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藝
摘 要:在“新文科”視閾下本文以音樂劇的歷史脈絡為切入點,介紹音樂劇的發展及其對舞蹈藝術的影響。然后分析當前舞蹈編導學科教育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舞蹈編導專業學科與音樂劇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包括建立舞蹈編導專業音樂劇方向的課程,加強音樂劇與舞蹈編導學科的跨領域合作,推動舞蹈編導專業在音樂劇中的學科價值,為舞蹈編導專業學科教育改革提供融合式思路。
關鍵詞:音樂劇;舞蹈編導;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J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5-0-03
舞蹈藝術是人類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舞蹈編導作為舞蹈藝術中必不可少的專業領域之一,負責創作、組織、管理和指導舞蹈作品的整個過程。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舞蹈編導專業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境。同時,隨著音樂劇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舞蹈編導專業人才被吸引到音樂劇行業。筆者將以音樂劇為切入點,探討如何通過借鑒和發展的方式,推進舞蹈編導專業與音樂劇的融合發展,以期為舞蹈編導專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早期的音樂劇主要是以音樂和歌唱為主,舞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較小。直到20世紀初,舞蹈開始成為音樂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音樂劇可以追溯到1866年的英國,當時的劇目是一部以音樂和舞蹈為主的演出,被稱為“秀”(Vaudeville)。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音樂劇,即“百老匯音樂劇”,它以音樂和舞蹈為主,包含一系列舞蹈和歌唱表演,如《愛麗絲夢游仙境》(1903年)、《魔法師梅林》(1911年)和《藍色妖姬》(1929年)、《紅太陽》(1937年)、《李爾王》(1949年)、《芝加哥》(1975年)、《貓》(1981年)、《獅子王》(1997年)、《媽媽咪呀》(1999年)等。21世紀,音樂劇的持續發展使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不斷涌現。同時,科技的進步也為音樂劇的表演和舞美效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音樂劇對舞蹈藝術的影響
音樂劇對舞蹈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改變了舞蹈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還對舞蹈藝術的教育、創作和表演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舞蹈表現形式的變化
舞蹈的表現形式在音樂劇中最大的變化是將舞蹈從獨立的藝術形式轉化為一種表現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推動劇情發展和增強舞臺效果。因此,音樂劇舞蹈形式的特點是多樣化、獨特性強、表現形式豐富且富于戲劇性和敘事性。
(二)舞蹈編創技術的創新
舞蹈編創技術在音樂劇中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舞蹈編排和舞蹈表現技巧的提高方面。在音樂劇中,舞蹈編排非常重要,需要將舞蹈與劇情相結合,使舞蹈成為表現情感的有力工具。因此,音樂劇舞蹈編排技巧的提高包括劇情轉換、場景變化、角色轉換等方面的處理。同時,舞蹈技巧的提高也是音樂劇對舞蹈藝術的貢獻之一。為了適應音樂劇表演的需要,舞蹈編導及演員需要具備更高水平的技巧和表演能力,如更多元化的舞種和更高難度的肢體語言技術。
(三)舞臺視覺效果的提高
音樂劇在舞臺效果方面的提高是由于舞臺設計、音樂、燈光效果等方面的進步。在音樂劇中,舞蹈表演需要與其他元素相協調,如音樂、劇本、場景等。因此,音樂劇的舞蹈表演必須通過舞臺布置、舞臺動作、音效和燈光等方面的配合,形成視覺和聽覺的完美效果。
(四)舞蹈藝術教育的改革
從音樂劇視角探尋舞蹈藝術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將舞蹈藝術的培養重點從肢體技巧和表現形式向綜合表演及戲劇的轉移。在音樂劇舞蹈表演中,技巧和形式只是表演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表演者對角色、情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1]。
總之,音樂劇是一種富有創新和變革的藝術形式,它對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舞蹈藝術教育和創作等方面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音樂劇對舞蹈編導專業的影響
作為一種集合了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現體,音樂劇對舞蹈編導專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一)拓寬舞蹈編導專業的視野
音樂劇將舞蹈、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在劇中通常會包含多種舞蹈風格,如古典芭蕾、爵士舞、拉丁舞、現代舞等,在舞蹈編排上的多樣性促進了舞蹈風格的交融和創新。從編創的角度來看,舞蹈編排的多樣性需要舞蹈編導有更加廣泛的舞蹈知識和技能,也要求舞者具備更加全面的舞蹈訓練和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音樂劇作品中的舞蹈元素。讓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臺藝術中的多元化表達,從而使得舞蹈編導專業更加具有綜合性和跨界合作的能力。
(二)提升舞蹈編導專業技能水平
音樂劇中的舞蹈表現通常要求演員具備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現力,這對舞者的舞蹈訓練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編導不僅要在本領域學科教學中學習和了解編舞理論及技法知識,還應活學活用地根據音樂劇的特點,設計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舞蹈表現形式,從而表現出舞蹈編導專業技能從書本到實踐應用,從學校到社會的真實意義。
(三)提升舞蹈編導的結構設計與思維能力
音樂劇中的舞蹈并不是單純地展示技巧,而是為了配合音樂和戲劇情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狀態。因此,讓舞蹈編導更加注重表現力和情感的傳達,使得他們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藝術性。另外,音樂劇的舞蹈表現通常是以劇情為基礎的,將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節通過舞蹈展現出來。這種舞蹈與劇情的緊密結合,要求舞蹈編導不僅要對劇情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還需要將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節巧妙地融入舞蹈編排中,從而增強舞蹈編排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促進舞蹈編導學科理論與實踐應用的落實,推動舞蹈風格的多元化和交融且拓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空間。
(四)提高舞蹈編導的綜合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升,大眾藝術審美對舞蹈編導藝術人才有了更多的期待,“一專多能”已然成為當今人才培養的追求目標。音樂劇的制作需要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具備多種技能,包括編導、編舞、編曲、音效制作等。在音樂劇的制作過程中,舞蹈編導需要與其他專業的人員緊密合作,不斷進行協調和調整,這使得他們在跨領域合作和綜合能力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總之,音樂劇作為一種跨專業的表現形式,對舞蹈編導專業學科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它可以拓寬舞蹈編導的藝術視野,增強表現力與綜合能力,為舞蹈編導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舞蹈編導專業學科教育的現狀分析
舞蹈編導專業自20世紀70年代由北京舞蹈學院建立至今,依然是一個相對新的學科,目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發展狀況各異。
(一)國內舞蹈編導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國內的舞蹈編導教育也在不斷發展壯大。A類、B類藝術院校紛紛開設了舞蹈編導專業,但受地區、師資、教育模式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教育質量參差不齊,B類地區在實踐、國際交流、舞蹈比賽等機遇中,難獲學習和提升的機會,自此仍需不斷完善與提升。
(二)國際舞蹈編導教育現狀
相對于國內,國際上舞蹈編導教育的發展相對成熟。例如,英國的皇家音樂學院和倫敦藝術大學等高等院校都擁有較為完善的舞蹈編導專業課程,同時還有大量的音樂廳、歌劇舞劇院等培訓機構和工作坊,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三)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的不足
舞蹈編導教育需要有充足的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機會,一方面需要學校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舞蹈及相關領域專家資源的聯系。只有擴大交流與影響力,不斷豐富教學教育信息,加強專業及學術研討,舉辦賽事提高創作能力等,才能夯實舞蹈編導專業學科教育本質。因此,增加實踐及國際交流機會,對加強實踐和交流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2]。
總的來說,舞蹈編導教育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借鑒音樂劇市場的敏銳“嗅覺”與發展,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并提高競爭力。
五、舞蹈編導教育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
(一)教育質量的不均衡
雖然許多高校都設立了舞蹈編導專業,但是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均衡現象比較普遍。一些高校的舞蹈編導專業招生數量大,但教師師資力量較弱,教學設施和實踐環節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全面、深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體系的不完善
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基本功。另外,由于國內音樂劇市場相對不夠成熟,學校和教師缺乏與市場接軌的教學經驗,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滯后。
(三)學生能力的不足
舞蹈編導專業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舞蹈技能和豐富的藝術素養,但是由于某些學生入學前缺乏相關基礎,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普遍存在不足的問題,影響到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
(四)知識體系的缺乏
舞蹈編導教育的知識體系相對單一,很少涉及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如劇本創作、音樂創作、舞臺美術和燈光設計、服裝設計、道具制作等。這種單一性也局限了舞蹈編導人才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探索。
(五)實踐機會的匱乏
舞蹈編導教育不是紙上談兵,需要一定的實踐機會,而這方面的資源就大多高校而言僅在畢業實習期間提供,實踐相對有限,很多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無法真正掌握編導技能和實操應用的能力。
(六)市場需求的變化
隨著音樂劇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市場對舞蹈編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舞蹈編導教育無法滿足市場對多樣化、創新性和國際化的要求,“一專多能”成為教育趨勢。
(七)國際競爭的壓力
隨著國際的交流和競爭的加劇,舞蹈編導人才需要具備更高水平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發展和變化。
因此,舞蹈編導專業學科教育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培養多才多藝、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的編導人才。同時,也需要增加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六、舞蹈編導專業學科與音樂劇融合發展路徑
(一)優化教學體系,開設音樂劇制作實踐課程
針對舞蹈編導專業未來發展,不應局限于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的創作語言中,應該對專業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進行進一步優化。例如,在專業素材課和理論課的教學中,應加入與音樂劇相關的內容,如舞蹈與聲樂的融合、臺詞的課程、舞臺設計、道具制作等,幫助學生全面掌握音樂劇的制作技術,從了解音樂劇的制作過程中,深入淺出地了解音樂劇這一綜合藝術形式如何在社會中“虜獲芳心”,且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豐富學習領域、擴充文化資源,讓學生學習和實踐音樂劇的創作、排練、表演等方面的技能,達到舞蹈編導專業音樂劇方向的培養目的,為社會輸送多元的綜合性創作人才。
(二)提供更多實踐平臺
新文科視閾下的舞蹈編導學科發展,不應局限于舞蹈本體的演繹,嘗試拓展影像、音樂、美術等兄弟門類的合作,將音樂劇這一綜合表現形式貫穿在教學中,將這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作為最實際的教學例證,幫助鍛煉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借此,藝術類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演出、制作機會,加強、提供與音樂劇產業的合作,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真實的音樂劇制作環節,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舞蹈編導學科與音樂劇跨領域合作,形成螺旋上升的融合式思路。
(三)建立跨領域師資隊伍
縱覽舞蹈編導專業學科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經驗非常關鍵。學校應該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和管理,吸納國內外相關人才,提升教師的教學和實踐水平,每年定期輸送教師在外學習、進修,不斷提升業務能力,這些教師不僅具有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和實踐經驗,還具有音樂劇制作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音樂劇的創作和制作,拓寬教學視野,推動舞蹈編導專業教學改革。
(四)建立音樂劇創作實驗室
學校可以建立音樂劇創作實驗室,增加音樂劇制作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音樂劇創作的實踐平臺。學校可以設立音樂劇編導、音樂、舞美、燈光等方面的實驗室,讓學生在這些實驗室中進行音樂劇制作的實踐,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劇制作的整個過程,學校也可以加強與音樂劇相關產業的合作,讓學生參與真實的音樂劇制作,該實驗室西北地區尚屬空白。
(五)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舞蹈編導專業需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經驗,而音樂劇作為一種國際化的藝術形式,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際交流能力。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計劃,為學生提供“走出去、引進來”的學習、參與平臺,讓學生接觸到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劇制作經驗。這樣拓寬了舞蹈編導專業領域,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國際舞蹈編導發展現狀和趨勢,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七、結束語
舞蹈編導是藝術類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交流、交融,舞蹈編導教育也在不斷變革和創新。而音樂劇作為一種集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表現形式,在新文科視閾下對舞蹈編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能夠為培養符合新時代復合型藝術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以期為舞蹈編導專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姜文宇.音樂劇與舞蹈編導專業融合的路徑探究[J].美術與設計研究,2020(06):60-62.
[2]朱曉潔.新文科視域下舞蹈編導學科人才培養的探究[J].藝術教育研究,2017,7(20):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