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航,鄭 妍,岳松燁,朱瓊瑤,趙 宇,邊 鑫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甜酸茶是發源于中國北方的一種以小米和大豆等谷物為原料經自然發酵制成的飲品。甜酸茶的主要功能菌種是乳酸菌,大部分乳酸菌在人體內能發揮益生作用,促進人體健康[1-2]。因此,從甜酸茶中分離篩選乳酸菌,將有助于益生菌資源的開發。本文采用傳統分離法從甜酸茶中得到乳酸菌,并對其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和生理生化鑒定,同時評價乳酸菌的安全性及胃腸道耐受能力。
甜酸茶(市售);MRS 液體培養基、瓊脂、M17培養基、革蘭氏染色試劑盒,黑龍江久豐生物公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牛膽鹽,西格瑪奧德里奇(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無水乙醇、PBS 緩沖液等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全自動高壓滅菌鍋,上海力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DL201 型恒溫自動干燥箱,天津市實驗儀器廠。
1.3.1 甜酸茶中的乳酸菌分離
將甜茶和酸茶樣品用0.9%的生理鹽水稀釋10倍,將各自的溶液涂在固體MRS 平板上,在37 ℃下培養48 h。從平板上選擇不同形態和大小的單個菌落,將其刮除并清洗數次,選擇符合優勢菌形態特征的菌落進行液體培養,并將其置于-80 ℃的甘油冷凍管中保存,以便進一步研究。
1.3.2 乳酸菌的形態
采用革蘭氏染色試劑盒將分離后待檢測的菌株置于載玻片上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株形態,根據形態判斷菌株為革蘭氏陽性菌(G+)或革蘭氏陰性菌(G-)。
1.3.3 生理生化鑒定
將乳酸菌的菌液接種到不同培養基上,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培養,采用生理生化試劑盒對乳酸菌進行產過氧化氫酶、產硫化氫、葡萄糖產氣、葡萄糖產酸、淀粉水解和糖發酵能力等生理生化鑒定,根據鑒定結果初步確定菌株種屬。
1.3.4 分子學鑒定
利用16S rDNA 基因序列研究方法對純化后的菌株進行分子學鑒定,將16S rDNA 測序并拼接所得的序列導入NCBI,進行BALS 比對,所得結果導出后,應用MEGA 5.1 軟件構建系統進化樹進行分析。
總而言之,數學思想屬于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課中帶領學生自主探究、課后鞏固內化工作,隨時對教學規律進行探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成效。
1.3.5 優勢菌安全性評價
(1)抗生素抗性試驗。將篩選獲得的兩株乳酸菌菌株接種在3%的MRS 液體培養基中,37 ℃下培養24 h,將0.1 mL 細菌溶液均勻地涂布在裝有MRS 培養基的瓊脂平板上。將含有標準劑量抗生素的3 塊紙片放在MRS 培養基中,37 ℃下培養24 h。監測抑制周期的出現,根據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的標準,用抑制周期的直徑確定細菌是否對抗生素有抗性。該檢測中使用的抗生素是氨芐西林、頭孢噻吩、環丙沙星、氯霉素、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紅霉素、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利福平、復方新諾明和四環素[3]。
(2)溶血試驗。分別對篩選獲得的兩株乳酸菌菌株取樣,以3%的濃度在MRS 液體培養基中培養,37 ℃下培養24 h。培養結束后在血瓊脂培養基上打3 個孔并向每個孔中加入100 μL 菌液,在37 ℃下培養48 h,查看有無溶血圈,從而判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
1.3.6 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
乳桿菌對人工模擬胃液的耐受性參照程爽等[4]和MARAGKOUDAKIS 等[5]的方法進行評價。取1 mL 乳桿菌菌液,在10 000×g、4 ℃條件下離心5 min 后,棄上清收集菌體,用PBS 緩沖液(pH=7)洗滌兩次,瀝干后備用。調節HCl 溶液的pH 值為2.5,分別加入濃度為0.3 mg·mL-1的胃蛋白酶,配制成模擬胃液。調節PBS 緩沖液的pH 值為6.8,加入濃度為0.1 mg·mL-1的胰蛋白酶,配制成模擬腸液。將PBS 緩沖液調節成pH 值為8.0 的溶液,加入膽鹽配制成濃度為0.3%的膽鹽溶液。取1 mL 模擬胃液、1 mL 模擬腸液和1 mL 膽鹽溶液分別加入盛有菌體的離心管中,充分混勻后,37 ℃下培養,分別在培養1 h、2 h 和3 h 時取樣,涂布于MRS 瓊脂培養基進行平板計數,計算乳桿菌菌液濃度。
1.3.7 數據分析
使用Origin 2019 和SPSS 22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和繪圖。

圖1 初篩菌株BIAN-tsc1 的形態學觀察及顯微觀察

圖2 初篩菌株BIAN-tsc2 的形態學觀察及顯微觀察
通過過氧化氫酶、硫化氫、葡萄糖產氣、葡萄糖產酸、淀粉水解和糖發酵試驗分析了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的生理生化特性,結果見表1 和表2。由表1 可明顯看出兩菌株的過氧化酶試驗、硫化氫試驗和葡萄糖產氣試驗結果顯示均為陰性,而葡萄糖產酸試驗均為陽性,該結果與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鑒定結果相同。淀粉水解試驗結果顯示,BIANtsc1 為陽性,而BIAN-tsc2 為陰性,說明BIAN-tsc1可能有產淀粉酶能力。

表1 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

表2 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的糖發酵特性
由表2 可明顯看出這兩種菌株在培養過程中都可以很好地利用果糖、麥芽糖、乳糖、葡萄糖、蔗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核糖,但只有菌株BIAN-tsc1可以利用阿拉伯糖和木糖,該對比符合乳酸菌的糖發特性,說明兩種菌株都能利用多種糖類作為碳源生長。
對兩株菌株進行16S rDNA 測序后進行同源性比對,結果顯示,菌株BIAN-tsc1 在NBCI 數據庫中比對后的同源性為100%的前20 的菌種均為植物乳桿菌。選取序列同源性較高的菌株與菌株BIAN-tsc1進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見圖3。菌株BIAN-tsc1 與植物乳桿菌菌株在同一個分支中,且它們之間的遺傳距離遠小于其他菌株,故確定菌株BIAN-tsc1 為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圖3 菌株BIAN-tsc1 的系統發育樹
菌株BIAN-tsc1 在NBCI 數據庫中比對后的同源性為100%的前20 的菌種均為棒狀乳桿菌。選取序列同源性較高的菌株與菌株BIAN-tsc2 進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見圖4。菌株BIAN-tsc2 與棒狀乳桿菌菌株在同一個分支中,且它們之間的遺傳距離遠小于其他菌株,故確定菌株BIAN-tsc2 為棒狀乳桿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圖4 BIAN-tsc2 的系統發育樹
2.4.1 抗生素敏感性
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對所選抗生素的抗性試驗結果見表3。根據NCCLS 的標準對兩種菌進行判斷,兩種菌株對抗生素的抗性試驗表明它們對大多數抗生素不敏感,可知這兩種菌有較高的安全性。

表3 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的抗生素抗性
2.4.2 溶血性
如圖5 所示,將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置于37 ℃條件下培養48 h 后,觀察血瓊脂培養基上的3 個穿孔,發現每個穿孔附近一周均沒有出現溶血圈,說明兩個菌株均不具有溶血性。該安全評估試驗結果表明自然發酵的甜茶和酸茶樣品中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對人體健康無害,可用于食品發酵。

圖5 BIAN-tsc1 和BIAN-tsc2 的溶血作用情況
人體胃內的pH 值為2.5 左右,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消化時間為2 ~4 h,乳酸菌進入消化道,往往由于胃液、腸液和膽鹽的極端環境導致活菌數大量下降,無法在體內發揮益生作用。因此,本研究考察3 h內BIAN-tsc1 菌和BIAN-tsc2 菌的存活情況,結果見表4。兩株菌在pH=2.5 的人工模擬胃液、pH=6.8 的腸液和0.3%的膽鹽溶液中培養3 h 后,其活菌數幾乎沒有變化,始終保持在7 logCFU·mL-1左右,說明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對胃液和腸液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在小腸下部或大腸中發揮其功能性。

表4 菌株BIAN-tsc1 和BIAN-tsc2 對人工模擬胃液的耐受性
從東北傳統甜酸茶中分離出兩株乳酸菌BIANtsc1 和BIAN-tsc2,經生理生化及16S rDNA 鑒定確定兩株菌分別為植物乳桿菌和棒狀乳桿菌。BIANtsc1 和BIAN-tsc2 能利用大多數糖作為碳源進行生長增殖,其中,BIAN-tsc1 具有降解淀粉的能力。通過對抗生素和溶血性評價,確定BIAN-tsc1 和BIANtsc2 對大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沒有溶血作用,且具有較好的胃腸道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