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今年4月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之前的演講中強調了歐盟在經濟領域對華“去風險”(De-risking)的必要性。歐盟率先使用“去風險”一詞,代表了其對外政策的一種方向。從好的方面講,它是要和美國自特朗普時期以來諸多反華分子一直鼓吹的對華經濟“脫鉤”拉開距離,更加強調在特定領域減少對外國的過度依賴。但從其消極面和局限性看,歐洲強調的“去風險”也指向“脫鉤”,有可能只是“小一號的脫鉤”。
歐盟的“去風險”,首先是指在能源領域與俄羅斯脫鉤,擺脫石油和天然氣的對俄進口依賴。經過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年多來的緊急運作,歐洲的油氣能源貿易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基本實現了進口來源的多元化。當然,歐洲并沒有徹底斷絕與俄能源聯系,匈牙利等國仍在充當一些俄油俄氣在歐盟內部的轉口方。
歐盟的“去風險”,更是指在經濟領域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這就包括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和新能源產品。荷蘭等歐盟科技領先或某項技術壟斷國家受到拜登政府的壓力,開始追隨美國實施高技術領域的對華出口限制。歐盟的“去風險”政策是全面和均衡的,更多談及經濟、科技、能源方面的“去風險”,不怎么提安全方面“去風險”,更不提減少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在歐洲人的觀念里,“志同道合”國家在安全上相互依賴是理所應當的。

2023年3月23日,歐盟春季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圖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抵達峰會現場后向媒體發表講話。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歐盟的“戰略自主”并非虛言。在美歐競爭激烈的某些領域,美國也同樣是歐盟“去風險”的對象,比如在數字經濟治理措施方面。最新出臺的歐盟《數字服務法案》(DSA)所引入的“非常大的在線平臺”(VLOP)名單顯然既針對中國,也針對美國——位列這個名單上的全球前十大在線平臺,有八家是美國公司。此外,歐盟也很重視人工智能(AI)領域的監管和治理,美國、中國作為世界AI研究領先國家,在歐盟的“去風險”視野里很明顯也“享有”優先地位。
忻華:“去風險”這個概念,最早是歐洲人提出的,美國人后來拿去用了,成為取代“脫鉤”的官方話語。美國財長耶倫等高官今年4月說,拜登政府無意推動與中國“脫鉤”,但美國經濟要“去風險”。很多中國專家認為,美國人口中的“去風險”,其實就是精準“脫鉤”,或者說定向“脫鉤”。歐洲人話術中的“去風險”,雖然比美國更加溫和,但也有這方面的含義,要推動戰略性部門和戰略性技術與中國市場拉開距離,甚至精準“脫鉤”,避免過度依賴,防止在特殊時刻被對手將經濟依存“武器化”,遭到“經濟脅迫”。
為此,歐洲人又發展出了“提高經濟韌性”的理念,并且正越來越多地付諸實踐,使之成為對外經濟政策的延伸。“提高經濟韌性”包括保持供應鏈韌性、關鍵原材料韌性和基礎設施韌性。也就是在所有與經濟穩定密切相關的環節都要追求韌性。歐盟正在重構產業政策,重點針對原材料、原料藥、半導體、電池、氫能、云計算等領域,加大自身投入,減少進口依賴,今年上半年又連續出臺“2035新售燃油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這次歐洲為應對烏克蘭危機而重啟域內軍需生產,可能有助于歐洲遏制產業空心化趨勢。然而,美國在歐洲應對烏克蘭危機引起的能源危機的同時,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實際上通過新能源補貼等方式,吸引歐洲資本流向美國,這又對歐洲的有關努力構成反制。歐洲老牌制造業大國德國受歐洲產業空心化趨勢傷害很大,經濟增長勢頭趨弱,所以在傳統領域拉住中國維護其制造業地位的動機是真誠的,與追隨美國“去風險”的國家有所不同。
王朔:歐洲人最早提出“去風險”,要溯源至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之時。當時歐洲深感缺醫少藥之痛,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應鏈過長過遠在重大危機時刻給物資供應造成的困難。從那時起,他們便開始思考如何“去風險”以維護自身經濟安全的問題,解決辦法是“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要在關鍵產品的主要海外供應基地外建立備份基地,而且地理距離越近越好。這種出于經濟安全的考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著疫情的消退和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歐洲開始在全球戰略和對華政策層面上了思考“去風險”的問題。
我們要思考的是,歐洲人強調的“去風險”與“脫鉤”有什么區別?兩者的基本方向事實上是一致的,但“去風險”要比“脫鉤”涉及范圍廣,頻率和節奏則比“脫鉤”慢。所以,相比“脫鉤”,“去風險”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本質區別。各國加強經濟安全本是天經地義,但不能把經濟問題過度安全化,以安全為名推行一些經濟以外的考量,比如配合美國遏制中國,把中國踢出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企業應遵循市場規律,不能被某些政客拍腦袋想出來的概念或政策牽著走。事實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具有無可替代性,除非自我強行關閉市場,一些歐美政客策劃的關鍵產業對華“去風險”是無從實現的。
去年底以來,中歐恢復密切的高層交往,雙方企業界也走出疫情加強了聯系,很多歐洲企業領袖訪問中國,出臺一批新的在華投資項目,比如空中客車公司在華增設組裝線,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一體化基地項目,德國西門子在成都擴大產能并在深圳設立數字科技公司,等等。
孔田平:歐洲人提出的“去風險”概念為什么能被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接受?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與其說“去風險”之于“脫鉤”是“換湯不換藥”,不如說是“新瓶裝舊酒”,任由其蔓延,對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的經濟恢復與發展,損害將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還要意識到,經過美歐近幾年的渲染,西方企業界已經不知不覺地被裹挾進“脫鉤”或者“去風險”話術,不由自主地在調整或收斂其在華經營戰略了。表面上看,歐洲仍是與中國有著8460多億美元年貿易額的關鍵伙伴,但雙方合作的底層邏輯似乎正在發生改變。出于對中國產業政策的不信任、對中美關系和臺灣問題的不放心,也慮及近年遭遇的一些技術性障礙,也有一些歐企缺乏對華投資動力,如短期內得不到改善,長遠看也會給中歐貿易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