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楠 杜志紅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近年來,為滿足年輕互聯網用戶主張個性、重視娛樂、興趣消費的特征,以及碎片化、互動性、沉浸式的內容消費習慣,以騰訊視頻、愛奇藝、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 站”)等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與傳播力的網生紀錄片。網生紀錄片,指的是以網絡為制播主體,以年輕網民為主要傳播對象,內容轉向碎片化與輕量化,呈現出一種平民主義與“網絡人文主義”特質,敘事上輕快跳躍、切口較小、多元素拼貼、高潮點密集,短小精悍,具有更加明顯的“網感”的紀錄片[1]。目前,較為典型的網生紀錄片有《人生一串》《但是還有書籍》《早餐中國》等。
《早餐中國》系列由騰訊視頻與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聯合出品,2019 年至今已播出四季,豆瓣評分均為8.0 分以上。總導演王圣志為海峽衛視首席制片人,總顧問沈宏非與陳曉卿分別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和總導演,專業水準過硬的主創陣容也為該片的高品質提供了保障。《早餐中國 第四季》于2022 年11 月播出,該片共30 集,單集片長只有短短7 分鐘左右,介紹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性早餐,同時講述了早餐店背后的家庭故事,通過將各地的美食文化與人文故事巧妙地結合,展現出真實可感、打動人心的人間煙火氣。截至2023 年4 月,《早餐中國第四季》的豆瓣評分為8.6分,騰訊視頻評分高達9.5分;同年3 月,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 年第四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目錄。由此可見,該網生紀錄片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可。研究《早餐中國 第四季》的視聽語言可以發現,該系列網生紀錄片的“網感”敘事風格非常鮮明。那么,究竟什么是紀錄片的“網感”呢?“網感”具備哪些特征呢?又是什么原因催生出“網感”這一紀錄片的新風格呢?下文將以《早餐中國 第四季》為例,探析網生紀錄片的“網感”風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必要條件。
“網感”一詞至今尚沒有嚴謹的學術定義,且學界對其討論大多集中于電視劇、綜藝和短視頻領域,對于紀錄片的“網感”探討相對較少。有研究者認為,“網感”是指影視作品具有網絡文化的風格特點和傳播規律,具有碎片化、感官化、青春化的內容氣質,有較強的用戶參與性和體驗感,是網絡審美文化、價值取向、流行思潮的集中體現[2]。影視作品若想具備“網感”風格,則需要追蹤市場需求,貼合年輕人的思維和欣賞習慣[3]。除此之外,也有學者認為,“網感”在年輕觀眾“求新求變”的心理下不斷發展變化,不存在固定的表達模式,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與風趣幽默的“輕語態”表達[4]。上述分析對于我們梳理網生紀錄片的“網感”特征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具體到《早餐中國 第四季》中,“網感”的特征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與傳統紀錄片追求精良考究、優美流暢的解說詞不同,《早餐中國 第四季》選擇直接省去解說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結合網絡用語的字幕。比如,在第15集中,為了介紹江蘇高郵早餐店老板的性格特征,畫面中出現了“細節控”“這無處安放的魅力”等字幕:在呈現早餐店老板的女兒非常熱情健談時,畫面中適時配以“本社恐已被移出群聊”的字幕:在表達食客們對這家店早餐的喜愛程度時,畫面中出現了“一天不吃面渾身難受”“還能離咋地”“哎嘛,真香”等字幕。短短7 分鐘左右的單集時長就運用了如此高頻次的網絡語言與時興“熱梗”,可見《早餐中國 第四季》兼顧了年輕受眾的審美取向與表達習慣,相比大氣厚重、深沉凝練的話語表達,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更能滿足年輕一代緩解生活壓力的訴求。
除此之外,文學性較強的藝術語言加深了傳統紀錄片敘事風格的嚴肅性,往往會使作品與受眾之間產生一定的隔閡感與疏離感;網生紀錄片通過運用網民耳熟能詳的網絡用語,迅速拉近作品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片中的故事與人物也因此變得更加親切真實、平易近人。例如,第5 集介紹了一家夫妻早餐店,老板娘在凌晨四點就開始準備食材,在拍攝時導演發現她涂了粉色的眼影,對此,老板娘笑容滿面地回答“漂亮呀,還不是要漂亮”,此時畫面中出現“再早起也要做個漂亮寶寶”的字幕,引發觀眾紛紛發彈幕感嘆“阿姨也是愛美之人”“老板娘好可愛”……
有學者指出,中國紀錄片話語和敘事體系的構建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引領新興形態紀錄片的敘事模式[5]。《早餐中國 第四季》打破了類型紀錄片的傳統敘事結構,除展示特色早餐與講述店家故事外,每一集都會有一個獨特的環節——“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每位早餐店店主都要選擇一首自己喜愛的歌曲,該歌曲會在每集進入尾聲時播放,以此讓觀眾感受每一位店主不同的生活狀態與人生況味。例如,在第2 集中,獨自經營傣味早餐店的傣族老板娘葉香恩一人包攬了早餐店中早餐的制作與販售,片中多次出現了她擦拭汗水的畫面。盡管如此,葉香恩每天都會穿戴精致的傣族傳統服飾,無論是面對食客還是面對鏡頭,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片中葉香恩選擇的歌曲是《明天會更好》,這首歌頌希望的歌曲生動詮釋了葉香恩樂觀堅韌的品質,使人物的形象顯得更為飽滿立體。
縱觀《早餐中國 第四季》,每位店主選擇的單曲皆為經典老歌。飽含時代記憶的經典曲目在片尾響起時,既賦予該紀錄片以歷史的沉淀感與縱深感,更為其增添了幾分藝術深度與情感厚度,體現出網生紀錄片對于創新性敘事體系的積極探索。
在傳統電視紀錄片中,字幕與配樂的使用是審慎而嚴肅的。字幕通常與解說詞匹配,目的是方便觀眾的觀看與理解;配樂的旋律則大多較為悠揚與高雅,往往用于渲染氣氛、升華主題。而《早餐中國 第四季》中使用了大量具有強烈短視頻風格的字幕與配樂,配合畫風可愛的手繪圖案與富有節奏感的剪輯方式,表現出網生紀錄片的獨特魅力。例如,在第16 集的開頭,經營魚片粥早餐店的夫妻在介紹對方時,丈夫因為普通話不太標準,將妻子“譚霞君”的名字誤讀為“譚傻君”,被妻子吐槽“你才傻咯”,此時畫面中出現了一把手繪的小劍,“刺”向了丈夫,被劍刺中的音效同時響起,以一種明快詼諧的方式表達了丈夫被妻子“吐槽”后的窘迫;第17 集開頭有一段飛機落地的語音播報,節目組將此處的播報聲進行了變速處理,配合同樣變速過的畫面與輕快活潑的背景音樂,使作品更具動感、節奏感和感染力。《早餐中國 第四季》變化多樣的剪輯風格,拓展了紀錄片藝術美學的邊界,充分適應了當前短視頻浪潮下盛行的快節奏、娛樂化的視聽特色,是對年輕受眾生活態度與精神寫照的因應。
作為網生紀錄片,《早餐中國 第四季》改變以往傳統電視紀錄片的宣教思維,不再將片中人物符號化,以闡述一些或宏大或高深的主題。網生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更加接地氣,不再帶著教導性姿態俯視受眾,而是平視化地訴說與低姿態的分享[6],充分尊重并如實展現片中人物的生活、情感、追求,甚至是困境。例如,在第10 集中,經營涪陵豆花飯的店主夫妻不同于以往老板與老板娘恩愛的相處模式,這對夫妻坦言他們的婚姻狀況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此,鏡頭如實記錄了他們之間相顧無言的種種表現,如準備食材時沉默以對、吃飯時背對著彼此、接受采訪時說“在一起只是將就”等;第15 集介紹了高郵早餐店的三口之家——父親、母親與30 多歲的單身女兒,母親希望女兒慧芹趕快嫁個好人家,姥姥也到店里勸說慧芹去相親,皆遭到了慧芹的拒絕。長輩與子女間因相親產生的矛盾,本是一件有些瑣碎的家務事,但這些畫面皆被節目組保留下來,并展現在了觀眾面前。由此可見,《早餐中國 第四季》并不囿于敘述人世間美好的事物,也敢于展現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問題。
除此之外,該片每集都有采訪食客的環節,整個采訪環節沒有固定的采訪對象或采訪提綱,更像朋友間嘮家常,具有較強的隨機性與松弛感。例如,第7 集在采訪一位年輕的女食客時,節目組開玩笑地問要不要為其在線征婚,女食客回道“早知道就化個妝了!”,引發彈幕“哈哈哈哈哈”的刷屏;第25 集介紹徽州特色早餐撻粿時采訪了一位中年男食客,他在滔滔不絕地講述了一番徽文化后,突然看了看時間,羞澀開口“不好意思我時間有點趕”,彈幕紛紛表示“這位大哥好可愛”。這些與食客或打趣或閑聊的片段,展現了《早餐中國 第四季》節目組平民化的敘事方式,讓觀眾感受到早餐文化的生活氣息及其所帶來的精神情感上的力量與慰藉,飽含人文情懷與平民氣質。
網生紀錄片對于“網感”的運用,與傳統紀錄片的藝術表達和敘事風格存在較大的差異。那么“網感”是如何形成并發展的呢?以下將以傳統紀錄片作為對照,具體分析“網感”風格在網生紀錄片中形成的必要條件。
傳統紀錄片受制作流程、傳播渠道與平臺特性的限制,大多選擇較為嚴肅與宏觀的選題,人物與事件的表現傾向于大而全。網生紀錄片是由流媒體平臺購買獨家版權,或由平臺出資、策劃和制作,并在該平臺上播出的紀錄片,蘊含著互聯網基因。對于流媒體平臺來說,數據與用戶是至關重要的競爭要素,其盈利主要來源于用戶的付費訂閱。因此,用戶的審美取向成為其內容制作的重要指標。流媒體平臺可以通過分析現有數據,預測網絡用戶群體的文化特征和收看偏好。例如,騰訊視頻就曾通過大數據勾勒出紀錄片用戶的畫像,即“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求知欲,有較高文化水準與審美能力,經濟獨立有消費力的年輕人群”。因此,各大流媒體平臺在選題與內容上不斷發力,逐漸解構了紀錄片原本深奧、高格調的教科書形象,通過形式的風格化與內容的“網感”化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與此同時,在網絡平臺中,完播率(即能夠完整看完視頻的人數比重)也是一項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完播率有助于對影視作品的吸引力與質量進行評估,作品的完播率越高,就會得到更高的曝光度,觀看與訂閱的觀眾也就越多。在“注意力分散”的時代,為滿足用戶碎片化、及時化的觀看需求,流媒體平臺的紀錄片創作者有意使紀錄片的時長更短、切口更小、風格更接地氣,以此來建構起網生紀錄片的微型敘事模式,從而贏得注意力市場。
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通過電視這一媒介收看紀錄片,對于紀錄片內容的交流與評論大多限于一同觀看該作品的親朋好友之間,互動性不強。然而,隨著媒介環境的變遷,紀錄片的觀看方式也迎來了較大的轉變,人們逐漸習慣于在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收看紀錄片作品。流媒體平臺的出現,為受眾提供了“彈幕”這一新型互動交流渠道。彈幕構建了一個介于公眾與私人之間的網絡虛擬公共領域,具有匿名性與開放性的特點,成為受眾參與互動的重要方式。同時,彈幕也拓展了影像意義的空間,增強了受眾收看紀錄片的趣味性與沉浸感。例如,在《早餐中國 第四季》第19集,一位福建店主在售賣早餐之余,還有制作大漆、養盆栽等興趣愛好,對此,有條彈幕評論“現實如山,而他浪漫如云”,并獲得其他受眾的多次點贊。可見彈幕能夠增強受眾之間的互動,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對于平臺來說,彈幕成為一種及時的反饋機制,可以直觀地感知受眾的喜好,從而促進紀錄片創作理念與制作模式的優化升級,而普遍符合年輕受眾審美趣味的“網感”風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持續強化與深化。
“網感”作為網生紀錄片的突出風格特色,具備豐富多樣的網絡語言、創新性的敘事體系、短視頻化的剪輯風格及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在媒介環境變遷過程中孕育與誕生,深受互聯網時代文化環境與審美取向的影響,是一種不斷創新、勇于開拓的互聯網精神的寫照。在“網感”蓬勃發展的現在,網生紀錄片的題材選擇展現出更為細化垂直的趨勢:除了專注于早餐文化的《早餐中國》,還有著眼于燒烤文化的《人生一串》、講述寵物醫療觀察的《寵物醫院》,以及記錄人生重要節點的《人生第一次》等。本文著重探討了“網感”的特征與形成條件,以期進一步細化和明晰“網感”的定位與成因,豐富人們對于網生紀錄片“網感”風格的認知,并為紀錄片創作者尋找具有現實意義的創作視角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