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丹
摘? 要: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幼兒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入,其中幼兒園園本教研活動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園本教研活動既能促進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提升,又能夠促進教學理念、教學策略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園本教研活動,能夠讓教師在學習中逐步成長,在工作中持續進步,不斷地積累知識和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讓教師的成長服務于幼兒的發展,才是園本教研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幼兒園;園本教研;教育質量
任何事物的提升和改進,都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園本教研活動也必須把握這一思路,同時立足于該園的現狀和實際問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提出有針對性、有個性的方案,讓每個幼兒教師都能在教研活動中得到提升,解決實際問題,最終促進幼兒園、教師以及幼兒的共同發展。這一過程不應是階段性的,應該是一個持續、動態循環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幼兒教師在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時,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實施園本教研活動,不僅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還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需要,更是幼兒園和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開發園本教研的新內容
幼兒園開展園本教研活動時,其內容主要通過爭取教師意見的方式確定。教師的意見則來自教學實踐,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凸顯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價值,也可以調動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使其能夠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只有把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大家踴躍參與,主動積極地提出教育教學意見,才能讓原本相對枯燥的園本教研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
一般來說,園本教研活動內容可從教師的教育案例中去提取,幼兒園教育管理者通過搜集教學案例,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建立主題式的園本教研內容,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教師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使幼兒教師更好地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總結自己,最終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另外,園本教研還能夠提升教師教研的專業化,促使教師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研究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并明確原因,進而不斷完善其內容,逐漸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主題性的園本教研內容要貼近幼兒園一線教師工作現狀,將瑣碎的問題系統化、主體化,定期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最大限度發揮出園本教研的作用。
園本教研活動內容的載體是幼兒園各個領域的教學,因此,文章以各領域教學為切入點,作為提升和改進園本教研活動內容的途徑。例如,在健康領域教學中,幼兒教師應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幼兒對班級和幼兒園有家的感受,使其產生依賴感和安全感,與學生相處能夠謙讓、友愛和互幫互助,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受到溫暖、愉悅和幸福;在語言領域教學中,幼兒教師應著重把握創造一個自由、融洽的交流環境,對幼兒多支持多鼓勵,讓幼兒敞開心扉,幫助幼兒養成善交流、愛溝通的好習慣;在社會領域教學中,幼兒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一教學對幼兒今后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此時應注重培養幼兒在社會交往中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在科學領域教學中,幼兒教師應重視保持好幼兒對新事物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欲望,對新文化的學習欲望;在藝術領域教學中,幼兒教師則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的藝術興趣。對有特長的幼兒可以在著重培養的基礎上,均衡發展其他興趣,提升其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靈活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在積極、主動的行動中研究
園本教研的形式,應當立足于該園教學的實際和需求,根據目前所具備的和短期內可實現的資源和條件進行組織,制訂切實可行的教研活動組織方案,通過靈活的教研活動組織形式,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一個形式都應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記錄、有總結,保證園本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一)游戲式教研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下,幼兒園園本教研活動的形式也應該多元化,這樣可以改善傳統教學研究枯燥、單一的問題。采用游戲化的教研方法,能夠獲得更加顯著的教研效果。另外,游戲化的教研形式,還能夠充分調動幼兒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主動性,讓教師充分感受到教育教研的快樂。
比如,幼兒園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角色大轉換,教研中可以先請一名教師組織活動,其他教師則充當小朋友的角色,教師都要進入自己的角色中,活動中要表現真實。在教研過程中也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有的“小朋友”聽不懂教師的問題,有的“小朋友”覺得課程無聊坐不住板凳,還有的“小朋友”覺得教師的教學內容重復太多,“小朋友”的這些表現給教師帶來了很多啟示,也幫助教師認識到很多教學中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進行討論和研究,最終找到問題原因,不斷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
(二)眾籌式教研
幼兒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遭遇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有的是個別性的,有的則是集中性的,教師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征集、歸納和總結問題,弄清楚問題的類型和原因,從而針對個別問題,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策略;而集中性的問題則由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不僅保障了園本教研活動的效果,還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研中的價值和地位。
(三)領域式教研
園本教研的內容是與領域教學密不可分的,教師可以將園本教研活動的形式按照領域進行分類。“術業有專攻”,教學中也一樣,每個教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將園本教研按照領域進行分類后,由每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作為教研領導者,設置教研小組,組織針對性的領域教研活動,教師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自由加入,達到更好的教研實效。
(四)競賽式教研
定期舉辦各學科各領域的教學活動競賽,對競賽勝出者給予獎勵,能夠極大程度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這種競賽活動,不僅對競賽參與者有著促進作用,還能讓競賽觀摩者從中受到啟發和激勵,從而促進教師的能力提升。
(五)論文式教研
論文式教研鼓勵教師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自身的分析和總結,編撰成論文,交由幼兒園組織的評分小組進行評分,并進行等級劃分,不同等級給予不同的獎勵,優秀的論文還可幫其進行論文推送。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教師積極去發現問題,并主動去研究、解決問題,大幅提升了教師參與園本教研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有效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師理論素養
教師作為園本教研的主體,始終貫穿園本教研的參與和執行過程,提升園本教研的關鍵就是促進幼兒教師個人執教能力的提升和整體幼兒教師隊伍的成長。因此,教師問題應作為園本教研的重中之重,才能充分體現園本教研的內涵與價值。而教師水平應當是在教學—發現—反思—分析—完善—實踐—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過程中持續進步和提升的。
(一)教師要向書本學習
閱讀書籍是教師獲取專業知識、提升教育教學技能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園本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結合教研主題,自主進行相關閱讀,在書籍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頭腦;書籍的來源不限于本園,可以定期讓教師上報所需書籍,以幼兒園的名義向其他學校或者幼兒園借閱。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幼兒園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閱讀相關文章,除了自主閱讀,教師還可以將有價值的文章、有利于教研活動開展的內容推送給其他教師,或者在朋友圈分享;此外,幼兒園可投入部分資金,在一些較好的網站注冊購買會員供教師閱讀,或者在網購平臺購買電子書或紙質書籍,分享給教師,通過這些方式達到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深化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體悟。
(二)教師要向同伴學習
園本教研活動并不是由一位教師單獨進行的,而是一項群策群力由教師共同出謀劃策、分享經驗的組織活動。這就要求加強教師之間的專業研討、協調和合作,鼓勵大家共同分享教學經驗,互相學習,如通過結對幫扶、小組式、送教下鄉等方式。這種同伴互助學習的教研方式遠遠高于傳統教研實效,能夠充分激發幼兒教師的主體能動性,促進幼兒教師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定期進行集體交流,園長、保教主任以及教研組長等可通過“一言堂”的方式,開展“頭腦風暴”“智慧樹”等活動進行教學培訓,在充分的交流活動中解決教學問題,使幼兒教師真正成為教研活動的主人。同時,互助互促不應局限在園內,還可以聯合姐妹園或者省市級示范園,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性的學習,可以通過崗位交流和學術交流等方式開展。
(三)教師應外出培訓學習
教育是開放的,作為教育者要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別人、展現自我,才能獲得更大的提升。幼兒園應適當投入資金和人力,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培訓條件。例如,幼兒園管理者可以在園內由教師根據需求自行組建教學研究小組,通過制訂活動計劃、教研形式等方式來調動教師的教育研究熱情;教師可以自選課程,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專業教學培訓計劃,上報給園里,由園里根據實際情況,讓教師外出培訓或是引進專業人員到校培訓。由于這種方式是教師主動參與,其學習效果必然特別顯著,也使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更加精彩。
(四)教師要在反思中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則自明而行無過矣。”幼兒教育工作,就當如此,不斷地自我反思:教師的教學過程存在什么問題,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是否還有改進的方法?不斷地反思才能促成不斷地進步。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該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不僅僅在課前和課中要反思,課后更要懂得反思,這樣才能挖掘出教學中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深入地思考,解決問題,消除弊端,使自身教學能力不斷地積累和升華,從而提升教學素質,讓自己從一名“教書匠”轉變為“學者型教師”。幼兒園和管理者應當積極創造條件,讓幼兒教師能夠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反思。例如,可以開展反思大會,搜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投票的方式,對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方案的提出者,給予一定的獎勵。
以上幾種提升方式,既可以獨立運用,也可以相輔相成。這幾種方式是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將其巧妙地整合到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
四、建立規范的教研制度,保障教研活動合理、有序地進行
完善、規范的教研制度是教研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因此,幼兒園的管理者可以結合該園的園本教研活動需求,將園本教研活動制度化,對時間和參與次數進行量化,并將這一制度加入教師的量化考核項目中,保證教師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1. 每周一次教研活動。時間是固定的,但是教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幼兒園組織教師集中教研,通過觀摩教師日常教學實況,以交流、討論、論壇發帖的方式,針對每一次教研的主題進行討論,達到逐漸提高幼兒教師執教能力以及教學研究能力的目的。
2. 每月一次交流活動。教學交流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教育經驗分享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教師整體發展的關鍵。教師可以針對教學中某個問題進行經驗分享和交流,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提升教學研究實效。
3. 每學期的公開課須做好提前安排。公開課內容采用隨機的方式,并設置最低分限制,凡不達標者,此次不計入考核。以此保證教師的備課態度,提升其備課效果和備課能力。
4. 幼兒園每學期或者每學年都安排專項的資金用于該園教師的教研能力提升培訓。對參與培訓教師的選拔資格進行規定,通過這種方式化被動參與為主動提升。
五、結語
總之,定期組織幼兒教師開展園本教研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而且最大限度凸顯出幼兒教師在教育中的價值,使其建立使命感、自豪感與責任感,提升幼兒教師的執教能力以及對本職工作的熱情。同時,科學、有效的園本教研活動還可以有效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使幼兒園、教師以及幼兒都能夠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吳翠玉. 談幼兒園如何開展園本教研活動[J]. 亞太教育,2019(12):38.
[2]莊建英. 創新園本研訓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119.
[3]張阿賽. 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園本教研”模式的路徑構建[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1):105-112.
[4]顧躍蓉. 創新園本教研方式 助力教師專業成長[J]. 江蘇教育,2019(86):54-55.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