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瑩玉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核心也隨之轉移,教師的教學從以前的“教”逐漸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在新課標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始從時間分配、教學主體、課程設計幾個方面著重進行調整,以優化課堂教學,實現育人的目標。基于此,筆者探討了新課標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指向人格培養,立德樹人
(一)創設情境,培養分享意識
小學生的年齡小,難以認識到學科學習對自己和社會的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具體的知識應用情境,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并在其中適當滲透德育。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先為學生準備了10個蘋果,創設了“大家一起分蘋果”這一情境,再逐階進行提問,讓學生回答“如何將蘋果平均分給2位同學?”“若有5位、10位同學又該怎么平均分呢?”“那么20位同學呢?”等問題。最后,筆者讓學生將這幾次均分的結果,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在紙上。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很容易畫出將蘋果均分給2位同學、5位同學、10位同學的情況,但他們無法解答均分給20位同學的問題。這時,有學生主動提出自己可以把蘋果讓給其他同學。聽到這名學生的回答,筆者表揚了他孔融讓梨的行為,并鼓勵其他學生向這名學生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接著,筆者強調了問題“平均分給20位同學”,引入了“分數”的相關知識并進行了具體的講解,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并學會運用知識。在上述教學中,筆者適時融入了德育,引導學生學會分享,為學生成長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提供了助力。
(二)合作學習,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合作中不斷交換想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還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的合作、協商、交流創造條件,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怎樣通知最快”這一課時,筆者準備了一段文字,并告訴了班長,讓班長設法盡快口頭一對一地傳遞給每位學生,同時筆者讓其他學生一起幫助班長尋找通知最快的方法。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先和同桌進行了討論,然后自發地將自己的方法和周圍同學的方法進行對比,最后選出最優方案,并讓表達能力好的學生進行陳述。
在上述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抓住了小學高年段學生想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心理,利用學習問題促使學生自發地組成了小組并進行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各自的想法進行了交流。在確定最終方案和陳述人選時,學生看到了其他同學的長處,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由此可見,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之間自主地交流想法,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遵循個性心理,創新學習
(一)自覺先學,進行聯結轉化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新知識前設置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該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轉換,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前,筆者為學生發放了畫有平行四邊形的白紙,讓學生在課下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點求出該圖形的面積。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紛紛開動腦筋,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法。有的學生與同伴在課下進行了信息交流,想到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設法將其分割轉換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求解;有的學生不擅長用公式解答問題,便運用了“數格子”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畫在每小格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格子紙上,然后數格子求解。
(二)大膽質疑,發散思維
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固定的問題進行大膽質疑、發散思維,將已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時,筆者提前準備了兩個盒子,在一個盒子里裝了寫有“跳個舞吧”“唱首歌吧”“休息下吧”等字句的紙條,在另一個盒子里裝了寫有“幸運卡(免作業一次)”“打掃教室衛生吧”等字句的紙條。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告訴了學生每個箱子里都放了哪一類紙條,并讓學生思考抽取方案。由于“幸運卡”只在其中一個箱子里,有的學生主動地質疑:“‘幸運卡只在一個箱子里,要想抽到不是只能抽那一個箱子嗎?”有的學生補充道:“可是那個箱子里不僅有‘幸運卡,還有‘打掃教室衛生的卡,想抽到‘幸運卡還是有點難的,還不如抽另一個箱子。”在此過程中,為了抽到自己想要的紙條,學生主動地與其他同學討論,不斷地發散自己的思維,試圖找到最優的方法,很好地鍛煉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邏輯關系
任何知識的深刻體會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領悟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筆者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8厘米、10厘米長的細木條各12根,并提供了橡皮泥作為連接物。在課上,筆者先為學生分別展示了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的實物,然后指導學生自己動手,用細木條搭出這兩個物體的簡易模型,同時讓學生注意這兩個物體有何不同。在實操后,學生很快發現其中一個物體用的細木棍長度都相同,而另一個物體用的細木棍長度不完全相同。接著,筆者順勢引入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點。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操作研究讓學生切身體會、感受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鍛煉了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又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擲一擲”時,筆者先為每桌學生準備了兩顆骰子,并讓學生思考“如果同時擲骰子,這兩個骰子的點數總和都有哪些?”。在短暫的思考后,學生開始積極地發言。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結果的推導過程,筆者先讓學生在演算本上寫出可能的投擲組合結果,再讓學生利用桌上的骰子,和同桌合作投擲并驗證結果,最后全班匯總得到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有趣,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聚焦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一)設計日常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中,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是教師判斷學生是否掌握該知識點的標準之一。教師要從基礎的問題入手,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日常問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時,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便設計了一些和學生日常校園生活相關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學校前段時間開展了運動會,其中有一位同學以2.41米的成績打破了我校的立定跳遠紀錄,比原來紀錄多0.06米,請同學們分別借助簡單計算和簡易方程兩種方法,計算出學校原來的立定跳遠紀錄。”。在解決上述問題時,學生先想到了簡單的計算方法,然后利用學過的知識將需要求解的內容設為未知數,用新學的方法也得出了答案。
(二)設計幾何問題,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和學生的基礎能力,為學生設計合適的問題。幾何問題是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常見的問題之一,教師設計該類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并回答“黑板和課桌桌面相比,哪個面積大?”“比較桌面和椅面,哪個面積大?”等問題。接著,筆者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幾何問題,讓學生比較面積的大小,并詢問學生是如何比較出來的。最后,筆者展示了課前準備的幾個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比一比這幾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想到了“將幾個圖形直接疊加,比一比誰的面積大”這一方法,有的學生提出了“這幾個圖形各邊不能重合,無法準確比較,可以把它們先剪成一樣的形狀,再將剩下部分的面積進行比較”這一方法。這一過程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設計工程問題,培養建模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知識的作用,教師就要設計工程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建模,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中“簡易方程的求解”這一節時,為了讓學生將學到的方程知識應用于具體生活,筆者為學生設計了生活化的工程問題:“學校修繕操場需要用到35噸水泥,貨車每次能運5噸,上午運送3次,請問下午要運送幾次才能運輸完所有貨物?”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梳理了已有的知識,構建出了教學模型,通過列方程得到了答案。
由此可見,教師將方程問題具體化,將較復雜的數學問題轉換為直觀、較簡單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不僅能夠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結語
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在新課標背景下,數學學習的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讓學生記住知識和公式,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計算、推理、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