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費者有這樣的經歷:花高價購買包裝精美的產品,拆開“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商品本身卻沒多少價值。有人認為,過度包裝是現代版的“買櫝還珠”。此前,工信部對《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進行修訂,進一步規范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要求。
過度包裝損害消費者權益
2020年,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在對電商平臺商品包裝抽查時發現,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過度包裝,其中化妝品包裝不合格率高達70%。
江蘇蘇州的小劉每逢開春都有吃青團的習慣,在采購過程中,各式各樣的青團禮盒讓小劉眼花繚亂。“有很多青團禮盒價格比散裝青團高很多,味道卻一般,篩選起來費時費力。”小劉說。
“化妝品和食品行業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食品消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消費量大且有分開包裝的需要,給了商家過度包裝的可乘之機。化妝品通過多層包裝,能夠提高附加值,迎合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刺激銷量、增加利潤。記者在“小紅書”平臺上發現,不少網友對一些包裝精美的化妝品評價是“用心又精致”“儀式感滿滿”。
商家通過過度包裝增加利潤,部分消費者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獲得“儀式感”,看似“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損害的卻是消費者的權益。
一方面,過度包裝帶來的“儀式感”要由消費者買單。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曹明德對記者說,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包裝盒拆開就扔掉,只有產品具有使用價值。但在實際中,包裝的成本包含在商品價格內,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商品包裝越臃腫,消費者花的錢越多,但卻不會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
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往往是有什么買什么,如果所有商家都出于增加利潤的目的,讓過度包裝之風愈演愈烈,久而久之,在貨架上只能看到過度包裝的產品,消費者只能被迫接受,為過度包裝掏腰包。“因此,亟須在供給側方面對過度包裝加以規制。”曹明德說。
“我們需要一個可量化的標準約束商家,要求商家在前端提供綠色環保的包裝,讓監管者判斷、查處過度包裝時有據可查。”劉建國說。
判斷是否過度包裝,有了明確標準
為進一步規范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要求,工信部組織完成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第1號修訂單(二次征求意見稿)的編制工作。2022年4月18—24日,修訂單二次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在工信部網站進行公示,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該修訂單和標準中適用于月餅、粽子的條款實施日期為2022年8月15日。
修訂后的《標準》將從月餅和粽子的包裝需求、商品必要空間系數、包裝層數、混裝情況等方面作出更嚴格的規定,旨在進一步限制過度包裝。
從包裝層數來看,《標準》將月餅和粽子的包裝層數由“不超過四層”調整為“不超過三層”。同時,《標準》明確商家控制除直接與內裝物接觸的包裝之外,所有包裝的成本不超過產品銷售價格的20%;銷售價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餅和粽子,包裝成本不超過產品銷售價格的15%;月餅和粽子的包裝不應使用貴金屬、紅木等貴重材料。《標準》還禁止月餅與其他產品混裝,粽子與超過其價值的產品混裝。
《標準》規定,食品或化妝品內裝物的體積是用凈含量乘以必要空間系數來表示,必要空間系數的取值依據產品而定。怎樣使用必要空間系數進行測算呢?以酒類商品為例,酒的必要空間系數是13,一瓶500毫升的白酒允許的包裝空隙率不超過30%,可以計算出這瓶白酒外包裝的最大允許體積為9285.7立方厘米。假設這瓶酒外包裝的長、寬、高分別為20厘米、15厘米、30厘米,則其實際外包裝體積為9000立方厘米,小于最大允許值,符合標準要求。
購買食品及化妝品類商品時,消費者如何分辨商品是否存在過度包裝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司副司長魏宏介紹,消費者可以通過“一看、二問、三算”,簡單判斷月餅等商品是否屬于過度包裝。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裝是否為豪華包裝,包裝材料是否屬于昂貴的材質。二是《標準》嚴格限定了包裝層數要求,在不能拆開包裝的情況下,要問包裝有幾層,層數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測量或估算外包裝的體積,并與允許的最大外包裝體積進行對比,看是否超標。
“過度包裝對環境危害很大,出臺標準恰逢其時。”曹明德說,包裝材質主要是紙、塑料等,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會消耗木材等資源,還會排放相關污染物,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碳排放,而這一切本可以避免。
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我國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在這些包裝廢棄物中,不少是由過度包裝產生的。“包裝廢棄物進入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后,會占用相關資源。進入填埋廠會占有土地資源,進入焚燒場則會污染空氣。”劉建國說。
如果包裝廢棄物沒有進入垃圾處理系統,對環境的危害則會更大。在一些農村地區,垃圾處理系統尚未完全覆蓋。“特別是有些塑料廢棄物會轉化成微塑料,從長遠來看,將會對水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劉建國說。
最后,曹明德表示:“在社會營造綠色消費的氛圍,形成低碳消費的社會風尚,以保護環境為榮,以污染環境為恥,可以進一步解決過度包裝的問題,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