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佼麗 王志剛
[摘 要]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關乎黨、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但仍面臨話語主體責任意識模糊,主體地位不明確;話語內容被虛無化,與實踐脫節;話語表達渠道單一,表達方式生硬等方面的困境。為此,應培育信念堅定、理論扎實、執行高效的話語主體;創新話語內容,科學設置話語議題;拓展話語表達渠道,優化表達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對高校師生的領導力和凝聚力。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7-0019-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擔負著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重任,高校能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直接關乎黨、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故此,深入審視時代之變局,以問題為導向,著力探討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踐路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歷史性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一)黨對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領導地位的加強,為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黨和政府歷來重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建國初期,毛澤東即明確指出,必須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1955年3月,在中宣部召開的全國學校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做出了在高校中配備幷培養學校領導骨干和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決定,以此加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力,逐步建立了校黨委領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工作體系。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特別強調“要選拔黨性強,有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黨的工作經驗的干部,充實和加強各級黨的部門,意識形態部門和大專院校的領導”,[1]“意識形態部門和黨委以及高等學校的黨組織富有特別重要的重任,要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切實有效地抓下去”。[1]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高校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2]的重任,為此,“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3]
黨中央多次重點部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在國家層面先后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會議,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從不同層面強調黨在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領導地位不可動搖。這一系列的“組合拳”,為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實踐路向謀篇布局,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
(二)中國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為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奠定厚實物質保障
“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的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4]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一定是以經濟基礎為支撐前提的,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取代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二位。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為經濟新發展注入新動力。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1978年提高24.4個百分點,達27.5%。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幷不能單純理解為純粹的經濟領域改革的結果,它與中國的社會制度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緊密相連的。正如學者指出的,“破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密碼,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來說,都不能離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維度”。[5]因此,中國經濟穩步發展也具有意識形態價值意義,為高校師生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真切的現實范本,為提高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奠定厚實的物質基礎。
(三)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為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創設良好國際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繁榮,具有世界性意義,它顯示了中國道路的生命力,為世界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提供了中國經驗。特別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毫無保留地與世界各國分享、共享疫情信息、科研成果、派駐國際醫療救援,為全球抗擊疫情做出中國貢獻,讓世界各國看到了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越來越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力,使思想活躍、信息敏銳的高校師生更加深刻地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先進性,從而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認同、信仰馬克思主義,為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提供良好的國際生態環境。
二、新時代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的困境
目前,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仍面臨話語主體責任意識模糊,主體地位缺失;話語內容被虛無化,與實踐脫節;話語表達渠道單一,表達方式生硬等方面的困境。
(一)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主體存在責任意識模糊,主體地位不明確的困境
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主體主要包括高校黨委行政干部、全體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其中,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中處于統領地位,是高校提升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核心。當前,盡管各高校均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但有的高校黨委僅僅滿足于完成上級派發的任務,缺乏對意識形態工作復雜性、敏感性認知,利用基層黨組織帶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發揮核心作用并不明顯。任課教師是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力軍。部分高校任課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扎實,將馬克思主義看作是單純戰爭與革命的理論產物,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6]由于受到西方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極個別教師甚至在課堂無原則地宣傳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奉西方理論、西方話語為金科玉律,不知不覺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吹鼓手”,[7]嚴重消解了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威。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不可忽視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部分高校輔導員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崗位職責理解不夠深入,沒有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應然使命,更有少數輔導員認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核心屬于政治宣傳,應該與高等教育相分離”。[8]部分輔導員理論素養欠缺,缺乏對錯誤思潮的分辨能力,對我國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缺乏深層次理解,難以堅定政治立場,從而制約了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存在被虛無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
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激烈交鋒的重要場所。一方面,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在校園里有一定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同時,西方的意識形態如普世價值論、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民主社會主義等打著學術交流的幌子進入校園,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和憲政民主,宣揚的“個人自由極大化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道主義、自由、平等是超越政治限制的”等論調,對大學生極具迷惑性,部分學生甚至將其視為價值圭臬,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存在被虛無化的危險。
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還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一是話語內容與社會發展脫節。高校的各門專業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其理論體系主要以概念、原理為主,屬于形而上的文本話語,理論本身的嚴謹性、邏輯性以及對生活實踐的高度抽象性,使其疏離了社會發展的真實場域,在接受這種高度概括話語內容時,某些大學生僅僅是將其作為理論知識學習,即停留于理論的認知層面,沒有將其作為觀察與分析社會的理論武器,難以產生思想共振,進而形成價值信仰。二是話語內容與學生成長脫節。作為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的接受者——大學生,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認知水平均處于成熟的“拔節孕穗”階段,急需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抽象、概括性的文本話語抽離了對學生本體的關照,缺乏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鏈接,這樣的話語內容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在情感。
(三)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存在表達渠道單一,表達方式生硬的困境
目前,高校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專業課程介入較少,遠未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思政課的教育大多依賴課堂教學,忽視了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交互這些體悟性、浸潤性的隱性傳播渠道,造成理論教育抽象、空泛,難以喚醒學生深層次思維,實現知行合一,抑制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思政課的理論講授多采用單向式的理論灌輸,使學生喪失了獨立主體地位成為教育者的附屬物,學生所蘊藏的探索精神和質疑精神隨之流失;教師進行話語表達時,多是政治話語,從理論到理論,語言缺乏親和力、吸引力,制約了學生超越知識表層符號走向知識蘊含的思想和價值系統的學習。
三、新時代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應從培育話語主體、創新話語內容、優化話語表達三個方面著力突破,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對高校師生的凝聚力、引領力。
(一)培育信念堅定、理論扎實、執行高效的意識形態話語主體
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中處于核心地位,應建立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明確高校黨的各級組織部門的意識形態工作職責,實施年底責任考評,把意識形態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發揮高校黨委的政治領導力,增強戰略思維,提高決策能力和水平;利用基層黨支部組織、聯系廣大黨員干部的組織優勢,建立黨員學習制度,及時傳達幷高效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由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各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意識形態工作格局,使黨組織成為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堅強堡壘。
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在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中責任重大。高校教師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只有這樣,“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9]同時,教師還必須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透過紛繁的社會現象,辨明錯誤思潮,抓住事物的本質,起到為學生解疑釋惑,正確認識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引路人”作用。“就像牧師是上帝的詮釋者一樣,教師是他的時代和國家偉大的道德觀念的詮釋者。”[10]
高校必須重視輔導員在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中的骨干作用,減輕輔導員事務性工作負擔,提升輔導員崗位吸引力,明確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崗位職責,強化其肩負鑄魂育人的職責重任,使之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深入了解并準確把握黨的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戰略,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敏感性、實效性。
(二)創新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科學設置話語議題
首先,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看待各種社會思潮。一是引導大學生客觀認知各種思潮產生的社會條件,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對外開放階段,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利益主體多元化,使得各種社會思潮得以尋找合適的土壤生存。但這只是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表象,而非全部意涵,不能就此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的指導地位。二是幫助學生全面分析并把握各種思潮的本質特征,客觀理性地對待它,如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絕對自由化、全面私有化,本質上是為了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政治中占支配地位,其鼓吹的民主政治是用西方的民主代替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本質即是徹底否定中國政治制度,徹底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引導大學生剖析各種社會思潮產生的社會條件及本質特征,提高大學生鑒別、判斷幷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
其次,結合社會與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科學設置主導性話語議題。高校能否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關鍵在于理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也就是高校提供的話語內容能否有效回應大學生的理論困惑和思想動態。為此,高校的意識形態話語內容應有的放矢,正確設置主導性議題,議題內容要實現兩個結合:一是要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和實踐境域,回應大學生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的理論困惑;二是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狀況,關照大學生成長需求、利益訴求、生活和思想視域的訴求。當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矛盾的新方法、新論斷、新戰略,理應成為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的主導性議題。高校各門課程,特別是思政課應結合各自的學科內容,擷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生動鮮活的事例,將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話語內容,將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融入話語內容,實現話語內容的時代性、有效性。
(三)拓展意識形態話語表達渠道,優化話語表達方式
高校教育者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利用校園網絡,創設校園教學網絡平臺,將課堂教學內容和輔助教學資源共享;利用微信群、QQ群,把線下與線上教學結合起來,及時轉變教師單向灌輸者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交流平臺作疑難解答或引導學生開展深入討論。針對網絡上的一些錯誤言論,教師及時予以澄清、糾正,引導學生學會理性分析網絡言論、觀點。同時,還應發揮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的話語傳播渠道。積極開展專家學者的專題講座,馬列經典著作賞析等征文活動;結合學生各專業特色,開展攝影作品展,傳統禮儀文化展示等主題活動,使大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培育德行;圍繞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中心議題,有計劃地設計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到紅色基地、到企業、鄉鎮進行實踐活動,感受先輩創業的艱辛,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偉大成就,通過實踐體驗,加深學生的感悟。
新時代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各門專業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才”的教育,還必須兼顧大學生情感、價值觀“德”的培養,將育人與育才統一于各專業課程教學中。高校各學院、各組織部門聯合攻關,深耕細究各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針對不同的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每一門課程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在思政課的課堂講授中,通過主題演講,課堂討論,閱讀分享等形式,豐富話語表達方式,改變話語的單向輸出,構建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的雙主體地位和平等交流的話語表達方式,激發并吸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話語表達的靈活性、多樣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590,122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1.
[5]張志丹.捕捉與利用——提升中國意識形態功能的五大戰略機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7]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8]呂素香.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6).
[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實,2020(17).
[10][法]愛彌兒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廣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1.
(責任編輯:張宏玉)
Enhancing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Yan Jiaoli? Wang Zhigang
(School of Marxism,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of universities holds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the fate and future of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 universities has presented a historic opportunity. However, it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mbiguous consciousness regard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status of discourse subjects, the trivialization of discourse content leading to disconnection from practical realities, and the limitation of expression channels resulting in rigid communication metho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discourse subjects with unwavering beliefs,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ffective execution. Innovating discourse content and scientifically setting discourse topics are necessary, 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channels for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optimizing communication methods. These measures aim to realize the leadership and cohesiveness of Marx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among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New era;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Practical approa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