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為峰會提供的官方用車。
早在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汽車(1885年)的半個世紀之前,人類就開始探索以蓄電池為能源裝置的純電動汽車,但因動力電池面臨技術瓶頸以及石油煉化和全球燃料貿易網絡的快速發展,此后汽車工業發展轉向了傳統汽車領域。近年來,由于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電動汽車的發展瓶頸被打破。當前,全球加快綠色轉型,伴隨著各國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承諾期限的日漸臨近,汽車動力來源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型明顯提速。不僅發達經濟體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日益高漲,需求不斷增加。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表現亮眼,呈爆發式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和其他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占汽車總出口量的21.8%。2023年1至6月,中國出口新能源車80萬輛,同比增長105%。另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1至6月,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達70.8萬輛,出口額合計達163.2億美元。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Comtrade)數據庫,2022年全球共有7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電動汽車,按照離岸價計算,總出口額為797.6億美元。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出口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為德國、中國、比利時、美國、西班牙、捷克、法國、日本、英國和意大利。其中,德國的電動汽車出口額最高,為264.6億美元,占比33.2%;中國內地出口額位居第二,為200.9億美元,占比25.2%;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出口額分別為8629.8萬美元和4.6萬美元。可見,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出口市場中占有的份額與德國尚有差距。不過,與其他電動汽車出口國相比,中國市場份額優勢還是較明顯的,中國的份額比位列第三至第六名的國家的份額之和還要高,分別達到了美國和日本這兩個汽車制造大國電動汽車出口額的4.6倍和9.1倍。
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歷史并不長,但近年來增長勢頭十分明顯。根據Comtrade數據庫,2017年到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額分別為1.1億美元、1.3億美元、4.4億美元、15.8億美元、86.0億美元和200.9億美元,六年增長約182倍,年均增速達到183.3%。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快速增長并非偶然。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由供給、需求和貿易等三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經過十幾年的引導和鼓勵,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基本形成了穩定的需求。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偏好和相關技術的進步,使得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完成歷史使命并于2022年底完全退出后,中國電動汽車的消費勢頭得到延續。中國放寬了汽車等一般制造業的外資合資股比和合作伙伴數量等準入限制后,市場活力快速爆發。以理想、小鵬和蔚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和特斯拉等外資電動汽車企業間的競爭加速了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等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新能源轉型。電動汽車產量的增加和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供應能力繼續加強。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78.8萬輛,同比增長42.4%。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量創歷史新高,純電動汽車產量環比增加,燃料電池汽車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
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對象主要是歐洲和東南亞國家。2022年,有89個國家和地區進口了電動汽車,按照到岸價計算,總進口額達782.8億美元。電動汽車進口規模較大的國家仍是發達國家,進口額位列前十名的國家依次為德國、英國、美國、挪威、法國、瑞典、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和瑞士。歐洲國家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其政策引導有密切關系。按照歐盟的全面減少碳排放法案,到2030年歐洲二氧化碳排放量較1990年將減少55%,乘用車的平均碳排放上限也將從2021年的每公里95克減少至2030年的每公里47.5克,屆時不能達標的企業將被重罰。而要實現這一目標,2030年歐洲電動汽車占新車銷售的比例將達到60%以上,2035年后歐洲所有在售車型將可能全部需要實現零排放。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擁抱新能源汽車浪潮。2022年,土耳其、烏克蘭、羅馬尼亞、約旦、巴西、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紛紛加大對電動汽車的進口。
電動汽車發展得益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使用成本和難度的降低。雖然電動汽車所涉及的零部件數量顯著少于傳統汽車,但對相關產品供應鏈的要求卻不是簡化的關系。電動汽車生產廠商需要優化甚至創造新的供應鏈關系。例如,傳感器和芯片在電動汽車制造中的使用數量要多得多。電動汽車的使用還需要包括充電樁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持。各國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私營資本也大量進入充電服務領域。更為重要的是,能源補充方式的變化和各國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快速發展同時出現,顯著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和難度。在國際貿易治理領域,隨著電動汽車貿易規模的增加以及相關國際規則的持續發展,該領域貿易和投資將被優化。
從目前的趨勢看,未來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規模可能會超越德國,但也面臨相關挑戰。
作為制造業大國,德國和中國在電動汽車這一賽道的競爭還會延續,但市場容量不會只增不減。前些年中國電動汽車業在實踐中率先積累下來的優勢也并非不可超越,該領域各廠商開展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大概率會發生。
產品的國際化往往對生產廠商提出更高的要求。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汽車這一高端消費品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低碳排放在歐洲市場不僅針對最終消費品,也將全面覆蓋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的全流程。為電動汽車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的4S店以及二手車銷售和保養支持等要求生產廠商或其零部件供應商建設本地化的服務網絡。與傳統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要求更高。能否通過合理的方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在滿足當地監管要求的同時,做到資源回收和回收流程的盈利,將考驗初涉國際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嚴格的數據隱私保護監管要求下,有效處理電動汽車產生的大量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和定制化的服務,是電動汽車生產商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時代面臨的又一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