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控制作業時長。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一、“雙減”背景下閱讀技巧的掌握
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未能形成獨立思考與深度理解能力。在“雙減”背景下,要想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閱讀策略,讓閱讀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和電子白板等教學工具進行演示、交互,多角度地呈現信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電子白板的使用能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引發學生的互動交流;多媒體可以呈現圖片、視頻、音樂等元素,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比如,在教授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板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文本的錄音,并用多媒體播放地震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的視頻,使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載體,教師要開發教學資源,利用圖書、網站等資源,讓學生了解更多英語知識。學生可以借助App,圍繞教師提出的閱讀任務開展閱讀,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方式
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方法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有效的方法能促進學生掌握內容要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任務性閱讀法引領學生閱讀故事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who、when、where、what、why等提問句式進行討論交流,促進學生對故事框架的理解,把握人物經歷的細節,分析人物的特點,完成對知識的消化與遷移。比如,在教授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 good read”的“Reading”板塊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問,如:“What did Gulliver do after their ship crashed against the rocks? Where did Gulliver fall down when he was tired out? Why did the tiny people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 How big was the small man?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Gulliver?”
教師提出的拓展閱讀任務,要與閱讀主題相一致,讓學生在略讀、精讀中進一步拓寬思維廣度。任務型閱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利用圖式閱讀理論
語言圖式是閱讀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才能激活其他圖式。教師可在建立新圖式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辨別、校正既有的圖式,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語言知識的內涵。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閱讀活動,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及對閱讀圖式的構建。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后運用內容圖式歸納文本內容,引領學生對層次結構進行討論,圍繞關鍵內容開展交際活動,或讓學生續寫、改寫內容,將學生的思維與文本內容聯系起來。
圖式閱讀注重日常的積累與運用,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詞匯,為閱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單詞,并進行歸納,將它們張貼到常見的場景中,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記憶、理解單詞。詞匯是打開學生閱讀大門的鑰匙,學習關鍵詞匯能促進學生對文本脈絡的把握,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詞匯聯系文本結構、重點內容,幫助學生厘清文本框架,讓學生從文本中提煉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對文本結構的整體把握,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
二、“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優化
(一)緊扣學情,豐富作業題型
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通過布置大量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使其牢牢掌握語言技能。但這樣的作業費時費力,違背了“雙減”的要求。教師應緊扣學情,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作業內容。教師可以增加習題的豐富度,如借助單項選擇題考查學生詞匯、語法、交際用語等知識的掌握情況,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根據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需要,設計語法填空題,促進學生對語法內容的掌握;借助不同地區的考題,對題目加以篩選,并對質量進行把關,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多維度鞏固,提升學生英語學科素養。
(二)關注發展,促進作業創新
教師要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的視角,通過創新型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與協作精神。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文本內容繪制英文思維導圖、為英文電視劇配音、設計英文海報、制作英文書籍閱讀報告、參加英文演講、進行角色扮演等,讓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促進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把握差異,落實作業分層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雙減”背景下作業的設計不能只針對學優生或學困生,而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展。教師可以將基礎題與挑戰題結合起來,基礎題相對簡單,可以由學困生來完成;而挑戰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以由學優生完成。教師也可以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降低挑戰題的難度,讓中等生完成。針對個別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輔導,為他們設計能彌補認知缺陷的作業。
三、“雙減”背景下主體地位的激發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課堂教學需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但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就會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英語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完成對語言知識的掌握、轉化與遷移。
(一)依據學習需求,科學開展分層教學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多元化發展需求,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科學設計教學目標,讓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認知儲備設計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的基礎水平,采用多層次目標、多層次內容、多層次練習、多層次評價等方式,科學地開展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在引導他們熟悉語言材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學會簡單的對話,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與探究能力;對于中等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嘗試運用掌握的語言知識點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促進知識與技能的轉化,確保他們能掌握關鍵的語言點;對于學優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了解單詞背后的深層意蘊,建立單詞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完成知識的應用,并為他們布置拓展性的任務,幫助他們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比如,在教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板塊時,教師可以要求學困生掌握單詞和短語,流利地閱讀文本內容;要求中等生掌握文本內容并且能復述文本的大致內容;要求學優生在掌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針對自身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激發學習熱情,積極主動融入課堂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感受到英語語言知識的價值。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意愿組織探究活動,或是為學生分配角色,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應運用提出問題、搭建支架等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英語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重視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優勢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小組合作是英語課堂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將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科學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理解所學內容。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用啟發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給他們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要精準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雙減”背景下思維導圖的繪制
(一)讀前利用導圖,降低教學難點
在Pre-reading環節,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記錄重難點內容和語法規律、語篇的整體架構。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遇到瓶頸時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讓難點內容變得簡單,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在學生預習閱讀內容時,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有條理地呈現內容,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展開預習。
(二)讀中利用導圖,輔助課堂教學
在While-reading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授課,運用關鍵詞匯歸納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內容,增強學生記憶與理解的效果。
(三)讀后利用導圖,反思教學內容
在Post-reading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展示教學內容的結構,讓學生回顧重點內容。教師在呈現思維導圖時,可以用不同的彩筆對難易程度進行標注,讓學生總結文本內容,以促進他們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比如,在教授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Friends”的“Reading”板塊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思維導圖(圖1),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來復述文本內容。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優化教學和作業設計,幫助學生縮短完成作業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積累知識、掌握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鳳鳴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