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翔
(作者單位: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
紀錄片作為影視劇的一種類型,所追求的就是真實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這兩個維度的融合是紀錄片的主要特征,創新則是其生命力的重要動力來源。
荷蘭紀錄片大師尤里斯·伊文思認為,一部紀錄片如果照搬現實生活情境,不用藝術的手段進行創作和再建構,就無法獲得成功[1]。也就是說,不能把紀錄片認為只能“原汁原味”地呈現真實,藝術性的創作要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否則就失去了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初衷。比如編導在創作《四個春天》這部人文紀錄片時,需要拍攝數十個真實的場景,而拍攝出來的景物在不同攝影師的眼中并不相同,他們可以通過機位的設置、鏡頭的運用、景別的選擇等藝術性創作手段來獲取自己所需的素材。此外,鏡頭畫面的構圖、影像色彩基調的搭配、自然聲響的取舍等都必須用藝術的手法來解決[2]。
人們對于事物的觀察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在紀錄片創作者眼中,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情景并不是藝術產品,用鏡頭記錄下來的影像真實、形象真實才是真實的藝術性反映。比如,拍攝紀錄片《心中的香格里拉》時面對的是諸多景致,這些景致當然是美的,如果隨意拍攝,有可能使美感大為遜色,只有通過鏡頭的運用、角度的調整、多種藝術手法的加持,才能獲得絢麗多彩的真實場景。在該片的拍攝過程中,即便是常見的固定鏡頭拍攝也是非常講究的,看似鏡頭不動,但是鏡頭中的景物卻變化多端,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人來車往,表現的內容極其豐富。
《舌尖上的中國》中固定鏡頭非常之多,但是觀眾并未感覺乏味,因為其中采用了很多固定鏡頭的拼接,加上特有聲音的配合,使之更具觀賞性。2016 年上映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也是如此,經過剪輯的畫面加上相當精彩的配音,把我國多種特色美食展現在觀眾面前,展現出傳統的東方文化習俗,也讓觀眾重新感受到舊日的習俗和年味[3]。這些藝術性的創作都是在真實基礎上的藝術性創作,抽象與具象、場景與情感之間的轉化是對生活本質的升華和提煉,也可稱為“藝術性”的真實。
紀錄片的后期剪輯制作不簡單,所花費的精力絲毫不亞于故事片,甚至超過故事片。因為紀錄片拍攝的畫面要比故事片零散,本身的形象并不連貫,邏輯性較差,這些畫面如何連接、如何切換、如何呈現,都需要剪輯師充分考量。剪輯本身就是藝術再創作,但是紀錄片剪輯又與故事片剪輯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必須尊重紀錄片敘事的真實性,要能夠把整個情節和時間線索連接起來,所要表達的情感要真實,避免夸張和虛構。從某種意義上說,紀錄片的后期剪輯決定著一部紀錄片的質量,甚至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原始鏡頭包含大量的信息素材,但不是所有的鏡頭都包含豐富的情節,都能引發觀眾共鳴,剪輯師必須要有一雙慧眼,發現客觀事物中的精品,把這一顆顆珍珠串聯起來。
一般認為,紀錄片所表現的必須是原汁原味的真實,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就會變成流水賬式的記錄。紀錄片真實,其實是一種“中介了”的真實,是一種用畫面和聲響創作出來的真實,也就是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4]。
《四個春天》是一部人文紀錄片,于2019 年1 月4 日在中國上映。這部紀錄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親情,記錄的也是最真實的內容。片中的主角就是導演的家人,內容就是導演每次春節回家時家中三代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就是這部宣稱小制作的平淡無奇的紀錄片,卻在放映一個月后票房成績達到了1 000 多萬,并在第12 屆FIRST 青年電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獎項和第55 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最佳紀錄片提名。顯然,這些家庭瑣事如果只是記錄下來也許就是家長里短,而如果激情創作、添油加醋地編寫也仍然敵不過故事片。但是,“真實性”加深了《四個春天》的情感基調,鏡頭的樸實無華更令人信服。比如,家庭環境的墻外鳥語花香,院內的雞鳴狗叫,父親拉琴、養花、寫字、唱戲,母親的縫紉、繡花、哼唱、收拾屋子,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但同時又是藝術的再現,令人感嘆原來平常的生活也可以拍得如此之美,這就是藝術的力量,也是真實與藝術融合的結果。
一部紀錄片少不了主角的言行舉止,尤其是語言表達如果失真,其可信度就大為降低。觀眾的身份各異,生活經歷不同,他們都在用自己“專業”的眼光來看待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一旦“外行”就會被觀眾質疑。這就需要注意真實言行的還原,杜絕擺拍和背臺詞,要讓被攝者在鏡頭面前從容自然地說話、做動作,而不是根據影片的要求去改變本來的生活情境和言行習慣?!端膫€春天》中的被攝者的語言姿態都與平時生活所見到的場景無異,不像是在拍電影,倒像平時的家庭聚會,毫無矯揉造作之感,這種自然的狀態大幅提升了紀錄片的真實感。同時,這些言行又是被藝術化的結果,看似隨口而出、隨心而為,實質上浸潤著創作者的心血。所以,電視紀錄片的真實從來都不是記錄一個完整的客觀世界,因為那種再現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從來不會有。對于人物言行的還原,追求的只是在作品中找不到與客觀真實相沖突之處。
紀錄片表現的應該是真實的生活場景和事件,但是生活中的真實是雜亂無章、枝蔓叢生的,攝影師受到時間、空間、成本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難重現真實生活的全貌。比如紀錄片《心中的香格里拉》要把香格里拉全景式地展現出來相當困難,只好放棄很多司空見慣的景色,緊緊抓住香格里拉最具民族特色的西域風情來設計,并沒有對香格里拉進行復制式的描繪,而是把真實性與藝術性融合起來,讓廣大觀眾看到一個風景如畫的香格里拉。因為它不是虛構、不是夸張,而是對真實生活的客觀描述,只是融入了藝術的重構,使之更加好看罷了。
紀錄片的細節處理最能體現作品的真實性,但稍有不慎便會給人留下不真實的觀感,影響整個影片的質量,這很考驗創作者的藝術功底?!端膫€春天》在客觀細節的處理上非常細膩,真實與藝術的融合幾乎不露痕跡,恰到好處。客觀細節的處理不僅要做到內容上的真實,還要兼顧主題表達的價值。也就是說,再豐富感人的細節,不能突出主題時也要舍棄,防止為細節而細節,喧賓奪主。《四個春天》中有很多父母日常生活的細節,非常感人,表現出父母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如果生活細節占用大量的篇幅,就會影響主題的闡述,而如果進行藝術化處理,巧妙地將相同時間下不同空間的鏡頭并行,并以“一堵墻”作為畫面的中心線,其效果與大篇幅描寫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能讓觀眾得到藝術上的享受。
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紀錄片是影視藝術的一種類型,而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性質的影像,說到底因為它是“藝術的”。藝術性可謂紀錄片的重要特征,沒有藝術性的紀錄片很難贏得生存的空間?!都o錄的魔方——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一書對于紀錄片的藝術性下的定義是“創造性地安排真實生活,升華作品的價值”,就很能說明問題。
有深刻內涵的水墨山水總與詩情畫意相提并論,經過藝術的加工,紀實性紀錄片同樣可以表達出濃濃的韻味,表現平凡的自然山水、家庭瑣事、矛盾事件的深刻內涵。在現代紀錄片的創作中,藝術手法更為多樣,后期剪輯更為精致,也能更好地實現情感的詩意表達。在《四個春天》中,導演父母的生活是樸實無華的,很難與詩意聯系起來,但是導演選取了獨特的角度,把瑣碎的春節生活片段集中起來,就出現了不一樣的情境,在跳躍中流淌著濃濃的親情,在詩情畫意中展示著普通人原本的生活模樣[5]。父母上山“打蕨菜”這一橋段相當精彩,這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農活,勞累和枯燥應該是基調,但是,導演充分利用了藝術的手段,從影片的構圖和蒙太奇的使用兩方面入手,使觀眾看到的卻是夫唱婦隨、其樂融融。這種詩意化的描寫時刻勾動著觀眾內心的思鄉情愫,調動起心底深處的鄉愁。
一般的紀錄片敘述順序基本上都是平鋪直敘,敘事方式也和平常說話方式大體相同,但是如果這般“中規中矩”,就成了現實生活的原始記錄,失去了藝術的本真,結果就是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紀錄片是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無論其中的自然景觀和生活故事多么精彩,如果表達方式千篇一律,就弱化了紀錄片敘事的美學特征。紀錄片的時間具體而明了,地點也是客觀真實,情境情節也不容虛構,但是敘事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例如《望長城》這部紀錄片,對于夜訪古城堡的情節是這樣敘述的:“攝制組原本打算白天去拍古城堡的,但離城堡不遠時車陷進了沙里,到達城堡天已經黑了,于是攝制組開始打著燈拍攝城堡,這反倒使城堡呈現出一種神秘感?!边@時鏡頭任務就是把敘述的時間、地點用組合鏡頭拍攝出來,使觀眾通過視、聽兩種信息的接收在短時間內獲得這種“神秘”感,并清楚地知道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又如《南水北調中線大移民》這部紀錄片,創作者對于敘事方式經過了多次商討才確立了總體框架,將敘事和議論結合起來,突破政治性紀錄片常用的敘事形式,以移民生活軌跡的改變為主線,全程跟拍,著力演繹他們搬遷前后不同的生活狀態,藝術性地反映移民的思想變化和生活追求。雖然整部影片的格調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推進,但是敘述方法的變化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悲愴而豪邁。
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帶有一定的思想情感,紀錄片也不例外,尤其是表現大都市現代生活的題材,情感的抒發必不可少。《四個春天》譜寫出一曲別具一格的返璞歸真的交響樂曲,來表現田園牧歌式的普通人的勞動生活,把枯燥乏味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路徑升華為通往自由之境的坦途。紀錄片給平常的情節描寫注入了炙熱的思想情感,把常見的生活場景與真摯的情感編織交融在一起,產生了激情澎湃的動感效果。紀錄片刻畫出了人間的親情和摯愛,比如夫妻之愛、父子之愛、母女之愛,從忠貞不渝的愛到骨肉連心的愛,從溫暖溫馨的愛到無私無畏的愛,使觀眾一次次受到心靈上的沖擊和蕩滌,讓觀眾從影片的情境中跳脫出來,聯想起自己的故鄉,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父老鄉親,引發持續的感嘆和思考。
至此可以看出,紀錄片的真實性在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選材要真實,情感要真實,再融合藝術性的創作,才能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情感的融入是衡量一部紀錄片審美價值的重要元素之一,正如紀錄片《回家過年》一樣,情感的要素充斥著整個影片,得到了豆瓣8.5 的極高評分。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普通中國人春節回家的故事,回鄉的摩托車隊、快遞員的留守、無血緣關系的祖孫等,各類群體都在同一個時間共同慶祝春節,片中的主角們都充滿著對團聚的渴望。這些影片無疑都是成功的,雖然沒有宏大的敘事場面,缺乏激烈的戲劇沖突,它只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敘述的是日?,嵤?,卻能夠展現生活的質感與生命的意義。
關于紀錄片的真實性與藝術性融合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兩個維度的融合是紀錄片的靈魂與追求。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特質,失去了這個前提就不能稱為紀錄片,它是核心一樣的存在。而藝術性卻不是紀錄片所特有的,凡是影視作品都需要藝術性的創作,紀錄片也是如此。只有將生活中的客觀真實與藝術表現手段融合起來,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提升紀錄片的價值。真實的拍攝內容、真實的人物言行、客觀的拍攝手法、真實的細節處理等都要與藝術的手法融合起來,才能實現藝術的真實,升華紀錄片的價值。實際上,紀錄片的紀實和真實都有非常重要的藝術特質,不可能對所要拍攝的自然、場景、生活、情境等進行照搬或復制,需要對事物進行主動選擇,包括對題材的選擇、素材的選擇、角度的選擇、鏡頭的選擇、后期剪輯的選擇等。這些實質上都是對原始素材的藝術加工,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藝術的有時很難劃分,因為它們在創作者的不知不覺中融合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不知不覺”一定是長期實踐的結果,這種不露痕跡的表達更能含蓄地表達出紀錄片的深刻內涵,從而引發受眾在情感上的共鳴,使紀實片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