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命
數學從來都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它是在教學進程中培養和拓展學生思維、改進學生思考方式的一門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填充式、灌輸式的教學,轉而采用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啟迪學生智慧,挖掘學生潛力,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提高提供助力。基于此,筆者探討了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在預習環節巧妙設計預習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并將課前的預習作為保證教學效率的關鍵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教師雖然重視預習,但他們給學生設計的預習任務缺乏新意,多采用通讀內容、完成練習的方式讓學生預習。這些預習任務雖然能讓學生了解新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但較為死板、傳統、模式化,無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標背景下,筆者認為,教師要本著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改變傳統的布置預習任務的思路,為學生巧妙地設計預習內容,引導學生在預習階段養成思考的習慣,為學生開展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一)提出有深度的預習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關注學習結果,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積累,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在教學中堅持“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的目標,在設計預習內容時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的預習任務時,除了為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人民幣的面值有哪些、元與角之間的換算等,教師還要設計一些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如“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什么?”“人民幣有什么作用?”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把“學”與“用”結合起來,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而保證課堂“教”與“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
(二)設計有趣的思考性預習內容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有趣的思考性預習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內容的預習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化且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奶奶在籠子里養了7只兔子,有1只兔子跑出了籠子,奶奶還送給隔壁王奶奶1只,請問籠子里還剩多少只兔子?”,以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二、在教學環節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發展式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主要渠道仍是課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創造“發展式學習”的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一)利用問題串聯知識,引導學生思考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為學生的“發展式學習”創造條件,讓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活動,在學習中不斷成長。小學生的年齡小,不易在課堂學習中抓住重點,有時只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機械性的思考,無法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也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用問題把知識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使其學會思考,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些問題,“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你們現在能總結出重要的知識點嗎?”“你們認為這個單元重要的知識有哪些?”等。這些問題沒有具體的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回顧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學習情況,梳理重點知識。然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強化重點和要點,完成了內容的回顧,實現了串聯知識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上,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更深入的問題,如“你們能用思維導圖或者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把所學知識整理出來嗎?”。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并回顧,提出相應的問題:“對于這一單元的知識,你們還有容易出錯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疑問嗎?”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實現高效教學。
另外,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提出多種問題,但是由于問題設計得過于細化,針對性極強,導致學生的思維被限制,課堂活動成為一問一答的淺層學習。實際上,在全面性的回顧與復習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進行多方面思考,為學生的“發展式學習”創造更多條件。
(二)提出拓展性問題,開拓學生思維
數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跳出教材,設計并提出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標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師還要以學生的成長需求、成長規律和知識基礎為抓手,不斷優化教學過程,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會忽視教材知識中存在的拓展性內容,只向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但筆者認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年、月、日”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是不是一年過一次生日呀?”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詢問學生:“小剛今年12歲,但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個問題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結合,充滿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之后,只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簡單梳理“年、月、日”相關的知識,學生就能夠結合學過的內容,想到小剛的生日是2月29日,從而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這樣富有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解答,不僅增長學生的見識,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還能幫助學生養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在復習環節引導學生思考
如果說預習環節是熱身,課堂學習是鍛煉,那么復習環節就是放松。復習環節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知識,也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學習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重視復習,引導學生參與復習環節,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為學生設計運用類作業
知識的價值是在運用中體現出來的,小學生之所以沒有學習數學的動力,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把學習當成了單純的、與提升自己毫無關系的任務。為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引導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思考和成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復習環節為學生設計運用類作業,讓學生在運用中深度思考,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分、秒”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問一問爸爸、媽媽一天的時間安排,并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參與家庭生活,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二)為學生設計動手實踐類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符合小學生發展規律的作業。在設計復習練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愛動手”的特點,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動手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入思考、深度理解、融會貫通,以實現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復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分、秒”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3是幾點?”等,并讓學生根據問題動手畫一畫,根據要求把時間標出來。
又如,在復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中的“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畫一些軸對稱圖形,以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印象。
再如,在復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紙板裁剪出正方形、長方形,或者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正方形、長方形等。這樣的動手操作類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不僅能夠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動腦思考,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結語
思考意味著學生思維的發展,思考能力是學生獲得發展式成長的關鍵條件之一。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堅持“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這一目的,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問題,開展“拓展式教學”,全面優化教學過程。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發展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式成長和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葉堡鎮陽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