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小燕
在新課標背景下,減負增效成為小學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教育游戲可以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改善教學環境,在保持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增強數學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中融入教育游戲具有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意義,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與探索,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情感、學習能力和價值觀的發展。因此,在新時代,教師要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和體驗式學習的原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地、有目的地融入教育游戲,挖掘游戲的深層次教育價值,推動“教”與“學”的融合。基于此,筆者思考了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提出了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途徑,以供參考。
一、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規律,設計并運用教育游戲,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能夠促進學生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一)有助于改善數學教學環境
教育游戲融情感、娛樂與教育于一體,符合小學生貪玩、好動的特點,其能夠把握小學生的心理,改善數學教學環境,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融入充滿娛樂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游戲,不僅可以創設更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促使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在游戲中積極學習,還可以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在今后主動地學習數學。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游戲之所以能吸引學生,是因為它在設計時就考慮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心理需要,能夠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并在游戲中發揮自己的智慧和特長。例如,“傳話”“指指點點”“對號入座”等游戲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數學計算大挑戰”“小學數學口算游戲”“奧特曼學數學”等游戲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斗志。可見,教師將教育游戲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創造條件。
(三)有助于體現學生的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都具有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掘每一名學生的潛力,促進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最適合小學生的游戲是在尊重小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設計的,尤其是按照難易程度、挑戰難度來劃分層次的教育游戲,適合不同興趣、不同能力的學生參與,能夠滿足每一名學生的需求,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例如,針對“小學數學口算游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能力和計算速度,設計不同的游戲形式,讓每名學生都能參與適合自己的游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途徑
(一)課前融入教育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應當在課前融入適合學生的游戲,組織學生進行課前熱身活動、課前導入活動,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思考,深入學習。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入“猜你心中想的數”這個游戲,與學生進行互動。該游戲的規則是讓學生先想好一個數字,再經過加減乘除運算,最后把自己的運算過程、結果告訴教師,讓教師猜出自己最初想的數字。一個學生說:“我把一個數字乘3,加上7,再減去9,最后減去所想的數,結果是10。”之后,教師可以告訴他,他想的數字是6。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簡易方程”的學習,讓學生發現這個游戲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保證課堂“教”與“學”的效果。
(二)課中融入教育游戲,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重、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點,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小學生心理的基礎上,把教學內容融入教育游戲,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探索一切知識的鑰匙,也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教育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小學生探索學習的習慣,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改善教學環境,啟發學生的智慧,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為了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筆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猴子分餅”問題情境:“動物園里的猴子要吃猴王做的餅,猴王很快就做了3張同樣大小的餅,它把第一張餅平均分成了4塊,給了小猴子1塊。大猴子看到了非常不滿意,表示自己要2塊。猴王就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8塊,給了大猴子2塊。老猴子看到猴王給了大猴子2塊餅,它表示自己最大,要3塊餅。猴王只好拿出第三張餅把它平均分成了12塊,給了老猴子3塊。那么問題來了,你們知道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誰吃得最多嗎?”學生將剛才在課堂上學到的“分數的基本性質”相關知識與這個問題聯系起來,回答道:“它們吃得同樣多”。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課堂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幫助學生明白猴王用了什么辦法讓三只猴子分得的餅一樣多。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深化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設計闖關情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發現各種計算內容貫穿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學生的計算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計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不斷地練習,而計算練習又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若是只讓學生一味地做題練習,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能力,在各類計算練習中為學生設計“永攀高峰”游戲,在游戲時間、游戲難度、題目數量上逐漸提高要求,激起學生的挑戰欲,使學生對計算練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三)課后融入教育游戲,提高復習效率
課后復習是課堂教學效果的保障,也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考查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做到課后復習有效果,教師就要把握小學生的心理,在課后復習中融入教育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知識。
教師可以在課后小復習中融入“角色扮演”小游戲,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感受知識、豐富學習體驗的同時,鞏固課堂知識。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類游戲,幫助學生鞏固“元、角、分”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正確運用人民幣的能力。教師組織“小小收銀員”游戲,讓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購物,在“小超市”里認清每個商品的價格,選擇自己需要購買的商品,并用“學習專用人民幣”付款,讓另一部分學生扮演收銀員,計算“顧客”選購物品的總價。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買賣”中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還能夠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人民幣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在任何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安排階段性的綜合復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為了讓綜合性復習更好地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在復習環節融入多種多樣的教育游戲,讓學生邊玩邊學,在游戲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數一數”游戲,讓學生一個個閉上眼睛聽著音樂在地上畫的小圓圈內原地跑步,在音樂停止以后數一數還有幾名學生在圓圈中。又如,教師可以開展“加一加”游戲,詢問學生:“小猴子過生日,動物園里來了好多動物,小貓熊一家有4個、小老虎一家有5個、小袋鼠一家有3個、小松鼠一家有7個,請問小朋友們,小猴要準備幾份食物啊?”
教育游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要注意搜集教育游戲資源,將其運用在適當的教學和復習中,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教育游戲的設計是遵循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心理需求的。教師在教學中合理、科學地融入教育游戲,不僅能夠改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讓學生發現數學的神奇魅力,愛上數學,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和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前、教學中和復習環節,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融入恰當的教育游戲,向學生傳遞知識,啟發學生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以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式學習”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陽壩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