力。3.在民間器樂體裁中,律性可以通過不同樂器的音色變化獲得豐富表達;響性可以通過復雜的節奏變化和旋律得到生動表現。4.在民間舞蹈樂曲中,律性需與舞蹈動作相配合;響性以復雜變化的節奏感為主,以強化樂曲的舞蹈性。
不同體裁的民間音樂,需要“律”“響”的不同表現手法,以達到對應的音樂表達效果。這需要音樂創作者對不同體裁的特征有深入理解,據此運用恰當的“律”“響”手法進行創作。
(三)“律”“響”在民間音樂創作中的應用路徑
在民間音樂創作中,可以根據不同體裁與表現內容,選擇恰當的“律”和“響”手法。1.根據體裁特征選擇“律”“響”手法。如采之類選擇流暢律性和變化響性;山歌體裁選擇跌宕律性和對應響性。2.根據表現內容選擇“律”“響”手法。如表達鄉愁可以選擇流暢律性,表達豪邁可以選擇跌宕律性。3.根據創作主題選擇“律”“響”手法。如主題為美好山川可以選擇廣闊律性。4.結合不同民族風格運用“律”“響”手法。如欲體現蒙古族風格可以使用廣闊律性和均勻響性。5.綜合運用不同“律”“響”手法達到豐富效果。如采用流暢律性和變化響性表達鄉愁,同時加強節奏感達到歡快效果。
民間音樂創作者需要對“律”“響”理論有深刻理解,并根據創作意圖與體裁特征綜合運用,方能達到理想的音樂表達效果。這需要長期的實踐積累和對不同民間音樂的個案學習。
四、研究總結
(一)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從“律”“響”概念出發,對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律性和響性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中國民間音樂追求流暢柔和的律性和變化生動的響性;蒙古族民間音樂以廣闊跌宕的律性和均勻的響性為主;藏族民間音樂以低沉平和的律性和簡單的響性為主;朝鮮族民間音樂以簡潔流暢的律性和節奏感強的響性為主。2.“律”“響”的不同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與音樂表達。如中國民間音樂產生自然流暢的效果,蒙古族民間音樂產生雄渾寬廣的效果。3.在不同體裁民間音樂中,“律”“響”有不同的作用。如在山歌中“律”體現豪邁,“響”增加表現力;在采之中“律”表達鄉愁,“響”描寫景致。4.在民間音樂教學中,“律”“響”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與創作能力;在創作中,可以根據體裁與表達意圖選擇恰當的“律”“響”手法。
(二)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1.對更多民族的民間音樂律性和響性特征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亟須進一步拓展。2.對“律”“響”理論在民間音樂教學與創作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案例分析還不夠充實,需要進一步豐富。3.對“律”“響”理論的限制及其與其他理論的結合還需進一步探討。
因此,這就需要相關學者加強對更多民族與類型民間音樂的律性與響性研究,豐富教學與創作案例,探討理論的發展與整合,以期形成系統完整的“律”“響”理論體系,為分析與運用民間音樂韻律特征提供更加全面客觀的理論基礎。
總之,“律”“響”作為理解和分析民間音樂韻律特征的理論工具,其理論內涵與應用價值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但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對民間音樂審美特征的認知,為提高民間音樂教學、演奏與創作水平提供一定借鑒,這是本研究取得的積極成效。
參考文獻:
[1]劉超男,從夢瀅.談民族音樂學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2(25):105-107.
[2]屈盈君.如何結合民族音樂學理論提升聲樂教學有效性[J].藝術家,2020(08):80.
[3]蒂莫西·賴斯,魏琳琳.民族音樂學理論(下)[J].音樂文化研究,2019(04):126-142.
[4]崔耘豪,張永東.對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思考[J].大觀(論壇),2019(0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