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某媒體就其新媒體賬號審核把關不嚴誤發視頻向讀者致歉,但依然被眾多網友狂批,弄得灰頭土臉。我們當然不能因為一條失實報道就否定媒體的公信力,但這一條報道因為失實而引發不良社會影響,的確值得主流媒體自省。從其失實的具體內容來看,其實是誤將三年前的舊聞當作新聞來發。很顯然,這起“事故”和該新媒體賬號搶速度而導致審核制度未能嚴格落實有很大關系。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發布的快,不僅是技術性的要求,更是新聞報道價值的重要體現。技術加持之后的新聞報道,如何既快捷又準確?這是所有新聞從業者需要去面對的共同挑戰。對于職業媒體人來說,這次錯發的報道,審核難度其實并不大,但卻錯發錯報、發酵升級、難堪收場,其間諸多“匪夷所思”尤其需要警惕。
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競爭,最顯在的表現無疑是時效性的競爭,“讀秒新聞”已然成為常態。由于有較長時間來保證程序,傳統媒體時代的質量把關審核系統而穩定。這樣的審核機制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中受到了極大沖擊。一方面,一些媒體依然想努力延續舊有的把關機制,但在以“快”為特征的媒體競爭氛圍中,頗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也就自覺不自覺地放松了審核底線;另一方面,非機構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傳統新聞報道的價值觀,大量非事實性信息的流動,以及盲目的流量追求,造就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復雜傳播生態。毋庸諱言,這樣的變化不斷地侵蝕著新聞的專業性。
主流媒體承擔著輿論引導的重要職責,受眾對其新聞報道的專業性要求當然會更為嚴苛。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報道失誤帶來的對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傷害,還得回到專業能力的建設上來。首先,主流媒體要有專業倫理的定力??飚斎缓?,但又準又快、又好又快才是主流媒體所追求的,盲目求快風險叢生,還不如防微杜漸,先扎扎實實建好專業倫理的“防火墻”;其次,主流媒體要有專業能力的自信。網言網語的確接地氣、生動鮮活,但切忌“走火入魔”而忘卻專業性?!靶【帯毙膽B是一種更容易獲得話語認同的從業姿態轉變,但別動不動就“萌萌噠”,自我矮化媒體人的專業性。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才是主流媒體在輿論場“精準制導”的王道。
(陳守湖,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