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勛
應急廣播系統即基于廣電網絡,針對特定區域、特定受眾,發布應急信息的傳送播出系統。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應急廣播的范疇從“廣播”升級為“廣泛傳播”,人們接受應急廣播服務的方式也發生改變——用戶在移動端獲取應急廣播內容的時長已經超過傳統方式,而廣播內容及其傳播也逐漸趨向精準化、智能化。基于5G移動通信網的5G NR(New Radio)廣播技術,通過融合單播、組播、廣播等方式,能向各類5G移動智能終端提供交互化視頻廣播服務和融合信息服務,因此具有在應急廣播系統中應用創新的技術價值與融合前景。
5G NR廣播技術可實現動態化、持續化切換單播服務和組播/廣播服務,能有效推動相關業務融合與網絡融合,其在應急廣播系統中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融合發展價值和廣播服務創新等方面。
1.融合發展價值。通過近年5G NR廣播技術與應急廣播系統融合的實踐探索,可以發現二者融合發展的價值較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廣播系統流暢性,從技術角度來看,在毫米波大規模使用前移動通信網絡受帶寬所限,而5G NR廣播結合廣播技術與5G蜂窩網絡,提供點到多的廣播公共服務,有效改善應急廣播系統長期存在的信道利用率低下、數據擁堵等問題,提升系統的整體運行速度;二是提升應急廣播收聽效果,5G NR廣播不消耗手機流量、不挑終端設備與運營商,以高質量、高碼率進行多媒體內容的高并發量傳輸,可提供流暢清晰的視頻以及對細節的全面、優化呈現,能促進受眾的觀看體驗升級;三是推動應急廣播系統內容創新,傳統應急廣播注重時效性,疏于對內容質量和持續傳播力的考量,在5G NR廣播技術的助推下,應急廣播有機會豐富播出形式并拓展內容,滿足不同場景、不同群體的收聽收視需求。
2.廣播服務創新。5G NR廣播技術可支持的業務形態更為多樣,主要有傳統電視頻道廣播服務、融合信息廣播服務、新型交互化視頻廣播服務等三種業態。其中,傳統電視頻道廣播服務基于廣播電視發射塔、5G蜂窩基站,可在廣域實現傳統電視頻道在移動智能終端的基礎單向線性直播;融合信息廣播服務能支持公共安全、應急交互廣播、V2X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多媒體信息類廣播應用,滿足個性化、交互化、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推動應急廣播的創新升級。


新型交互化視頻廣播服務是業務形態創新的主要模式,可基于5G蜂窩基站對視頻進行智能化蜂窩廣播,提供電視頻道直播游戲電競、演唱會、明星帶貨等熱點內容,實現多類型的互聯網直播、音視頻點播以及4K/8K/AR/VR視頻服務。例如,中國廣電曾基于5G NR廣播技術,對北京冬奧會“相約北京”冰球國內測試活動進行了場內多視角直播、全景VR視頻直播,用戶可通過手機、VR設備自由選擇觀看,解決了傳統廣播在人員密集、高并發量場景下難以高速傳輸等技術難題,為應急廣播融合音視頻點播、VR、AR等全新多媒體業態探索服務創新。
隨著5G時代全面開啟,中國廣電基于自身優勢,通過5G NR廣播技術制作播出特色頻道并應用于應急廣播系統,充分展現廣播服務受眾與基層的公共屬性。但是相較于傳統廣播電視,這些探索應用雖然更具形式上的創新性和觀看上的便捷性,仍面臨內容接收、終端普及、自身限制等挑戰。
1.內容接收方式仍有待創新。應急廣播系統具有豐富的廣播電視資源,且在移動互聯網絡語境下,這些資源的多樣性和即時性在不斷提升,但5G NR應急廣播的內容接收方式在創新性和便利性上依然有待加強。比如,視頻點播、直播時移功能需要完善,特色頻道內容尤其是受眾在收看中可自由調整視角的4K/8K高清節目和AR/VR全景節目缺乏。此外,還缺乏及時有效的宣傳信息、應急信息、科普知識等專業內容,應急廣播管理部門需要加強與社會組織及活躍受眾的多樣合作,強化應急廣播系統的應急傳播職能。
2.接收終端普及程度要提高。全國各地的應急廣播平臺建設,近年來開展得卓有成效,在疫情防控、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5G NR應急廣播雖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目前建設和接收終端普及度依然相對不足,其普及應用仍需解決技術規范、應用場景、終端升級等問題。
5G NR廣播技術的功能實現需通過5G核心網,以蜂窩基站和電視塔的聯合覆蓋為基礎,因此5G核心網的搭建以及與運營商的合作,需要5G廣播相關產業緊抓機遇共同推動。目前支持接收5G NR廣播的終端也較為有限,要專業的底層升級才能正常接收內容,在手機端缺乏專門的主流APP應用程序,支持相應技術的手機芯片也不足,這些都不利于5G NR應急廣播的普及應用。
3.應急廣播自身限制需突破。應急廣播在現實、系統、評價等方面的限制,也會給5G NR廣播技術的應用價值實現帶來影響。首先,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我國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在信息采集、流轉、發布尚存短板,影響著5G NR廣播技術的創新應用。其次,應急信息種類多、整合難度大,應急信源豐富、傳輸關口多、格式差異大,5G NR廣播技術真正融入應急廣播系統存在較多限制。此外,應急信息發布缺少效果評價機制,受眾反饋易被忽略,應急廣播缺乏權威有效的評價手段指導服務效果的優化,這也會限制5G NR廣播技術的應用探索。
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具有融合發展價值和服務創新前景,但為了應對內容、終端、自身限制等挑戰并提升其應用效率與用戶體驗,需從優化頂層設計、發揮廣播優勢、建設融合網絡、加強技術創新、培育新場景新業態等層面持續探索創新。
1.優化頂層設計。為做好應急廣播系統與行業優勢資源的整合,明確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發展目標,需要持續優化頂層設計。首先,相關部門進一步精準定位應急廣播,更新應急廣播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調整全國應急廣播體系建設規劃,統籌體系建設、運行管理并對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架構、路徑等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加速開拓5G時代潛力市場,在全國打造700MHz優質5G網絡,并以商業端2B業務為重點拓展5G商用,為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持續開拓空間。此外,要深入鄉村下沉市場,通過充分融入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提升應急廣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而提高5G NR廣播技術的應用可行性并拓寬其應用前景。
2.發揮廣播優勢。5G NR廣播的廣連接、低延時、大帶寬等特性,尚未在應急廣播系統中充分體現,是因為應急廣播的“廣播”優勢未得以有效發揮。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既要注重5G NR技術的前瞻性,還要合理利用應急廣播的多種優勢,使兩者的融合效果充分顯現:一是“第一現場”,應急廣播伴隨性和及時性的特點,在移動設備普及的當下,更要讓受眾聞其聲、見其人,充分感知“第一現場”的事件進展;二是“多方借力”,應急廣播影響力、傳播力的實現,在于能否實現全媒體聯動發布、實時互動,從而拓寬服務范圍、提升服務價值;三是“應急處置”,應急廣播受眾黏性高,具有區域性、接近性等特點,可組織專業的應急報道員隊伍,實現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跟蹤報道。
3.建設融合網絡。應急廣播作為應急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是具有公共屬性的信息基礎設施。在如今各類主流移動端媒體的影響下,應急廣播系統的5G NR廣播技術應用需要推動廣電網絡的轉型升級,建設融合物聯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的“萬物互聯”一體化廣電網絡體系。一方面,要用好近年雙向化改造、數字化轉換、互聯互通建設的契機,優化應急廣播服務內容和承載能力,聚焦5G NR廣播技術和應急廣播系統的一體化發展,推動建設新型智慧融合網絡。另一方面,應重視5G NR廣播技術與移動通信、移動交互廣播、智能監測監管的聯系與協調,推動5G NR廣播技術更好地面向移動端服務,進而擴大在廣電領域的服務覆蓋范圍。
4.加強技術創新。多種新興技術能較好地輔助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包括eMBMS(增強型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需要重視這些技術的實踐探索與應用創新。其中,eMBMS是一種先進的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它是移動領域最高效的視頻承載技術之一,能支持更大的帶寬、提供更多頻道和視頻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音頻業務、視頻業務的需求。在加強eMBMS技術創新的同時,可結合LTE Video技術體系提升應急廣播的節目推送能力,強化廣告商、制作方、受眾間的聯系,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營優勢。數據分析技術基于5G技術,能及時處理應急廣播的干擾數據、天線數據,并向技術人員提供反饋和播出數據。為充分發揮數據分析技術的作用,需要在5G NR廣播技術融入應急廣播系統的過程中引入專業化軟件,同時重視對相關數據的三維跟蹤,從而立體化呈現受眾的使用習慣、活動區域等重要信息。

5.培育新場景新業態。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需要新場景、新業態的支持,否則沒有應用的土壤,新技術也沒有用武之地。在當下和未來,視頻數據在個人網絡流量消耗的占比越來越高,因此,新場景、新業態應聚焦于視頻內容,特別是高新視頻。“高”即高技術格式,包括廣色域、高動態范圍、高幀率、4K/8K、VR/AR/MR等,是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應用的增長點。“新”即新視聽體驗、新影像語言、新應用場景,為促使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落地,需要聚焦應急廣播的新應用場景如沉浸式視頻、VR視頻等,還需高校、科研院所、互聯網平臺等參與其中提供場景支持。此外,由于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系統性,還需通過匯集資源要素,通過多方力量打通技術、產品、標準、業務、系統等鏈條,共同打造高新視頻全產業鏈集群。
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趨勢下,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擁有未來可期的發展前景。但如前所述,為了持續推進5G NR廣播技術融入應急廣播系統并有效落地,需要重視應對如何創新內容接收方式、提高接收終端普及度、突破應急廣播自身限制等挑戰。本文針對頂層設計、廣播優勢、融合網絡、技術創新、新場景新業態提出的建議,為5G NR廣播技術在應急廣播系統的應用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路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