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魯
(汶上縣中醫院,山東汶上 272100)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食源性疾病已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它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1]。我國對于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尚且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實施有效的監測十分有必要。食源性疾病監測是國家通過多部門聯合進行的一項監測工作,目的是更好地掌握食源性疾病的發病情況和流行病學,從而提高對該疾病的預警和防治能力[2]?;诖?,本研究以汶上縣中醫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監測并采集的856 份樣本的主動監測管理數據為中心,探究科學、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
選取汶上縣中醫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監測并采集的856 份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含男性受檢者485 例,女性371 例,年齡1 ~86 歲,平均年齡(62.46±11.56)歲。本研究內容與醫學倫理學要求相一致。納入標準:①因食物引起或懷疑由食物引起的以腹瀉癥狀為主的受檢者(腹瀉指每日排便不低于3 次,且大便的性質不正常,如稀便、水樣、黏液便和膿血便等);②接受回顧性隨訪的受檢者,且對本研究呈知情同意態度;③通過“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上報,其信息資料完整、有效。排除標準:不接受隨訪或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2.1 信息資料采集
腸道門診、急診科、消化內科等接診醫生對符合主動監測定義的病例展開信息采集,具體包括受檢者的基本信息、癥狀與體征、飲食情況等內容。每日在醫院信息化平臺上填寫食源性疾病報告卡,由公衛科錄入“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展開直報。收集符合“因食物引起或懷疑由食物引起的以腹瀉癥狀為主的受檢者(腹瀉指每日排便不低于3 次,且大便的性質不正常,如稀便、水樣、黏液便和膿血便等)”定義的患者的樣品:收集2 份糞便(或肛拭、嘔吐物)樣本(盡可能在服用抗生素前收集)。
1.2.2 實驗室檢測
按照《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手冊》的要求,對樣本的腸道菌群進行檢測,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單核增生性李斯特菌以及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對主要的腸道病毒也要進行檢測,包括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等。將經分離、培養后的陽性菌株送往醫院內疾控中心,對其進行復檢,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統計陽性檢出情況,詳細記錄受檢者的基本信息資料,探討其臨床癥狀,并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影響醫院食源性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
以SPSS 20.00 作為數據分析統計工具,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n(%)] 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法對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分析,P<0.05 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856 份樣本中,陽性檢出率為12.03%(103/856);103 例陽性標本中,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出率最高,為46.60%,其次是諾如病毒、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表1 病原體檢出情況
由表2 可知,在年齡<15 歲、檢測季度為第一和第二季度、職業為工人與農民、飲食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方面陽性檢出者與非陽性者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食源性疾病103 例陽性患者基本信息資料及飲食情況分析[n(%)]
由表3 可知,經Logistic 多因素回歸顯示,年齡<15 歲、檢測季度為第一和第二季度、職業為工人與農民、飲食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響醫院食源性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

表3 影響醫院食源性疾病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食源性疾病是一類分布廣泛、危害大、十分常見的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較高,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3]。由于環境污染、生產加工違規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等,近年來,盡管國家加強了食品安全監管,但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有數十億人可能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威脅,且大約有170 萬兒童死于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瀉[4]。
食源性疾病監測是指國家為了更好地了解食源性疾病的發病情況和流行趨勢,提升食源性疾病的預警和防治能力,對食源性疾病進行科學防治,而進行的一項多部門聯動的監測工作[5]。從2011 年開始,我國開始建設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目前食品安全監測系統已實現了覆蓋全國,并按照國家食品安全主動監測系統的要求,設立了相應的哨點醫療機構,主動監測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優化[6]。本研究結果顯示,856 份樣本中,陽性檢出率為12.03%,陽性檢出率仍較高,說明食源性疾病仍有一定的發病率,且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提示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致瀉大腸埃希氏菌、諾如病毒、沙門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均有一定的檢出,年齡<15 歲、檢測為第一和第二季度、職業為工人與農民、飲食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響醫院食源性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原因可能是小于15 歲的人,自身免疫及消化系統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整體比較脆弱,易受到相關病原體的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由飲食不合理引起,這類人群的就診比例較高[7];第一季度包括春節,在節假日里,人們的聚餐次數明顯增多,造成人們接觸有害食品的概率增大,因此春節假期也是對食源性疾病進行重點監控的時期;第二季度可能是由于高溫環境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導致食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8-9];農民和工人的用餐環境不好、食品安全意識差,也易發生食源性疾??;混合食物和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儲存、食用等各個環節中都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10]。綜合上述情況,提示各醫療機構應加強對食源性疾病的關注,重點對15 歲以下人群、職業情況、飲食習慣等食品安全風險點進行管理;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餐飲服務業需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對食物儲存、加工等展開科學的工作,在春夏季節,需對食品安全進行重點監管;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哨點醫院的培訓,提升其對食源性疾病的主動監控能力,做到多部門共同努力,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