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晶,葛永興
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一年,中國舞蹈在創作、理論及教育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新時代中國舞蹈事業發展,用舞蹈的方式,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新的力量。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雹僦泄仓醒腙P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的決定 [R/OL].新華社 (2022-10-29) [2022-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22-10/30/content_5722612.htm.這十年,中國舞蹈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引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這個偉大的歷史節點,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研究員在2022年陸續撰文《大潮涌懷必踏浪,爛漫舞臺正當時——五年來舞蹈創作及藝術發展趨勢述評》《舞風流韻看今朝——十年來中國舞蹈藝術主流發展趨勢速覽》《大鵬展翅向天飛——中國當代舞劇藝術十年掠影》《新時代舞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心舞出的答卷》,他站在一個廣闊的歷史維度總結新時代十年中國舞蹈的發展成就,指出: “十年來,從舞蹈藝術思潮的角度觀察,最引人矚目的舞蹈創作動向就是現實題材作品的大量涌現及其所取得的不凡成就;舞蹈行業其中很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式現代舞創作思潮的涌現及其與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中國芭蕾舞形成的共存共榮的大格局;在文化自信的時代氛圍里,以‘新文藝群體’名義涌現的一批舞蹈藝術家以獨特的新身份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形成了當代舞蹈事業發展的新格局?!雹亳T雙白.新時代舞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心舞出的答卷[N].文藝報,2022-11-14(04).羅斌研究員發文《書寫當代舞蹈人的赤誠與熱愛——回望中國舞蹈藝術十年》,指出:“十年里,處在新時代大環境下的舞蹈創作者已不再滿足于對西方現代主義創作觀念的融合與樣式移植,而是進一步積淀傳統文化的厚度,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思想觀念,努力讓中國舞蹈創作更為深刻地表現社會現實和時代風貌,在表現手法和舞蹈語言層面,完成多向且縱深的探索。”②羅斌.書寫當代舞蹈人的赤誠與熱愛——回望中國舞蹈藝術十年[N].中國文化報,2022-10-20(03).
在北京舞蹈學院主辦的2022年BDA舞蹈論壇中,特別開設了“舞蹈學研究的十年(2011—2021)”分論壇,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鄧佑玲教授梳理十年來舞蹈學研究的豐碩成果,展望“三大體系”奠基下的中國舞蹈未來;仝妍教授提出十年舞蹈史的研究在史論評三位一體的模式中呈現出“經典文本的再版、唯物史觀的凸顯、多元一體的研究格局、歷史聲像的再現、審視舞蹈藝術的根本、多元治史的路徑”③論壇回顧|舞蹈學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11-03.六大特征;張素琴教授對十年來舞蹈學研究的方法論進行全面的梳理與總結,認為“從舞蹈學本體出發,推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自洽性的建構尚需持續的努力”;④論壇回顧|舞蹈學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11-03.張延杰教授從認識論的視角研究舞蹈基礎理論的十年發展,認為“學界對舞蹈藝術本質屬性的探討呈現出更加自覺地立足舞蹈本體特性,強調專有屬性的研究狀態”,⑤論壇回顧|舞蹈學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11-03.且主要從舞蹈藝術的審美屬性、文化屬性、社會屬性三類范疇進行研究;慕羽教授以中國舞蹈批評十年的研究,梳理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批評研究的分類和現狀問題。⑥慕羽.新時代十年中國舞蹈批評述評[J].民族藝術研究,2023,36(1):110.除此之外,眾多學者從舞蹈理論、實踐以及交叉學科等方向對舞蹈學研究十年做了全面回顧和深入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劉春副研究員在《舞蹈》發文總結了新時代十年數字媒介中舞蹈的視覺重塑與文化跨越主要表現為:“資源服務與突破圈層;技術消隱與意義生發;普及孵化與倍速發展;數字保護與理論關注;綜藝造像與身份歸屬;回到舞蹈與重返田野”。⑦劉春.數字媒介中舞蹈的視覺重塑與文化跨越——2012年至2022年中國新媒體舞蹈的回顧與觀察[J].舞蹈,2022,66(5):15-22.新時代十年,中國舞蹈學從“史、論、評”不同層面的研究在 “三大體系”的維度下回顧總結和思考,充分體現了中國舞蹈研究的文化自覺。
新時代十年,中國舞蹈在完成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表現在舞蹈創作方面。馮雙白研究員認為,“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體現出一種深度的文化自覺”;⑧馮雙白.舞風流韻看今朝——十年來中國舞蹈藝術主流發展趨勢速覽[J].舞蹈,2022,66(5):8-9.張延杰教授指出,“轉化”與“創新”體現了中國當代舞蹈的創作路徑。2022年獲得舞劇“文華大獎”的《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 《騎兵》正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并不斷將其轉化為具備當代審美價值的舞臺精品創作?!霸诋敶璧杆囆g創作中,傳統文化題材并不是中國古典舞的專屬,而中國古典舞的語匯體系也并不是只能用來表現傳統文化題材。創作者和業內人士關注的重點應是如何挖掘素材背后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意蘊,以多元豐富的身體語言切合和引領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而不是舞種動作風格是否地道純粹……這些作品以傳統文化為題材,但在富于當代性的轉化與創新中都以凸顯 ‘人民性’而取得顯著突破。”⑨張延杰.轉化與創新:中國當代舞蹈創作路徑與問題思考——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獲獎舞蹈作品觀察[J].藝術評論,2022,20(9):30-31.2022年,作為獨立編舞的黎星工作室與江蘇大劇院合作創作舞劇《紅樓夢》,將傳統題材成功地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舞劇的形式傳遞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審美意境,在藝術生產及營銷模式中開辟了一種新的合作方式,其舞蹈劇場 《大飯店》《火車站》等依然具有高票房的號召力。羅懷臻評論道:“他們把傳統化為了一種視角、一種審美,他們的情感是當代的,觀念是當代的,我看到了舞蹈行業崛起發展的可能性?!雹俳K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開啟上半年全國巡演[EB/OL].(2023-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400562252397939&wfr=spider&for=pc.
“兩創”精神的引領推動了中國舞蹈藝術主體性和本體性的彰顯。在近些年“舞蹈破圈”熱點現象的持續影響下,當舞蹈跨媒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受到關注,當 “國潮”“國風”研究熱點趨于泛化的時候,“舞蹈影像”和“影像舞蹈” “舞蹈跨媒介”和“舞蹈跨界”以及“舞蹈與科技”等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2022年的舞蹈理論及評論的研究視角從交叉學科及舞蹈跨界轉向“舞蹈本體的回歸”并進行理性反思?!侗本┪璧笇W院學報》2022年第3期、第5期開設“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新:舞蹈跨媒介批評與研究”專欄,分別對《舞千年》《唐宮夜宴》 《只此青綠》等熱門破圈的舞蹈節目和作品進行理性批評和研究。舞蹈及其他文化類學者關注到舞蹈跨媒介在于提升舞蹈的敘事性、時空性及共情性,舞蹈表演的可行性、可見性和傳播性也是舞蹈影像化的優勢,但當舞蹈成為影像,其藝術本體語言轉變之后,舞蹈學者開始深思這種文化現象的利弊。北京舞蹈學院的閆楨楨副教授提出舞蹈影像化所帶來的審美轉變值得深究, “審美的 ‘明晰’和感受的‘化約’卻成為豐沛意蘊的損減和消解:被損減的是審美經驗的延展空間,被消解的則是經典舞蹈作品所創造的‘感受物’以及附于其上的‘情動’(affect)。”②閆楨楨.創造“感受”還是加固“經驗”?——從《舞千年》大型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談起[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3):2.這一年,對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關注也表現出從舞蹈跨界回歸舞蹈本體的發展趨勢。 《文化藝術研究》2022第2期發表了3篇關于 《只此青綠》的文章,分別從文化意蘊、美學建構和當代意義進行論述;③《文化藝術研究》2022第2期刊發的3篇文章分別為:呂藝生.《只此青綠》的文化意蘊;袁藝.詩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美學建構;葉志良.本土題材·現代意識·當代轉化——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當代意義。張曉凌教授在《藝術評論》發文,從《千里江山圖》 “古典山水”升華為《只此青綠》 “人民山水”的創見,為當代藝術創作指出“從母體中所獲取的任何圖像、符號乃至材料,都只是創造的資源而非創造本身”;④張曉凌.“只此青綠”:古典山水精神的返場與再生——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觀劇所思[J].藝術評論,2022,20(5):63.張萍研究員從結構、形式和語言分析《只此青綠》 “視覺系舞蹈”舞臺藝術創作的走向主要表現為“深度復化的結構策略” “深度視覺化與技術化的形式策略” “深度審美化的語言策略”;⑤張萍.遠非“只此”的《只此青綠》—— “視覺系舞蹈”舞臺藝術創作走向[J].舞蹈,2022,66(2):17-20.馮雙白研究員認為《只此青綠》的三大藝術突破主要是“藝術空間營造法式的突破” “舞劇審美意境構造方法的突破”以及“動作意象舞語之編織方式的突破”;⑥馮雙白.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三大藝術突破[J].藝術評論,2022,20(8):42-48.于平教授從“青綠山水”的“麗人化”梳理編導舞劇創作的“麗人情結”,指出其合理性在于“強化舞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營造其出場的典型環境”“替舞劇主要人物代言,吐露其心聲,舒展其蓄積” “為了調適舞劇的敘事方式和觀賞效果”以及“周莉亞、韓真獨到的‘合理’創編”。⑦于平,黃丹.“麗人”情結與周莉亞、韓真的舞劇創編——從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談起[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5):118-119.
“兩創”精神的引領促使中國古典舞在“國潮熱”的文化背景下回到舞蹈研究的原點。2022年11月北京舞蹈學院舉行了唐滿城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暨學術論壇,金浩教授梳理唐滿城的中國古典舞“身韻”學說,提出:“在當代多元的舞蹈流派風格發展趨勢下,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創造性轉化為具有啟示和引領作用的中國古典舞核心價值的語言系統。”①金浩.唐滿城的中國古典舞“身韻”學說[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4):88.蘇婭教授在 《舞蹈》發文,由“雙創”理論看孫穎舞蹈作品創作的當代價值, “以歷史、以文化、以傳統為支點,通過對古代文獻史料與靜態壁畫中舞姿造型的不斷研究,通過對舞蹈身體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感知深化,才促使他最終撬動和實現了自身對中國式身體審美與身體文化自信彰顯的一種實踐探索,并形成了較為自洽的建構體系,啟示著我們要在歷史返歸的道路上,始終兼有‘歷史意識’ ‘當代視野’與‘主體詮釋’為一體的自主、自覺的探究意識?!雹谔K婭.優秀傳統舞蹈文化資源的當代舞臺轉化形式探索——由“雙創”理論看孫穎舞蹈作品創作的當代價值[J].舞蹈,2022,66(1):44.
2022年是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之際,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8周年之際,兩個“講話”精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為新時代中國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北京舞蹈學院于2022年4月28日舉行 “為人民而舞”——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80周年研討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于2022年5月23日召開“新時代新文藝 新表達——中國舞蹈界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座談會”。在這兩個會議中,與會專家主要就“為人民而舞”的藝術人民性、 “講話”精神與新時代中國舞蹈的創新發展等問題展開研討。北京舞蹈學院的巴圖書記指出:“‘為人民而舞’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實踐要求,是黨的文藝方針在舞蹈領域的歷史映射,是中國歷代舞蹈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果與中國舞蹈藝術實踐相結合所形成的寶貴的歷史經驗?!雹蹫槿嗣穸瑁瑸闀r代建功——北京舞蹈學院召開“為人民而舞”——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八十周年研討會[N].中國藝術報,2022-05-07(4).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教授指出:“‘為人民而舞’就是中國舞蹈觀的堅實基礎。中國舞蹈觀在‘為人民而舞’的旗幟下,樹立起了為人民的藝術品格和信仰?!雹苴w鐵春.“為人民而舞蹈”是中國舞蹈觀的基礎——學習“兩個講話”體會[EB/OL].《舞蹈》雜志微信公眾號(ID:dancemagazine),2022-06-30.《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當代舞蹈藝術研究》等期刊均開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紀念”專題,郭磊教授結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以 《儺·情》 《井岡·井岡》 《唱支山歌給黨聽》等作品的創作為例,論述在兩個“講話”精神引領下文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⑤郭磊.文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4):1-3.許銳教授從舞蹈的視角看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文藝精神與當代價值,認為:“延安新秧歌運動確立了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新主體、新路徑和新內涵;在‘新’與‘舊’的表達與轉換中建立了與時代與傳統緊密聯系的價值追求;體現出舞蹈藝術視覺傳播和身體傳播的獨特價值與影響?!雹拊S銳.從舞蹈的視角看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文藝精神與當代價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4):5-7.胡一峰研究員、王杰教授等分別從“方法”⑦胡一峰.作為“方法”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以歌劇《白毛女》的文化命運為中心[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2,7(2):1.以及 “形式創造與情感策略”⑧王杰、黃筱茜.形式創造與情感策略:芭蕾舞劇版《白毛女》的改編[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2,7(2):8.對歌劇版、芭蕾舞劇版《白毛女》這一經典文本做深入的學術研究。
“講話”精神指引下的中國舞蹈,一直踐行著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現實題材舞蹈創作。2022年,北京舞蹈學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出品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以延安木刻版畫作為創意源頭、重要素材以及串聯線索,人物聚焦于延安時期的文藝工作者身上,表現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融入百姓,學習、勞動、創作和戰斗的場景,也呈現出延安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編劇許銳闡述道:“《楊家嶺的春天》核心就是想表現藝術家的改變和成長,‘春天’的實質是文藝的春天和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春天?!敝袊乃囋u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教授評論:“這部舞蹈詩劇的藝術創新點就在于,巧妙地借助有著鮮明的歷史年輪印記和厚重的革命歷史底蘊的延安木刻版畫而激發出當代舞蹈創作感興,在美術門類與舞蹈門類之間的跨門類藝術交融上闖出了一條舞蹈藝術表現新路?!雹偻跻淮?人民文藝的激情尋根之旅——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觀后[EB/OL].(2022-11-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170124581357546&wfr=spider&for=pc.中國藝術研究院金浩教授評論: “劇中的 ‘藝術家’角色是作品表達的主體,他們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融入火熱的生活與革命實踐,實現了思想的轉變和精神的升華,他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筆一刀,刻肌刻骨,共同勾勒出盎然生機的‘楊家嶺的春天’?!雹诮鸷?人民至上 舞動芳華——評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EB/OL].(2022-11-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032039452689181&wfr=spider&for=pc.除此之外,北京舞蹈學院還推出了一部反映西藏地區人民生活變化的現實題材民族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編導靳苗苗致力于從多樣態的藏族舞蹈本體中,自然生發出人物形象與敘事邏輯,在以舞編劇、以劇塑人的藝術探索中,打破標簽式的外化形象與舞蹈語匯,從而表現鮮活的人物形象,為民族舞劇的現實題材創作探索新的編創思維和方式。
對于現實題材舞蹈創作的研究,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國家一級編劇趙大鳴發文對舞蹈創作中的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方法提出自己的創見。他認為:“要理解現實題材對于創作的價值,就要抓住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現實生活的本質真實。在這個意義上,現實題材必須與相應的創作方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具有藝術價值?!雹圳w大鳴.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方法之于舞蹈創作[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1):6.北京舞蹈學院的王玫教授撰文《現實題材舞蹈編創的商榷》分別對“現實題材”與“現實性”的問題進行論說,她提出:“一級跳躍為現實題材的辨析,應厘清其事實、緣由以及技術。二級跳躍為現實性的剖析,現實性不同于現實題材,不是物質形式,而是精神訴求。精神訴求是藝術活動的核心。其因為精神性質不見其形而難以研究。先是難以厘清其精神活動的面目;再是難以厘清其技術構成;最后是難以厘清其隱于現實題材,也隱于大于現實題材的所有題材的事實。三級跳躍為舞蹈作品的評價必須與社會和歷史高度關聯。應是從舞蹈物理層到舞蹈社會層,再到舞蹈文化層的三層聯動?!雹芡趺?現實題材舞蹈編創研究的商榷之二:關于現實性[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2,7(2):75.
中國舞蹈界結合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通過回顧、學習“講話”精神,明確文藝是為什么人服務的、如何去服務等問題,在恢宏的服務人民的藝術實踐中踐行“為人民而舞”,在現實題材舞蹈創作中開花結果。從新秧歌運動到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直至文藝“民族化”的問題,中國民族舞劇、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的建構都與之息息相關,“中國舞蹈藝術從延安走來”?!盎仡櫻影参乃嚂r期的現象與精神,不是為了回到延安,而是需要從延安再出發,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探索來促進新時代文藝的發展?!雹菰S銳.從舞蹈的視角看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文藝精神與當代價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4):8.
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之后,“舞蹈應否成為一級學科?”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話題。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樸永光教授撰文論述了舞蹈成為一級學科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如何建設的問題。①樸永光.舞蹈應否成為一級學科?[N].中國藝術報,2022-03-21(3).對于舞蹈領域而言,此次調整主要帶來了兩個變化:一個是“舞蹈”從“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而成為獨立設置的專業學位類別,原來的五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調整為六個相應的專業學位類別,并且藝術專業學位類別由碩士層次 (MFA)調整為博士層次 (DMA);另一個是將 “舞蹈學”并入藝術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藝術學”框架內,以歷史、理論與評論為三大研究領域。由此,無論理論與實踐,舞蹈皆以獨立學科的身份與音樂、戲劇與影視、戲曲與曲藝、美術與書法、設計等形成“六足鼎立”的局面。
北京舞蹈學院在2022年分別召開“舞蹈學科建設研討會”“‘新版學科專業目錄頒布后舞蹈學科的機遇與挑戰’第一次研討會”以及在BDA舞蹈論壇上開設了“新版學科專業目錄調整與舞蹈人才培養”議題。新版學科專業目錄的頒布,為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它既充分體現了國家當前對舞蹈藝術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對舞蹈藝術在獨立的、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學科體系、專業體系、知識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給予的充分肯定,也對舞蹈藝術這樣的藝術門類建構起自己的‘學科形態’,注入了強勁的時代性動力、精神動力、實踐動力,為舞蹈學科今后做好做強核心優勢,充分發揮好自己在本體表達優勢上的獨立性、主體性、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學院召開“新版學科專業目錄頒布后舞蹈學科的機遇與挑戰”第一次研討會[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09-21.許銳教授認為: “‘舞蹈’從‘音樂與舞蹈學’中獨立了出來,建構起了對應專業型學位培養的實踐研究體系;‘舞蹈學’并入到了‘藝術學’,建構起了對應學術型學位的學術研究體系。這種架構有益于解決舞蹈學科理論與實踐評價體系不一致的問題。這一問題長期存在,造成學科和育人領域諸多爭議,解決的方向應該是努力促使理論與實踐相向而行,在新的學科架構中達到融通。這次變化人為地把舞蹈的理論和實踐又分開了,雖然這個情況不僅僅只出現在舞蹈這個領域中,但這顯然又會形成新問題及其困惑的出現?!雹邸局袊厣璧笇W科發展之路⑦】許銳:聚焦學科未來發展前沿加快理論實踐互為貫通[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06-16.
舞蹈學并入藝術學一級學科,有助于促進門類藝術學之間,門類藝術學與一般藝術學之間的互動、交叉與互滲,有助于推動學科知識形態的重塑。于平教授指出:“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十大關系:一是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二是終生教育和就業教育的關系;三是傳承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關系;四是實驗教育和實用教育的關系;五是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的關系;六是學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關系;七是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關系;八是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的關系;九是立場教育和視野教育的關系;十是統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關系。”④學院召開“新版學科專業目錄頒布后舞蹈學科的機遇與挑戰”第一次研討會[EB/OL].北京舞蹈學院微信公眾號(ID:bda1954),2022-09-21.“舞蹈”與“舞蹈學”是一個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面,學科建設與培養路徑的分立并不意味著兩者完全的分離,將兩者以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雙軌并行式培養是為了相對明確各自領域傾向性視點,也是舞蹈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以‘術’、與‘學’的雙軌并行形式,潛在地要求并制衡著藝術學科的‘術’不能停留于碎片化的、個體化的、技術化的感性實踐經驗;‘學’則體現為‘術’的進階形式,它既不能做 ‘術’的簡單闡釋,也不能脫離于以‘術’為內在支撐的技術理論化方向?!雹萏K婭,劉明明.學科視域下的藝術“學科形態”建構——由新版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引發的思考[J].藝術教育,2022,381(5):22-25.
2022年中國舞蹈界繼續深耕 “中國學派”的舞蹈學研究,在“三大體系”的理念下梳理中國舞蹈學研究的歷史與傳統,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學學科知識體系。《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第4期均開設“舞蹈學研究的中國學派”專欄,張延杰教授以舞蹈史為研究對象,探討構建世界舞蹈史中國學派的路徑與方法,提出:“舞蹈學中國學派的構建,特別是對中國自身文化藝術的考察,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國本土的歷史和現實。而對于世界舞蹈史的書寫和闡釋,中國學者也將從自身文化屬性出發,以中國史學傳統為根基,為之貢獻富于啟發性、創新性的話語體系和研究方法論?!雹購堁咏?構建世界舞蹈史中國學派的意義、路徑及方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1):16.羅斌、陳麗竹以“氣論”思想探討中國舞蹈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認為:“舞蹈藝術一直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哲思為本體構建的導引,生成‘形’‘情’‘意’的視覺形態概念,達成舞蹈藝術美學的思想內蘊?!雹诹_斌、陳麗竹.基于“氣論”思想再探中國舞蹈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4):13.鄒之瑞教授從構建中國芭蕾學派的角度分析中國芭蕾的價值與貢獻,認為中國芭蕾學派“致力于傳承五千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提煉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芭蕾藝術當中,并以此為基礎逐步確立具有中國氣派的芭蕾訓練教學方法,為構建中國芭蕾學派準備條件,做好做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藝術載體、為世界芭蕾的發展作出中國貢獻?!雹坂u之瑞.構建中國芭蕾學派為世界芭蕾發展作出中國貢獻[N].中國藝術報,2022-5-16.無論是作為舞蹈史的研究,還是中國舞蹈文化、中國芭蕾的研究,學者們在世界舞蹈史研究中帶入中國視角,在舞蹈藝術的坐標、譜系中更加清晰準確地定位“中國學派”的舞蹈學研究。
中國民族舞劇是“中國學派”的舞蹈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對象和范疇。在舞劇“民族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民族舞劇已然成為具有“中國氣派”的藝術形式之一,2022年對于中國民族舞劇的研究更加成熟和深入,成為構建“中國學派”舞蹈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年,于平教授出版《中國當代舞劇創作三論》,繼 “綜論” “再論”后繼續梳理、匯集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發展的脈絡,關注編導的創作思想以及舞劇作品的舞蹈形態分析。國家一級編導張繼鋼評論道,這本書“讓跨越兩個世紀紛繁復雜的現當代中國舞劇,有了端莊的‘理論歸位’,給卓有成就的舞蹈先驅者、扛鼎者與后來者以時代尊嚴。”④張繼鋼.高質量藝術評論不總是“揭短”,而是幫讀者看見作者的獨特與作品的價值——讀于平《中國當代舞劇創作三論》[N].中國藝術報,2023-01-09(03).除此之外,于平教授在 《舞蹈》連載 “中國當代舞劇研究隨筆”,分別從張藝謀電影作品的舞劇創化、“梨園情戲曲風”的舞劇演繹、曹禺戲劇作品的舞劇表達進行述評;在《當代舞蹈藝術研究》連載“中國當代舞劇批評研究”,對中國當代“舞劇現象批評” “舞劇文化批評”“舞劇本體批評”進行舉隅論說等?!侗本┪璧笇W院學報》2022年第4期開設“中國舞劇和舞蹈劇場研究專題”,慕羽教授對中國舞劇敘事的構成與轉型進行深入分析,田湉副教授對舞蹈劇場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所表現出的特征、風格與形式進行論述。慕羽教授在《民族藝術研究》發文,關注文藝思潮衍變下的中國當代舞劇,提出:“就空間觀而言,在中國當代舞劇的創作中體現了‘文化主體性’和‘全球在地化’意識的增強?!雹菽接?文藝思潮衍變下的中國當代舞?。跩].民族藝術研究,2022,35(2):114.任文惠副教授關注“民族舞劇”與“中國舞劇”的爭論,在舞蹈觀念更新的思潮視角下探討中國舞劇創作觀念的發展。⑥任文惠.兩種現代性:“民族舞劇”與“中國舞劇”的創作實踐及觀念爭鳴[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5(1):17.
2022年11月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學系建系40周年暨舞蹈學學科建設系列論壇”。與會專家就“舞蹈學術研究在中國” “舞蹈學術研究的海外發展和當代趨勢”“舞蹈學術研究的跨學科視角” “中國舞蹈史學的現實與未來”“戲曲史與舞蹈史的交叉探索”“舞蹈研究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等議題展開研討。對“中國學派”舞蹈學的研究需要探討現代藝術體系視閾下的舞蹈學,于平教授從吳曉邦的“新舞蹈藝術”談起,認為:“理解了吳曉邦關于舞蹈分類的‘內容’坐標和舞蹈定義的‘形象’依據,就可以進一步去把握他的‘舞蹈學科’建構思想,這對于把握‘舞蹈藝術的現代體系’是一個基石?!雹儆谄?現代藝術體系視閾下的舞蹈學——從吳曉邦“新舞蹈藝術”談起[J].藝術學研究,2022,4(5):53.
綜上所述,“中國學派”的舞蹈學研究立足于中國舞蹈學科的傳統與歷史,在舞蹈基礎理論、舞蹈實踐理論中均有突破,這一年的中國舞蹈跨文化研究、中國舞蹈表演理論研究、民族舞蹈學研究等方面也有豐碩成果,由于篇幅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無論如何,2022年“中國學派”的舞蹈學研究不斷深耕,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助推審美轉向,凸顯中華美學的精神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