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一次語文課上,老師講了《月是故鄉明》一文,課后讓我們寫一寫自己的鄉愁,我卻犯了難。就像有人問起“你是哪里人”,別人隨口就能說出答案,而我卻要思考好久一樣。因為我很難說清楚我的故鄉在哪里,我的鄉愁又在何處。
看我的名字,大概你能猜到,我的父母分別是江蘇人、安徽人。
爸爸出生于蘇北農村,那里可以算作我的第一個故鄉。爸爸從小生活艱苦,他靠著努力考上了軍校。從我記事起,去江蘇的次數屈指可數,因為爸爸太忙了,經常請不到假。每次回家,聽爺爺、奶奶的方言,我要連蒙帶猜才能知道個大概意思,但他們對我真的很好,殺雞宰鴨,把平時舍不得吃的都給我。我也跟著爺爺、奶奶下過幾次田,太陽暴曬、蚊蟲叮咬,還有不時冒出的螞蟥,讓我體驗到了農村生活的艱苦,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名字中的“徽”,代表著媽媽是安徽人,那里也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第二個故鄉。聽爸爸、媽媽講,我在半歲的時候就離開安徽,來到了廣東深圳。每年寒暑假,外公、外婆都會帶我回安徽,回到那個長江邊上安靜、美麗的小城。暑假期間,每天吃過晚飯,我們會去廣場上看人跳舞,去長江邊愜意地吹著江風。寒假時,偶爾還會碰上下雪,打雪仗、堆雪人都很有意思。2019年外公因病去世,那是我第一次感受親人離別的痛苦。葬禮結束后,我特意把外公的照片包起來,藏到書包的最里面。
深圳是我的第三個故鄉。那時,爸爸在香港工作,我和媽媽住在深圳,一直到我小學三年級。我在深圳成長,那里有我從記事起就一起玩的小伙伴。我們一起頑皮、一起冒險、一起闖禍,一起分享零食,也會為爭奪玩具而發生沖突。在那里,媽媽給我報了書法課,老師教得很有耐心,師娘是我的幼兒園老師。上書法課時,我有種在家里的輕松感,會淘氣地拿著毛筆亂寫亂畫。現在,我再拿起毛筆的時候,卻找不到曾經的伙伴、曾經的開心了。
爸爸在香港工作期間,有時我會和媽媽一起去探望——香港應該算我的第四個故鄉。在軍營中的游泳池邊,趁著媽媽出去逛街,我和爸爸一起偷偷買冰淇淋,你一口、我一口,吃得不亦樂乎。在南丫島,我開始還很有信心要走完全程,但是走了沒多久,感覺太累就要睡著了,結果是爸爸抱著我爬完了小島上的山。在港池,我看到清澈的海面下,魚兒成群結隊地游著,慢悠悠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撈到……
在香港最難忘的,當然是參加軍營開放日活動。看著威武的三軍儀仗隊護送著國旗經過觀禮臺,我不由自主地立正、敬禮;懷著激動的心情,我抱起帥氣的步槍,還嘗試著瞄準;我登上了新型護衛艦,與主炮、導彈和艦載直升機合影。我能成為現在班里小有名氣的“軍事發燒友”,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因爸爸工作調動,2021年秋,我和媽媽來到了北京,也就是我的第五個故鄉。我轉入了一所新的學校,進入了新的環境,面對著陌生的老師和同學,一開始我很不適應。就拿作業本來說,大雙線、小雙線、生字本等分了一大堆,經常搞不清楚。好幾個晚上,我還偷偷用電話手表給深圳的小伙伴打電話,因為太想念他們,還曾蒙著被子哭了幾次。那時,我不太喜歡北京,感覺它趕走了我的幸福樂園。

2021年9月,王蘇徽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好在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友好,對我很熱情,幫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讓我一點點適應了新的生活。2022年上網課期間,有一次我的網絡出了問題,沒能及時上課,班主任老師專門請科任老師單獨給我補課,讓我很感動。到了周末,爸爸、媽媽還會帶著我去故宮、北海公園、長城等景點,了解北京的歷史和文化。我所居住的部隊家屬區,每天都有發往學校的班車,上面也有和我一樣從外地轉學過來的學生。我和他們約著,放學后丟沙包、玩游戲,慢慢地,我也有了新朋友。
這樣算起來,我有5個故鄉。我的鄉愁該在何處,該寄到哪里,我說不清楚。因為,每個故鄉都有我的牽掛、我的思念。
爸爸是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他的天職,他的下一站會是什么地方,他什么時間啟程,我也猜測不到。或許將來,我和媽媽還要跟著他再次“流浪”,奔赴下一個“他鄉”。
好在我已經漸漸長大,也開始理解爸爸。我想,就算那一天真的到來,我也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心態,把“他鄉”變成自己的又一個“故鄉”。
(作者為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四小學學生)
這些年因工作頻繁調整調動,孩子跟著我頻繁流動,我能夠明顯感覺到,每次適應變動對于他來說都很難,甚至有種傷筋動骨般的沖擊。我相信這種狀態,是很多軍人子女必須經歷的一種考驗。
安身即家園,處處是故鄉。祝愿孩子們能順利通過考驗,健康快樂成長!
——王蘇徽父親??王殘陽
作為班主任,工作中常能遇到插轉新生。如何讓這些孩子盡快融入新集體,需要孩子、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
轉學的學生來到新環境,面對新老師、新同學,不適應和懷念以前都是正常現象,也不用刻意回避,可以嘗試多和父母聊聊,緩解自己的情緒;也可以主動積極地表現自己,盡快融入新集體、結交新朋友。
孩子轉學前,建議家長提前和新班主任聯系,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和班級的具體要求,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之后,家長盡量騰出時間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適應情況和真實感受,并把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共同協作縮短孩子的適應過程。
我一般會從四個方面協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熱切歡迎,提高孩子對班級的信任度;多加用心,提高對孩子的關注度,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給予期盼,特意在課上安排他回答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幫助他建立自信;及時溝通,包括向學科老師、孩子本人了解各方面情況,及時解決適應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問題。
總之,對于插轉的新生,無論家長,還是老師,只要細心觀察、耐心推動、真心交流,就一定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適應期,在新集體里健康快樂成長。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四小學教師??王新穎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