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閃亮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1945年7月16日,當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瘦子”的沉悶爆炸聲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響起,“羅伯特·奧本海默”這個名字就刻在了歷史中。
奧本海默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被人們稱作“原子彈之父”。二戰后期,為搶在納粹德國之前研發出原子彈,美國陸軍部啟動“曼哈頓計劃”。該計劃規模驚人,羅斯福總統賦予它以“高于一切的特別優先權”,工程管理區內匯集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科學家,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最主要的科學顧問。“曼哈頓計劃”在頂峰時期曾起用50多萬人,總耗資25億美元,最終利用核反應制造出能瞬間殺死數萬人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紐約時報》記者威廉·勞倫斯記錄了首枚原子彈試爆的景象:“那一刻,時間停止了,空間收縮成一個點,瞬間天崩地裂,人們似乎有幸看到了地球的誕生。”“曼哈頓計劃”的成功使奧本海默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讓他深感不安,陷入道德自責。當時,“瘦子”爆炸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令奧本海默想起《薄伽梵歌》中的一句古訓:“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原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的投放奪去了數十萬人的生命,給人類帶來的震撼遠超科學家們想象,“曼哈頓計劃”也由此在全世界引發激烈爭議——有人相信這是“終結戰爭、拯救世界的必要手段”,有人認為“地獄之門已打開”。奧本海默則說,“我們都知道世界將迎來變化,有幾個人笑了,有幾個人哭了,大多數人卻沉默了。”
二戰結束后,奧本海默成為一名反核活動家,遭到美國政府和軍方的政治迫害與社會孤立。“麥卡錫運動”中,他因涉嫌“參與共產主義活動”受到調查和審判,盡管最終“叛國罪”不成立,但接觸政府項目的安全許可被撤銷,職業生涯受重創。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去世,享年62歲。2022年12月16日,拜登政府推翻了195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撤銷奧本海默安全許可的決定,正式為他“平反”。
2023年7月,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在全美上映,有影評人譽之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影片”。該片改編自凱·伯德和馬丁·舍溫2005年出版的傳記《美利堅的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成功與悲劇》,全長三個小時,高度概括了奧本海默的一生,劇情在跌宕起伏中層層推進,將他的思想矛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諾蘭對原子彈的制造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墨西哥的幽靈牧場“完美重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諾蘭真實還原了20世紀上半葉西方知識界的激越昂揚,包括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的情節,并且盡可能地把復雜的科學原理講得通俗易懂。
《奧本海默》的演員陣容十分豪華,英國男演員基里安·墨菲飾演奧本海默,金球獎得主艾米莉·布朗特飾演奧本海默的妻子、生物學家凱蒂·奧本海默,奧斯卡獲獎者馬特·達蒙飾演“曼哈頓計劃”主管萊斯利·格羅夫斯,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創始人之一路易斯·施特勞斯。每個角色都特點鮮明、可信可感,觀眾能夠清楚地追蹤其行為背后的心理變化。片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分別代表了美國科學界、軍方和政府——“曼哈頓計劃”的成功對科學家來說是功勛,對軍方是戰爭勝利,對政府則意味著戰略威懾力的獲得。
諾蘭喜歡通過自己的電影進行人性挖掘和社會性思索:《致命魔術》反映的是科技進步對生命無限循環的促進,《星際穿越》的背景是人類面臨的巨大環境危機,《盜夢空間》提醒世人關注技術手段對人類思維的控制潛能,《奧本海默》則詮釋了科學作為人類安危“定時炸彈”的另一面。
《奧本海默》一片中的原子彈爆炸場面用IMAX膠片攝影機實景拍攝而成,而非使用特效。諾蘭與杰出的攝影師霍伊特·霍伊特馬合作,用65毫米膠片拍攝,以70毫米格式放映,為觀眾營造出磅礴駭人的氣勢。
今天的世界,核戰和核競賽的陰影仍揮之不去,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急速發展被一些科學家喻為“另一個奧本海默時刻”。對于這些,諾蘭有自己的看法。在一次采訪中,他說:“真正的危險是不透明,坦誠、公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