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譯,馮可言,朱云楷,韓今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肖衛東和杜志雄(2019)[1]認為,“三產融合”是指農業內部各部門、農業與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通過相互融合滲透、交叉重組等方式形成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新型農業組織方式和過程。主體利益驅動、消費需求結構變化推動[2]、農村市場化改革、新興技術普及[3]、農業多功能性需求崛起、工商資本大量進入農業以及農村非農產業集聚[4],為農村產業融合互動創造了條件。學界從不同角度劃分產業融合的類型,從融合方向的維度分析,產業融合可分為縱向和橫向2 個進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異的產業增值方式和現實實踐[5-6]。產業鏈的縱向延伸使原來上下游的市場化分工在農村場域內部實現組織化,提高農村各要素的資源配置效率[7],主要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來增加農業產業鏈的生產效益;產業鏈的橫向拓展則注重除單一農業經濟功能外社會、生態、文化等多功能性的發揮,主要通過盤活農業資源、挖掘農業多重功能、提升產業鏈價值創造的能力等方式,對村容村貌、村莊美譽度發揮提升作用。
目前,農村產業融合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但發展中存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利益機制尚未健全、融合主體的核心競爭力有待培育、農旅融合產業鏈條短、價值功能有待挖掘等普遍性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有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提出了針對性建議[8-9],例如,加快建立“保底收益+后續分紅”的利益機制,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平臺,加快創新金融扶持政策和方式,加快推進人才培育和鄉村文化傳承等。
學界對于三產融合的研究主要圍繞內涵界定、基本特點、發展類型、驅動因素、機制和路徑等多方面展開,研究已較為詳細且深入,形成了理論體系,具備一定理論基礎。但目前學界多以三產融合這一宏觀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對具體模式的發展思路、機制、動因等方面的深刻探討較少。從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至今,學界已有大量關于農村三產融合的對策建議,多為整體而論,缺乏地域關照性,在產業融合實踐中難以充分發揮效用。鑒于此,本研究運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袁家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地調查,分析其發展路徑及驅動因素,形成對袁家村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及動力的總結和反思。希冀從本土經驗角度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新的觀察視角和實踐啟示,助力鄉村振興。
袁家村是禮泉縣煙霞鎮的一個小村莊,全村共69 戶、集體成員282 人。2007 年以來,袁家村由單一農家樂逐步發展出小吃街、作坊街、書院街等多種業態。2017 年,袁家村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50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 億元。2020 年袁家村全年游客接待量超過600 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10 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5 萬元。近年來,袁家村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村、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國家4A 級景區等。
從2007 年至今,袁家村的產業融合之路主要經歷了3 個發展階段,從第三產業起步,逐步帶動了第二、第一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以三帶二促一”的產業互通共融良性格局。
2.2.1 以鄉村旅游為龍頭,充分挖掘在地資源
2007 年,在新一任村支部書記的帶領下,袁家村開始了新時期的轉型發展。得益于支部書記對政府號召鄉村旅游的敏銳感觸以及對地域文化的精準把控,袁家村率先走上了發展旅游的道路。袁家村基于“關中民俗體驗地”的定位,村干部廣泛調動本村和周邊村莊的人力、物力,帶領村民購置老房子、老物件等,一方面,用于建設集關中食品作坊、關中民俗體驗、關中小吃、關中雜耍于一體的康莊老街;另一方面,用于支持村民將自家房屋改造為農家樂。隨著康莊老街經營成效日益明顯,袁家村又逐步拓展,相繼在康莊老街北側建成了涵蓋關中民宿、特色酒吧、咖啡館的商業街道,還于2009 年開辟了小吃街,專門出售農民制作的關中傳統小吃,與農家樂一同展現關中美食文化。
這一時期,袁家村成功以第三產業為龍頭,在關中地區率先打造民俗體驗式鄉村旅游地,走上了文旅產業帶動發展的道路。
2.2.2 靈活對接市場需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
伴隨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游客對食品安全關注度不斷攀高。以農家樂、小吃街起步的袁家村在產業推進中逐漸形成“農民捍衛食品安全”的經營理念,并以此為契機布局農副產品加工業,規范食品生產。2012 年袁家村建立起“前店后廠”的透明式作坊,設置多條生產線,加工面粉、菜籽油、食醋、豆腐、粉條等原生態、無添加劑的農副產品,為小吃街、農家樂直接提供原材料,滿足餐飲業因巨大客流帶來的原材料需求。前店負責展示鄉村生活,滿足了“關中民俗”的體驗式消費;后廠負責加工制造,致力于確保食品從加工到銷售終端的安全原生態。
袁家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需求締造價值,以價值布局產業,逆向推進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深度融合。
2.2.3 促進種養殖業發展,實現產業共融
2016 年,袁家村的“進城出省”規劃接續落地,城市體驗店項目為袁家村創造了巨大的農副產品需求量,使“八大作坊”的生產量供不應求。這不僅促使原景區內農副產品生產線的現代化與規?;卣梗苿恿嗽掖迦岁P注食品源頭的品質安全提升。袁家村著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挑選農產品優質地段,采用訂單式合作,帶動上萬畝土地生產,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挑選適宜區域投放良種,建成蔬菜、大豆、紅薯、玉米、油菜籽等有機農產品基地14 個。袁家村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將綠色安全從田間傳遞至餐桌,從關中村落輻射至全國。未來,袁家村還規劃開辟社區門店,將袁家村品牌的優質農副產品和禮泉的新鮮瓜果蔬菜等綠色安全產品送達家門,帶動更多地區、更多農民走向產業振興、生活富裕。
袁家村以做大“農”字號品牌為目標,壯大食品加工,倒逼農產品種養殖業發展,實現了二產鏈接一產。
縱觀袁家村產業融合之路,起于恢復關中傳統民俗的鄉村旅游發展,壯于食品安全需求推動的“八大作坊”農副產品自加工,盛于三產巨大客流量倒推的一產農業基地建設,呈現出以文旅產業為引領,第二、第一產業接續布局的逆向發展路徑。如今,袁家村已經形成了集餐飲、住宿、食品加工、文創、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產業集群,構建了“服務業—工業—農業”的產業融合鏈條。
袁家村兼顧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鏈橫向拓展,既通過活化民俗文化、恢復鄉野景觀打造體驗式旅游地,拓展農業的多重功能;又注重提升縱向協作,構建起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條,見圖1。在縱橫并舉的產業融合過程中,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活化資源創造新價值,形成了巨大的經濟效能,同時帶來村容村貌改善、村莊美譽度提升、地域文化傳承以及人力資本增強等多重優勢。實現了三產間的銜接、滲透、融合,有效帶動農業增值、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圖1 袁家村產業融合路徑
整合可利用的在地資源是推動農村業態轉型升級、助力產業融合的基礎。作為典型的欠發達村莊,袁家村在產業起步期的資源整合中表現出鮮明的鄉土性和內生性,憑借鄉土文化、地方社會網絡、鄉村精英等要素,確立了民俗旅游的發展方向,并集聚起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
首先,確定“關中民俗體驗地”的產業定位。袁家村既無豐富的旅游資源,也無獨特的自然景觀,其產業發展得益于立足鄉村實際,充分整合本土資源,因地制宜設定發展方向。村支書創造性地將鄉村傳統文化和村民日常生活作為旅游資源,錨定城鎮化進程中巨大的鄉愁市場,將鄉土生活中的美食、風俗、建筑、工藝、服飾等作為可觀賞、可體驗的旅游資源,活化關中民俗,重建鄉村生活。
其次,扎根地方社會網絡的資源動員。針對產業初期資源缺乏的問題,村支書憑借鄉土社會內涵的信任機制,在他的多次號召、說服之下,有2 戶人家率先開辦農家樂,并在鄉村內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借助鄉村熟人關系網絡,宣傳袁家村免租金、免水費、發放基本工資、免費提供原材料等優惠政策,通過村民的口耳相傳吸引周圍有技能特長的鄉村能人加入袁家村發展,實現村莊人力動員;針對物質資金匱乏,一方面運用自身社會資本,自發籌集資金,另一方面充分調動村莊現有資源,以建廠剩余的木材、磚瓦作為農家樂建材,而規劃設計、施工改造則由村內的能工巧匠負責,解決了發展初期物質資源不足的問題。
人力資源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推動力[10]。隨著民俗旅游業的發展成熟,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接續布局,袁家村通過吸納多元人才、提升村民發展能力、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多重舉措,為鄉村產業的價值創造注入了人才力量。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際上是“以人為主體的要素配置行為活動”,要求產業主體具備較高的現代人力資本[11]。隨著旅游業客流量攀升,袁家村在農家樂這一基本業態的基礎上又開辟了小吃街、酒吧街、祠堂街、文創街等多個街區,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多樣化需求。面對村內僅有的69 戶村民已難以滿足產業升級需要的問題,袁家村以產業為依托,打造優質創業平臺,提供優惠政策,吸引管理、經營、小吃制作、藝術創意、民宿設計等多元人才加盟袁家村。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村委會在實行減免店面租金、提供補貼、經營初期收入歸經營者所有等優惠措施的基礎上,在村莊內修建了成本價住宅小區,解決住房難題,讓前來創業的外來人口在村莊安居,為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奠定基礎。
來自于村民主體的內生力量是三產穩定、有效融合的重要驅動因素。袁家村通過提升村民發展能力,推動村民參與產業建設發展,確立了村民的社會主體性。村集體以創辦農民夜校、開展專題培訓班等形式,組織村民學習法律法規、文明知識,鼓勵效益好的商戶分享經驗做法,提升農民專業化技能;通過帶領村民前往德國、日本等地參觀學習以及對“農民捍衛食品安全”共同話語的塑造、實踐,逐漸更新村民思想觀念,提升服務意識,使其掌握現代生產經營所需的知識和技術,提升人力資本含量,從而獲得內在的增收能力[12]。在主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村民逐漸由產業發展的參與者轉變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在村莊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公共事務上發揮著中堅作用。同時,村民和外來商戶還自發組成各街區協會,針對街區內部事務進行自我管理,使多元主體的意見得到充分尊重。袁家村以農民為中心,吸納多元參與主體,構建起產業發展的新型共同體,為產業價值創造提供了動力與保障。
將三產融合與產業振興所獲得的收益更多地留在鄉村、留給農民,使得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難點,也是持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13]。構建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袁家村的做法是建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吸納本村及外來人員“交叉入股”,構建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利益共同體,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截至2012 年,袁家村成立小吃街合作社和八大作坊合作社,由村集體、農戶以土地入股,外來商戶、雇員以資本、技術等要素入股,形成了村民、商戶、雇員互相持有股份的交叉入股格局。在此基礎上,袁家村還融合鄉土“守望相助”的倫理規范,建立起利益調節機制和利益約束機制,對于經營情況不太好的商戶由村集體合作社進行補貼,平衡商戶收入,確保游客文化品類體驗的完整性;在配股份額上,讓家庭有困難的村民優先入股分紅,限定家境富裕村民的入股數量。同時,對于與外來資本合作開發的項目,村集體以土地形式入股分紅并承擔監管職責,既保證了村民對發展收益的持續享有,又促進產業樣態的豐富化、多元化。
通過股份化經營,袁家村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統合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充分調動村民、商戶、雇員等多元主體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活力與積極性,將“共同富?!彼枷肴谌爰w經濟實踐,構建了團結一致、行動統一、利益共享的村社共同體,為產業鏈延伸和農業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提供了保障。
袁家村僅是中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一例,其產業融合的發展實踐具有基于自身區位、歷史文化、資源等要素的特殊性和在地性,能否作為一種模式推廣還有待商榷,但是袁家村產業融合背后呈現出的對在地資源、發展主體以及利益聯結等因素的重視和調動,可以為其他鄉村的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見圖2。

圖2 袁家村產業融合驅動機制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深入典型案例地考察鄉村三產融合的發展路徑,對于探討中國農村實現產業興旺的可行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袁家村的三產融合以旅游為帶動,呈現出縱橫并舉的鮮明特征,通過“以三帶二促一”的融合方式實現了產業鏈縱向協作提升和農業多功能拓展。憑借整合在地資源,將產業發展嵌入于鄉土社會成功布局鄉村旅游業,有效延長產業鏈;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賦能價值鏈增值能力提升;推行集體經濟股份化,通過多次分配實現利益共享,從而形成完善、穩定的利益鏈。
1)在產業鏈端,農村產業融合應注重對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再創造。文化是鄉村持久生命力的基礎,地域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獨特性,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以特色地域文化為引擎,避免盲目跟風、效仿引致的文化仿制符號化、文化遺存利用模式化、旅游形象趨同化等危險傾向[14]。同時,鄉土文化內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為各產業行為主體提供了聯結點,有助于平衡利益沖突,深化價值認同,保障產業穩定融合。
2)在價值鏈端,農村產業融合要尊重農民主體性。農民是產業融合中的價值創造者,應賦能于農民,注重提升農民發展能力,更新農民思想觀念,培育農民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認知及技能。在此基礎上,應適當引入外部主體。多元主體所擁有的多樣化技術、資金積累、社會資本、先進經營理念,能夠推動產業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引入多元主體后,如何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凝聚共識,避免“搭便車”行為以及“公地悲劇”現象,成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袁家村的做法為各村莊提供了參考,可賦權多元主體,通過參與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公共事務,組成街區協會進行互相監督、自我管理,多元主體的意見得到充分尊重,產業認同感有效提升,由產業參與者轉變為推動者與維護者。
3)在利益鏈端,農村產業融合應盡快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增強產業融合的活力與穩定性,利益聯結機制是關鍵。通過建立“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讓各參與主體享受發展成果,是消弭多元主體利益分歧,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格局的前提。尤其要注重維護農民的經濟主體地位,促進農民增收是檢驗產業融合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應確保農民利益在產業發展中享受到切實的保障,避免農民利益邊緣化問題。
4)消費市場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指引。伴隨消費轉型升級,發展型、享受型消費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具體表現在市場對健康、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量提升,以及對于農村鄉野景觀、田園風光、觀光農業、休閑度假等多功能類型的消費呈現增長樣態。在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應結合消費需求,把握市場動向,加強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業態深層次、高質量融合,不斷探索產業鏈條中新的價值增長點。
5)在產業發展中,各村莊應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錨定發展方向。每個村莊擁有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歷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應避免盲目模仿產業樣態。近年來,效仿袁家村模式的村莊多以失敗告終,陷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發展怪圈,其根源正在于這些村莊僅僅是對袁家村表層產業樣態的復刻,希望通過建造若干小吃街、仿古建筑就可以發展文旅產業,而忽視了矗立于多元產業之下的社會支撐機制。如何憑借地方社會網絡撬動地域資源投入產業發展、保證農民在產業融合中的主體地位、構建多元參與主體的產業共同體、以利益分享凝聚發展合力,才是各村莊制定產業發展路徑需考慮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