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上上
(鄭州大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自21 世紀以來,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1]。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城市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伴隨著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資源浪費,在土地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給本就緊缺的土地資源帶來了很大壓力,從要素層面阻礙了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水平具有雙向反饋機制,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測度兩者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對于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方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國外很多學者認為,城鎮發展與土地集約利用相得益彰。例如,Prato 認為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相關理論的科學指導,可以促進城市與土地的協調發展[2];Christoph 和Susannah 等認為土地的合理集約利用可以推進城鎮化的良好發展,并運用耦合模型對二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3-4]。國內學者對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一些學者研究了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5-7];吳郁玲等通過構建經濟計量模型對影響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制度和生態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8];渠麗萍等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變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9];化龍雷等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定量計算和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驅動因子[10]。這些研究對于三四線小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耦合關系的探究相對較少。
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城鎮化率從2010 年的38.5%增至2018 年的51.71%,增速不斷加快但仍低于全國8 個百分點。土地集約利用是緩解河南省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本文選取河南省為研究對象,以2010—2018 年研究區土地利用集約度與城鎮化水平所涉及的相關數據為基礎,構建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水平指標體系,分析二者的結合度,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撐。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地區,總面積16.7×104km2,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通信樞紐中心,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下轄17個地級市,1 個省直轄縣級市。2018 年年末,河南省總人口10906 萬人,常住人口為9605 萬人,人均生產總值為50152 元。
本文數據主要源于2010 年和2018 年《河南統計年鑒》,2018 年河南省18 個省轄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河南省統計局數據等資料。
1.3.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集約利用因其指標體系具有多樣性,而未有統一的概念體系。因此本文在科學性、整體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等4 大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河南省現狀以及相關研究結果[11-13],建立土地集約利用度為目標層的評價體系。將準則層劃分為3 類,一是土地利用程度;二是土地投入強度;三是土地產出水平[14-15]。城鎮化則不同,因為城鎮化是綜合概念,因此本文根據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參考相關研究結果,以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建設水平和社會文化水平等4 個方面為準則層,建立城鎮化水平為目標層的評價體系(表1)。

表1 土地集約利用度與城鎮化水平指標體系
1.3.2 利用均方差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為了避免指標數據量綱和正負向影響,根據數據正負向不同采用正負向公式分別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數據之間量綱和正負向的差異[16-17]。
數據越大的正向指標對系統產生的影響越大,公式為:
數據越大的負向指標對系統產生的影響越小,公式為:
式中,xab表示原始數據,Xab表示變量xab在系統中提供的貢獻水平即標準化后的數據,xamax表示xab的最大值,xamin表示xab的最小值。計算得知Xab的取值范圍在[0,1],數值越大表示滿意水平越高。
1.3.3 城鎮化發展水平與土地集約利用集約度數據的綜合處理
按照處理后的去量綱數據和各項目權重計算二者的綜合指數,公式為:
式中,Xa表示城鎮化指數,Ya表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指數,值越高表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或城鎮化水平越高;Wab表示各項目權重,n表示總的指標數。
依據各指標的標準差在總的指標體系中的權重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公式為:
式中,σ(Gb)表示標準差,Xab表示標準化值,-Xb表示樣本平均數,m為樣本個數。
1.3.4 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構建
本文以目前國內外在耦合模型相關領域的研究為基礎[18-20],構建起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發展程度的耦合協調模型,采用下述公式:
式中,Xa為取值范圍在[0,1]的城鎮化指數,數值越大表明城鎮化程度越高;Ya為取值范圍在[0,1]的土地利用集約指數,數值越大表明土地利用集約度越高。本文α=β=0.5,m取2,C為取值范圍在[0,1]的耦合度,數值的大小不同反映出耦合度的相關程度不同,C越大,說明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鎮化水平越協調;反之,則失調。
因為耦合度的大小只能反映兩者關系的相關性,不能對耦合水平的高低進行比較,因此本文根據廖重斌提出的經濟與環境協調模型[21]計算。為了將二者關聯起來作對比,引入新的指標,即發展協調度D,用來反映發展綜合指數和耦合度之間的相關程度大小[22],以期得出城鎮化指數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指數之間的發展情況,公式為:
式中,T為綜合指數,即城鎮化指數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指數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映兩者的整體效益或水平;A、B為待定系數,由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水平之間相互協調且重要性相同,文中待定系數A、B均取0.5;D為協調度,D越大,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越高,D越小,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就越低;C為耦合度。
根據構建的耦合協調模型,通過以上方法測度河南省2010 年、2018 年18 個省轄市的綜合指數T,協調發展度D,城鎮化水平Xa,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Ya,耦合度C,并根據協調發展度D進行排名,結果如表2 和表3 所示。

表2 2010 年河南省城鎮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水平

表3 2018 年河南省城鎮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水平
從表3 和表4 的數據分析來看,2010—2018 年,研究區整體城市綜合指數基本均處于上升狀態,其中鄭州市、許昌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上升幅度較大。研究區整體的協調發展度均處于上升狀態,其中洛陽市、鄭州市、新鄉市、平頂山市、濟源市上升幅度較大。

表4 基于協調發展度的河南省轄市分類表
從空間格局來看,2010—2018 年,鄭州西部和北部的城市綜合指數明顯高于東部和南部城市,而且是以鄭州為中心變化(圖1)。綜合指數空間分布不均勻,東西和南北差異很大,東部和南部的綜合指數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圖1 研究區綜合指數空間差異(2010—2018)
在以上數據基礎上,參考相關耦合類型劃分標準對協調發展類型進行劃分,以便更加深入分析二者協調水平[23-24]。本文基于文獻調研將協調發展類型從高到低劃分為5 類;基于城鎮化水平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關系將河南省城鎮化發展類型分為發展超前型、發展同步型和發展滯后型3 類,并據此對研究區進行劃分,結果如表4 所示。
從整體上看,2010 年,研究區內13 個城市的協調發展度處于0.65 以下,僅5 個城市屬于較高水平協調或高水平協調。2018 年,整體協調度穩步上升,協調度0.75 以上的城市數增至3 個;但屬于較高水平協調或高水平協調的城市僅增加2 個,僅3個城市處于高水平協調,說明研究區協調發展層面具有顯著差異,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有待增強。從城鎮化發展類型看,呈現穩定提升態勢,各城市均在加快自身發展轉型。超前型、同步型和滯后型分別從2010 年的5 個、4 個和9 個演化至2018 年的7 個、3 個和8 個。7 個城市表現為超前型,而超前型城市由于城鎮化過快而忽略了土地集約利用,造成土地集約利用度低。同步型的3 個城市不屬于高水平協調,反而均屬于低水平協調,同時它們的耦合度也達到了0.999,說明這些城市發展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雖然未達到很高的程度,但二者是相互協調的。
2010—2018 年,研究區協調發展度均有所提高,濮陽市還有待加強(圖2)。從時空格局分布來看,研究區不存在不協調區。高水平和較高水平協調區主要集中在鄭州西部和北部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環繞分布;東部和南部地區仍是較低水平協調區的主要分布區域,僅有濮陽市仍屬于低水平協調。

圖2 研究區協調發展空間差異(2010—2018)
(1)高水平協調區
2018 年,鄭州、許昌和洛陽處于高水平協調區,城鎮化指數均遠超省內的其余城市,其協調發展度均在0.75 以上;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也在省內位居前列。繼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的持續推進,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忽略了發展的協調性,出現土地粗放利用現象,存在大量的土地利用問題。例如,三環以內城中村較多,為135 個,占地面積超過2000 hm2,城中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土地集約利用。而且鄭州周邊綠化,以及公共設施建設對于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土地集約利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也應對出現的土地粗放利用現象進行控制,要重視內部挖潛,穩步提升土地集約利用程度。
(2)較高水平協調區
處于較高水平協調區的城市有4 個,其城鎮化水平及土地集約利用均處于全省前列。但三門峽市在發展類型上屬于城市發展滯后型,說明該市的城鎮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要注重城市內部土地潛力的發掘。
(3)較低水平協調區
處于較低水平協調區的城市有10 個,分別是南陽、焦作、安陽、周口、平頂山、駐馬店、漯河、信陽、鶴壁、商丘,其城鎮化建設和土地利用集約度均較低,耦合度均在0.65 以下。同時屬于城鎮化發展滯后型的城市有6 個,相對于土地集約利用度來說,其城鎮化指數都很低,但相對的提升空間較大。
(4)低水平協調區
處于低水平協調區的城市僅為濮陽。該市城鎮化水平屬于發展超前型,但協調發展度在省內都屬于最低水平。雖然該市在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但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土地投入強度方面較低,因此該市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走協調發展的道路。
本文運用均方差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現有研究建立指標體系,最終構建耦合協調模型對實驗區進行耦合協調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城鎮化水平與土地集約利用二者協調發展至關重要,二者關系的不同對城市發展影響巨大。理論上講,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發展之間應該保持同步協調,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但事實證明:城市發展初級階段,人們往往片面追求城鎮化發展,進行城市擴張,以此推動經濟增長,這將會因土地利用結構的失調衍生出一系列土地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城鎮化水平和土地利用集約度也會提高,城鎮化發展初期產生的大部分問題將會慢慢得到解決。
研究區內屬于高水平協調的城市僅為3 個,其余15 個城市的發展協調度均低于0.75,說明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鎮化發展差異較大。從空間上看,高水平和較高水平協調地區均集中分布在鄭州周邊,地處河南的西部和北部地區,集中在中原城市群范圍內。而較低水平和低水平協調區則處于河南的南部和東部地區,集中在黃淮地區和西南丘陵山區,與河南經濟發展布局相似。總之,河南省各省轄市相對于2010 年雖然在協調發展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但是與國內其他大城市相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關于土地集約利用方面的成效還有待提升。所以在大力推進城市發展的同時也應加強內部挖潛,在穩定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要協調土地利用集約度,使二者處于平衡協調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