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靜
區域認知素養的培育是以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類型的區域為載體,培養學生從區域差異性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認識區域地理位置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中最關鍵的一步,對區域地理位置的深刻認識,既是研究區域的基礎和起點,也是認識區域的重要方法和技能。本文結合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一節,研究基于區域認知素養下關于地理位置的教學方法,并通過評析地理位置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來提高學生的人地關系思維能力,進而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區域的地理位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自然地理位置和人文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分為絕對地理位置(如經緯度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如海陸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等。
在認識各尺度區域的自然地理位置時,教師應帶領學生明確地理位置需要關注的內容,學習區域地理位置需要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區域的主要信息,從而增強區域認知能力。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梳理區域的宏觀信息——它在哪兒?即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這種宏觀位置信息往往為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確定了基調。其次,梳理區域的微觀信息——它有什么?如在全面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特點的基礎之上,能從區域圖中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深度把握該區域在地形、氣候、土壤、植被、河湖等各自然要素方面的基本特征。由于處在這樣或那樣的地理位置,各個地區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環境特征和經濟發展條件,從而影響了區域的發展。
如在學習《“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時,筆者對本節課的設計沒有一開始就從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著手,而是以問題為導入——長江三角洲地區被稱為“魚米之鄉”的自然原因是什么?這種倒推的方式,加強了學生對區域地理位置的關注,并認識到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以及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在探究“魚米之鄉”的自然原因過程中,教師展示了長江三角洲范圍圖、長江三角洲地形圖、中國氣候圖、南京各月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不同空間尺度的地圖,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地圖,在地圖上找出長江三角洲的具體范圍,并描述其地理位置特點,然后從區域地理位置的視角觀察、探究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形、氣候、河湖等自然環境特征,并歸納總結長江三角洲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學生運用不同類型的地圖,從不同的角度和空間尺度描述長江三角洲地區具體的范圍和地理位置,習得了認識區域的方法、技能,這是培育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的第一階段。
因此,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區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區域的地理位置不同,就會使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組合不同,因而會形成不同的地理特征。只有厘清了地理位置的認知思路,參透認知地理位置所蘊含的思想方法,深度把握區域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才能為區域的分析打下基礎。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區域認知素養下地理位置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在描述地理位置的基礎之上,依據地理位置能夠進行分析和推理,體現認識區域位置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單純地就位置而講位置。因此,教師除了教會學生描述區域的地理位置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位置的特點,以及區域地理位置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意義,也就是學生能夠運用地圖簡要地評價地理位置,這是新課標中對學生提出的區域認知高層次的要求。
一個區域的特征和發展狀況與該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區域位置的評價,可以明確區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進而趨利避害。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在學習了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生產后,對于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分析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影響的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但要進一步對地理位置進行評價,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對于一個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應該側重于從地理位置對有關要素影響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評價,注重全面性與突出區域典型特征相結合,構建知識間的要素關聯。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評價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①緯度位置決定了該區域所處的緯度帶和熱量帶,如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中緯度、亞熱帶,因此,緯度較低使其熱量充足;②海陸位置決定了該區域降水量的多少,如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下游,東部瀕臨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帶來豐沛的水汽,再加上平坦的地形對水汽阻擋較少,因此降水量豐富;③結合緯度和海陸位置,在分析了熱量與水分之間的關聯性后,進而可以推出該區域的整體氣候特征: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該區域的氣候條件,而氣候也會對本區域土壤、河湖、資源等要素有影響。氣候是農業生產中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因此,就決定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進而也影響了該區域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同時本節課還著重分析了海陸位置影響到該區域的海陸交通條件以及對外聯系的情況,進而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憑借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無論是水運還是海運都很便利,對外聯系非常密切,促進了該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
新課標中提出:區域認知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認識不同的區域各有特色,又相互聯系,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國家認同感,增進對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由此可見,區域認知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著手點。因此,在區域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以區域為載體,認識區域與環境的關系,以綜合的視角簡要分析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情況,將地理的區域教學與家國情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不同視角和不同層面展開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培養學生地理知識素養的同時發揮地理教學的德育作用。
本節課例所學習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學生生活的地區,從大尺度范圍上來看也是學生熱愛的家鄉。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環境特點的深刻認識,也是對自己家鄉地理環境特點的歸納。通過對地理環境的了解,學生深切感受到了家鄉的美好,進而增進熱愛家鄉的情懷。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發展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呢?基于學生真實體驗的實例,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從飲食、旅游資源、交通、工農業發展等多角度來說明家鄉的特色,以及近幾年來這些發展變化給自己生活上帶來的具體影響,促使學生把對家鄉和祖國的認知逐步轉化為發自內心的熱愛,最后從國家層面來看,學生明晰國家戰略部署下的關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將指引著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的發展,學生內心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逐步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
綜上所述,地理位置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也是落實區域認知素養的重要載體。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從區域認知視角出發,以區域地理的學科思想為指導,評析地理位置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幫助學生構架清晰的地理思維,認識到地理環境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助力綜合思維的形成和區域的整體認知,不斷提升地理綜合素養,同時在區域教學中將熱愛家鄉和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