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香

2023年8月3日,數千名尼日爾民眾聚集在首都尼亞美國民議會門前,要求法國和其他外國軍隊離開該國。
7月26日,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這是近年來繼馬里和布基納法索后第三個發生軍事政變的薩赫勒地區國家。薩赫勒地區局勢變化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尤其是與該地區淵源極深的法國。
過去十年來,法國在薩赫勒地區實施了數次軍事干預行動。2013年,與極端組織有關的馬里北部反政府武裝占領該國北方,馬里政府向法國緊急求助,法國政府派兵馳援,展開“藪貓行動”。2014年,法國又啟動“新月形沙丘行動”,派遣數千名士兵與地區國家馬里、布基納法索、乍得、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協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2020年,法國聯合歐盟國家組建“塔庫巴特遣隊”,在薩赫勒地區聯合打擊恐怖主義。上述三次行動構成了法軍在薩赫勒地區實施軍事干預的“三部曲”。今年2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發表講話,闡述法國對非新戰略,其中與非洲建立“一種新的軍事伙伴關系”是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在部分非洲國家反法情緒日益高漲,俄羅斯在非洲影響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再加上薩赫勒地區國家局勢突變,法國對非軍事新戰略或面臨變數。
馬克龍在今年2月27日的講話中宣布,打算在未來四年內與非洲建立“一種新的軍事伙伴關系”模式,將通過“非洲化”“互助化”改變現有軍事基地的“面貌和做法”,其中一部分基地將成為法國與東道國軍隊的“聯合基地”,另一部分則被改編為“軍事院校”,其職責相應調整為法國對當地武裝力量進行培訓。與此同時,法國將提升對非洲的軍事支持和裝備援助的水平。
馬克龍稱,“未來法國在非的軍事存在將基于雙方共同管理的軍事院校。如果非洲伙伴愿意,他們還可以接收其他伙伴國參與”。在新軍事伙伴關系框架下,基于“互助”的理念,今年4月23日,法軍援助乍得國民軍在其南部一地修建防御工事。
法國還計劃對非洲的軍事干預期限進行嚴格控制和壓縮,稱將不會復刻在馬里和中非共和國長達近十年的軍事行動。根據新戰略,未來法軍駐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和加蓬的兵力人數將大大減少,每個基地最多只保留300人。法國在乍得、尼日爾和吉布提的駐軍暫不受影響。法國稱,“鑒于恐怖勢力正在向幾內亞灣國家蔓延,因此必須保留在尼日爾、乍得的軍事存在,以幫助地區國家反恐”。
自法軍相繼從馬里和布基納法索撤離后,法國已經將在該地區的主要兵力轉移至尼日爾。尼日爾地處薩赫勒—撒哈拉地帶的中心,是連接北非國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之間的橋梁,多個西方國家在尼有駐軍。歷史上,尼日爾曾是法國獲取鈾資源的兩個主要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加蓬。7月26日,尼日爾突發軍事政變,總統衛隊隊長奇亞尼通過尼國家電視臺發表聲明,稱已推翻尼總統巴祖姆。面對政變引發的變局,馬克龍稱“對任何攻擊法國及其在尼利益的行為絕不姑息”,并拒絕從尼撤軍。尼政變軍人則警告法國不要企圖對尼進行軍事干預。布基納法索和馬里過渡政府發表聯合聲明稱,對尼日爾的任何軍事干預將等同于對兩國宣戰。目前,法國在尼有駐軍1000至1500人,并設有指揮所、非永久性空軍基地等機構。巴黎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尼巴亞約科指出,尼日爾政變發生后,法國原先提出的“以伙伴國的身份”并“根據非洲國家的需求”向非提供情報、培訓等支持和援助的戰略將會出現變數。
由于歷史原因,薩赫勒地區是法國的傳統勢力范圍。軍事行動是法國維系在非洲傳統影響力最重要的方式。經過綜合考量,法國對薩赫勒地區軍事干預理念由在前線“單打獨斗”轉為幕后“伴隨作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打造支點國,實施“一國一策”。法國意圖打造尼日爾作為其軍事戰略支點國家,但這一情況可能隨著尼發生軍事政變而變化。法國對非軍事援助也將按照國別加以區分,這較以前是一個顯著變化。
第二,法國對非軍事干預的“歐洲化”。多年來,法國一直試圖拉攏歐盟成員國加入其在非軍事行動,以分攤其在非軍事存在的經濟和政治成本。早在2003年法國就成功推動歐盟在剛果(金)開展“阿爾忒彌斯”軍事行動,協助平息當地的族群沖突。此后,法國在推動歐盟介入非洲安全事務方面進行了反復嘗試。在法國的游說下,2020年歐盟國家組建了多國任務團——“塔庫巴特遣隊”。該特遣隊總部位于尼日爾,由法國、愛沙尼亞、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和丹麥等歐洲國家軍人構成,現在仍在薩赫勒地區開展反恐行動。
第三,整合在非軍事與發展援助資源。法國認為,其在馬里反恐行動的失敗與非洲國家治理能力薄弱、發展具有脆弱性密切相關,只有將軍事與發展相結合,才能提高其軍事干預的效果。今年3月馬克龍宣布,法國將減少在非洲的軍事活動,重點轉向拓展與非洲的經濟關系。
法國在馬里反恐行動的失敗折射其在非影響力衰退。法國認為,其對非投入巨大,卻成為“替罪羊”,不僅引發了非洲的反法情緒,還招致國際社會非議。法國認為俄羅斯是其在非影響力下降的“始作俑者”。近年來,俄羅斯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安全領域。2008年至2017年,俄羅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第一大武器進口來源國。法國高等國防研究院2022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非共和國、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和蘇丹都與俄羅斯簽署了軍事合作協議。報告認為,部分非洲國家之所以轉向俄羅斯,主要是由于俄“在安全援助領域的條件比西方國家的要求低,特別是在人權和治理方面無附加條件”。
近兩年,俄私營軍事公司瓦格納集團進入馬里,取代法國與當地軍隊聯合反恐,并有向布基納法索等國滲透的跡象,進一步引發法國的擔憂。法國還指責瓦格納集團在非發動針對其的“虛假信息戰”,導致當地反法情緒持續高漲,未來法國將著力提升在非軍事行動的信息傳播能力。
法國寄希望通過調整對非軍事干預政策助力其提升在非影響力和威懾力。然而,新戰略是否能夠更好地適應非洲大陸新的地緣政治形勢,是否會被非洲國家更好地接受,這些都還是未知數。特別是尼日爾國內的權力更迭與法國的利益有深度關聯,法國在非軍事布局或面臨再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