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鋒
摘 要:人們喜稱掌中木偶戲為“布袋戲”,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稱呼,福州人稱“串頭戲”,其中單人演出的稱為“扁擔戲”;西方則稱其為“手套式木偶”。根據福建省晉江市民間的口頭傳說,它大抵始興于明代嘉靖年間,由講書的說唱形式,在提線木偶藝人的指導下,興起并流傳。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并傳至中國臺灣。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流傳至今。
關鍵詞:非遺文化;兩岸文脈;新時代特色;舞臺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3
晉江南派布袋戲現已是國家“非遺”保護劇種,它作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深受閩南廣大觀眾的喜愛。其代表作品有《衣衫換江山》《五里長虹》《龍山情緣》《武松打虎》《大鬧天宮》《梅林春曉》《怒海歸舟》等,雖然在這些作品中,“人、神、鬼、妖”之間互起矛盾,各有沖突,但他們最后所呈現給觀眾的總是邪不勝正,謳歌偉大的人類光明前景。其主題也多有講述臺閩之間的峽灣難以阻隔的濃厚情誼,表現出兩岸人民深厚的感情。
但晉江木偶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20世紀末時中國臺灣將木偶戲推向影視,《霹靂布袋戲》風起一時之后,整個木偶戲行業卻漸漸淡出大眾視野。因此針對晉江木偶戲的發展,筆者將從木偶本身以及舞臺這兩個方面通過論述它過去和現在的發展狀況,盡筆者所能為其找尋出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
一、木偶本身
木偶戲,顧名思義就是用木偶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其靈魂源于能夠形象地展現出當時落后環境下人創作的劇目。就木偶的造型來說,從古至今大體沒有變化,它是由布內套、木偶頭、手和腿四部分組成的。布內套是根據演員本人手掌的大小、手指的長短而定,它大部分是“專用的”,只有尺寸大小合適,演員才能靈活地操縱人偶做各種活靈活現的動作,從而完成一場精彩表演。關于木偶尺寸在近現代的變化,最好的體現是1959年參加全國人民慰問團慰問福建前線三軍,因為考慮到觀眾數量及場地的變化,當時演出的木偶整體體型得到相應的擴大,到1981年,為了創演神話劇《白龍公主》,藝術改革進入高峰,布袋偶人形象,體高改為一尺五,四肢也變得更加靈活起來,耳朵、鼻子等五官也變得栩栩如生。
木偶頭是木偶形象最直觀的體現,木偶頭的雕刻更是一門別出心裁的手藝,木偶頭像種類繁多,可以分為六類,大約二百三十多種,為人們所熟知的有生頭類、旦頭類、花面類、雜角類,還有神仙妖怪的神道類、精怪類,因此雕刻木偶頭部,描繪其面貌神態在這些紛繁復雜的門類中就更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同時戲服也是木偶身上的一大亮點,戲服可以凸顯人物的身份、地位、個性和心境,展示戲劇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點,還可用來區別人物的主次。如在劇目《衣衫換江山》中,布袋木偶的形象以及服裝的設計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與舞臺美術風格和諧統一,《洛神賦》中讓人流連忘返的洛神,便是本劇女性形象最好的參照。放大頭飾與服飾的裝飾性還有強化角色個性的作用,木偶的服裝材質也需突出飄逸圓渾之感。在神話及動物角色的創作上,以杖頭木偶操作為主,特殊場景的角色也以大中小不同比例的同一形象,層層堆疊,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從而在各表演層級空間不斷放大其比例,突出木偶表演的特性,將“木偶之趣”做到極致,進一步完善木偶戲,達到錦上添花效果的是考究的道具設計。其從歷史資料、考古文物的圖片影像下手,按人物身份、年齡、性格、情境來逐一論證設計,從而形成的具有歷史時代特色的一種客觀載體,重現在觀眾眼前。比如,宮廷使用的酒壺酒樽,將士使用的兵器、戰馬、車等,都需嚴格把關,色彩和風格樣式均需與舞臺美術總設計的風格和諧統一[1]。
以著名劇目《龍山情緣》為例,其中的人物也各有“行當名色”,即各有自己的造型特色。我們可以參照類型化臉譜,根據人物的個性特征,大膽改革、變形,使之比傳統造型更富于美感,并與戲的整體風格及舞臺美術布景和諧統一??傊?,既要有傳統特色,又要有鮮明的個性形象。龍套類人物造型要注重整體感覺,講究大色塊、大效果,切忌服裝、顏色雜亂、潦草。舞蹈場面注重整體美感,強化隊形變化與舞匯的表現力,一要有力度,二要有形式美感。
二、舞臺及舞臺美術
舞臺是視覺沖擊的對象,縱使擁有再精致的木偶和優秀熟練的演員,也只能通過舞臺呈現在劇院中,而舞臺設計的優劣則直接影響欣賞到木偶戲的韻味與否。舞臺呈現的東西雖多,但大體可以就舞臺藝術和舞臺美術、表演藝術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舞臺藝術
布袋戲的舞臺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戲服和道具,上述已經說明。下面來說一下舞臺藝術——舞臺結構。李家班早期所用的戲臺,是牌樓式的彩樓,以木材建設、雕制而成。大約在1954年,因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員站立,可以走動表演,木偶人的舞臺活動空間擴大了,舞臺的縱深感相應地變強。舞臺的前區為表演區,后區可以置布景、道具、燈光設計。相應舞臺的立體感也增強。總的來說,從1953年至今,南派掌中木偶戲在舞臺改革方面,經歷了小、中、大三個類型。
(二)舞臺美術
舞臺美術中燈光作用雖然難以注意,但卻是使觀眾看清演員表演和景物景象的基本條件,好的舞臺美術應該注重燈光的氛圍效果,從而引導觀眾視線;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現舞臺的幻覺;創造劇中所需要的空間環境,渲染劇中的氣氛[2]。
例如,在劇目《龍山情緣》中燈光要完美地烘托舞美(布景),呈現木偶戲的情感色彩,還要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之成為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化形象。燈光變化應與節奏緊緊相扣,要與音樂及表演有機結合。由于這個戲的舞臺調度和空間處理將是全方位的,燈光要與之配合和諧、統一,達成默契。運用現代舞臺燈光技術,全面電腦化。設計要細致,層次要分明,執行要精確,科學技術要現代化。它的功能不僅是照明,還延伸到諸多方面。
(三)表演藝術
在表演藝術方面,很多經典劇目能將其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如劇目《五里長虹》中舞臺美術、偶像造型、燈光、音響等綜合藝術的設計和制作,因其刻意求工,精益求精,從而更好地為塑造藝術偶像和深化主題服務。所有這些動作,要表演得極為逼真、生動、惟妙惟肖,形成對比鮮明的強烈印象,使形象藝術和表演藝術巧妙和諧地結合起來,富有藝術生命力[3-4]。
劇目《衣衫換江山》中,舞美的形象種子是一出戲呈現的靈魂。本劇以講述司馬再興復國曲折的命運?;腹闭?,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淚下。古人對柳樹的表達頗有情誼,柳樹有曲有直,耐水抗旱,與再興坎坷命運能屈能伸似有相通。江邊遇漁夫換衫救龜,柳葉飄飄柳絮團團,此春之柳;玉春情投意合,池塘映柳,楊柳垂地燕差池,自由風流,此夏之柳;軍營家書換軍心,郭通歸順,黃金柳條嘆離人,秋風蕭瑟憶往昔,“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王士禎《秋柳》),此秋之柳。以柳言志,以柳寄情,以柳喻人。從第一出“飄舞的柳絮”暗指柳樹,每一場柳樹的季節更替以及不斷壯大,到最后一場江邊悟道,最初的那一棵柳樹在見證風雨后,篤定地迎來全新的開始[5]。
三、傳承、現狀與改變
(一)傳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傳承與發展,晉江木偶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也經歷著不斷浮沉的過程。2006年,晉江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木偶驚艷世人的背后,是一代代“偶人”不舍晝夜的堅守與努力。
晉江木偶戲一路的傳承,在改革開放國家進步經濟發展推動藝術之花盛開后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同時呈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傳統劇目,如上述所言《衣衫換江山》《龍山情緣》等,它們都表達出富有內涵的主題,對我們的思想價值觀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弘揚了偉大的愛國精神,傳承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劇目《龍山情緣》講的是安平商人曾養正執著追求崇高理想為主線展開故事,勾連起兩岸的閩臺民眾的深厚情緣,彰顯安平商人重商、善賈、施仁、尚義以及敢于沖冒風濤的人格力量;還有《五里長虹》,它緊扣“造橋”事件,彰顯晉江人民造福子孫后代的英雄壯舉,和眾多善良的人所形成的一股堅韌的集體偉力,為造橋出力,“扛石板,塞石縫”。雄偉壯麗的五里橋,凝聚著集體的力量。他們所弘揚的是團結精神,實干精神,腳踏實地、無私奉獻的精神。
晉江木偶戲的種種劇目都與時代緊緊貼合,傳承著優秀文化所要傳承的精神與蘊涵,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現狀
任何事物都是向上發展的,新的事物必然會代替舊的事物,只有符合時代發展的事物,才能緊跟時代潮流,不被時代所淘汰。對于晉江木偶戲的發展現狀,雖然面臨著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具體來分析晉江木偶戲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原因便能夠得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最優解。
1.人數少而且需要精湛的技藝。所謂人數,是指演員人數少,手工人數少。一部技藝精湛的劇目,不僅僅需要優秀的劇本,還需要演員,而對于培養一批優秀的演技人員,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晉江木偶戲的演出,需要的人員多,主要是對他們進行手部的訓練,需要的是手指的靈活度。傳統老藝人對此要求高,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下,很難耐著性子去打磨一件事,缺少的是耐心與認真,缺少精益求精。對于木偶的雕刻技術也是追求甚高,需要慢功夫出細活。
2.新媒體的沖擊??萍及l展的今天,互聯網深受這個時代人民的喜愛,抖音、電視劇、短視頻的出現,給木偶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他們以一種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著眾多觀眾的視線,使他們沉浸其中,而木偶戲相對來說,過于單調,大眾的喜歡相對減少,受眾大部分是老年群體,年輕人和小孩對此接觸不多,甚至是陌生。
3.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沒有創新。創新是許多藝術門類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與時俱進必備的技能之一,在人們的心中,對于木偶戲來說,不過是一個舞臺,幾個木偶,進行一場戲的演出。在看過幾場劇目后,人們已經對木偶戲有所了解,便不會再去提起興趣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不會去深究,去挖掘其中的內涵與韻味。
(三)改變
1.創新傳播方式。近幾年來,晉江市政府大力支持晉江木偶戲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免費讓晉江木偶戲進社區,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晉江市人民傳承弘揚木偶戲。除此之外,還應將晉江市木偶戲與新媒體相連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將晉江木偶戲在全省乃至全中國的范圍內傳播??梢詫⒛九紤虻淖龉?、雕刻等精美的環節,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各地人知曉,同時弘揚了我國所展示的“工匠精神”。通過視頻,讓廣大人民沉浸在“慢節奏”的生活中,讓他們靜觀歲月靜好,體會工藝中的人的生活。
2.創新劇目題材與內容。內容新穎,質量過硬是抓牢人們眼球的重中之重,從以往的晉江木偶戲的傳統劇目來看,有表達臺閩一家親的,有表達人們偉大精神的等,應“取其精華”,對這些著名主題我們不能拋棄,而應該繼續弘揚,但是也要結合現實的發展。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通過木偶戲來演繹出其中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從而使木偶戲變為照進現實的一面鏡子,人人得以觀鏡自磨。所以說,好的劇本是很重要的,或者也可以結合各省的地理環境,用木偶戲結合旅游業的發展,共同推進經濟的發展。
3.擴大受眾群體。要使晉江木偶戲的受眾群體不僅僅局限于年輕人,我們可以通過制作一些小手辦、小玩偶,賣給當地甚至外地的孩童和年輕人;還可以將木偶戲繪制成圖書畫本,培養孩子們了解當地木偶戲的興趣,讓傳統文化從幼兒時期就扎根心中,從而一步步開花結果,在他們內心就形成一種道德風尚,不斷熏陶,有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這樣不僅老年人喜愛,孩子、年輕人也會喜愛,受眾群體相應地便會擴大,能進一步促進木偶戲的發展與傳承[6]。
以上便是對晉江市木偶戲的自身發展狀況、舞臺設計、燈光設計及代表曲目等的理解和介紹,針對晉江市木偶戲的傳承、現狀與改變,我們不難看出,晉江市木偶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較以前發展的前景不容樂觀,但是隨著政府的積極推行和木偶戲的進一步優化、創新,以及各種民間團體的努力,其未來前景還是有很大空間的,并且對于青年自身來說,要積極參與這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擔負起不斷傳承優秀文化的重擔。
參考文獻:
[1]石艷華.淺析戲曲舞美藝術的氣氛渲染功能[J].人文天下,2015(22):57.
[2]張召敏.淺析舞臺燈光在舞臺技術工作中的作用和應用[J].赤子,2018(03):112.
[3]阮溫凌.“小人戲”演千秋功業——評掌中木偶神話劇《五里長虹》[J].福建藝術,2004(02):60.
[4]阮溫凌.掌中木偶 再出新聲──評第三屆國際木偶節全國獲獎神話劇《五里長虹》[J].中國戲劇,2001(05):18-19.
[5]莊長江.蓮香熏海峽 掌偶唱佛緣——木偶神話劇《龍山情緣》導演闡述[J].福建藝術,2014(06):67-68.
[6]蘇琪茵.閩南布袋木偶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D].集美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