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霞,何 舒,施 蕊,何霞紅,李順美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縱觀我國發展歷程,農業的地位和作用都舉足輕重。人們依托農村橫向或縱向地發展農業,以農業為“本”作為發展其他產業的基礎,故有“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之說。“三農”問題始終是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關鍵性問題,從2004 年至今,國務院已連續19 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三農”問題愈加多樣化,農業弱化、農村“空心化”、農民分層化等問題顯著。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發展實情,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這一戰略,對做好“三農”工作,解決“三農”問題和我國以后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距,進而充分發揮城市對鄉村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和鄉村對城市演進的基礎支撐作用,形成工農互補、城鄉融合的發展格局,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同時,這也是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換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戰略要求看,鄉村振興重在打破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為鄉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和難題尋鑰匙、找抓手,從而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產業不斷發展來帶動鄉村經濟。顯而易見,從鄉村的地域、規模、科技、資金鏈等角度決定了鄉村發展縣域特色小微企業的優勢[2]。縣域經濟發展既是國家宏觀戰略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也被列入云南省經濟發展“三大戰役”之一,成為云南省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的著力點[3]。把縣域鄉村小微企業的發展作為主要抓手,立足云南省當地縣域農業發展優勢,不斷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從而實現農民收益增長。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的關鍵[4]。
小微企業是與大中型企業相對的一個概念,指規模較小或者處于創業和成長階段的企業,包括規模在一定標準以內的法人企業或自然人企業[5]。中小企業在我國占據很大比例,而在中小企業中,小微企業是其中數量占比最大、最具有潛力和發展前景的企業。2011 年,郎咸平教授最早提出小微企業這一概念,認為小微企業一般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家庭作坊式企業的統稱[6]。
因為小微企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且多分布在小城鎮和鄉村,在地理位置、資源、經營管理、信息傳遞速度等方面都處于劣勢,面臨著種種困難,使鄉村小微企業長期發展速度緩慢。
我國鄉村小微企業的資金缺乏、人才流失等不足,導致鄉村小微企業不具備相應的競爭力。雖然小微企業具備的各個要素不完善,但是具有很強的市場活力,同時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鄉村小微企業的潛能被發掘出來。小微企業資金投入占比低、規模小、人員少等劣勢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微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增強。研究發現,小微企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鄉村振興,帶動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因此著手“三農”問題,把鄉村小微企業作為主抓手可以更有效實現鄉村振興。
我國小微企業的發展依據地理位置等各種因素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東部沿海地區在地理位置、資源等各方面都有十足的優勢,鄉村小微企業的發展速度質量都優于西部地區。2022 年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云發布了縣域數字鄉村指數研究報告。由圖1、圖2 可以看出我國縣域鄉村經濟數字化整體水平較低(均值47.1),且東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鄉村經濟數字化指數值高的縣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少數中西部的中心地區。

圖1 2020 年各個省份數字鄉村不同發展水平的縣域占比分布

圖2 進入《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20)》的排名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山脈較多,由于地理因素、自然歷史、文化差異等,存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相對失衡,山區、貧困、邊疆和多民族成為云南省的區域特點。云南省經濟發展相較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較大差異,2/3 的人口生活在山區,云南省平均經濟水平與全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云南省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歷程起伏曲折。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起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2 次赴云南省考察,提出要發揮云南省多樣性資源的優勢,走好發展高原特色這條路,把發展以高原為特色的現代農業作為著力點。同時,圍繞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引入良性競爭,優化畜產品加工市場環境。在經濟體制不斷變革發展中,云南省小微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云南省國民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了云南省經濟發展,立足每個縣的優勢特色,成立了云南省27 個國家重點幫扶縣,形成縣域特色,用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小微企業的發展。
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云南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于2022 年3 月14 日由財政部、國稅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政策的公告》(2022 年第3 號,以下簡稱國稅總局3 號公告)。此次公告的發布,為云南省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機遇。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端,地理位置優越。從地理方位來說,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位于東經98°08′~98°56′,北緯27°29′~28°23′,西與緬甸接壤,國境線全長172 km[7]。地貌為高山峽谷,立體氣候突出,夏熱冬溫、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為14.7 ℃,無霜期287 d,年降水量為1 677.4 mm,年日照時數1 322.7 h,相對濕度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2%,良好的生態環境給農業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條件。以上條件給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發展草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貢山縣草果種植業的發展不僅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而且通過發展林下草果經濟,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草果成為當地著名的產品產業。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草果種植的歷史悠久。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草果產業的發展,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將其培育為全縣重點產業。在鄉村振興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草果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同時,交通運輸的改善,產品宣傳渠道的拓寬使得草果產業不斷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隨之增加,更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效益得到持續增收。截至2018 年底,全縣草果種植面積1.46 萬hm2,產值3 513 萬元,戶均增收為5 100元,草果種植的收入已經成為當地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果戶均種植面積1.48 hm2,種植面積超過6.67 hm2的農戶將近50 多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超過10 多戶。帶動4 100 多戶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加經濟收入。與此同時,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成立小微企業,創建了屬于自己的草果品牌,“獨龍神田”“貢珍山品”“善源堂”都是旗下品牌,年銷售量達到了605 t。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草果屬于國家重點研發的“160 縣特色產業”之一,國家鄉村振興局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云南省大部分高校都創立了鄉村振興學院,給予了小微企業發展縣域特色極大的發展動力。但是,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域特色的小微企業在發展時也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2.3.1 技術力量薄弱,產量低
近年來,云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憑借以往種植草果的經驗,使得草果產業不斷發展,產量顯然比以往高出很多,但由于是粗放型的栽培方式,并沒有實現產量最大化。草果已經發展成為貢山縣的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貢山縣農民普遍缺乏草果病蟲害防治意識,在病蟲害監測與防治體系方面的建設明顯不足,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農業科技薄弱。
2.3.2 人才儲備薄弱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草果產業不斷發展使得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但目前這方面的人才匱乏。《2021 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顯示,近5 年農林牧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增長,2020 屆涉農專業高職畢業生從農比例為48.7%,其中農業類、林業類專業從農比例分別為33.2%、23.3%。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很多涉農專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對鄉村的熱愛程度不高,即使掌握了這方面的技能,最后也沒有把所學轉換成實際,應用到農業的發展中。由于農業的發展前景被很多人不看好,人才大部分聚集到大城市,導致縣域地區的人才流失。由于農村的發展水平低,條件相對落后,農村地區沒有辦法滿足人才在子女教育、醫療水平、交通便利等方面的需要。
2.3.3 政策支持力度小
優惠政策落到基層后效果不理想,縣政府對政策落實的監管力度不足,推動中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力量減弱。同時,基層政府職能分工不明確,與企業在對接制度上存在很大短板,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題,政府不能最大程度上給予幫助,政府的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2.3.4 產品附加值低
在草果小微企業的發展中,由于其技術落后導致產品加工滯后,草果的附加產值大大降低。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草果產業的加工廠很少,使得草果產品的產業鏈低下,大部分草果都以新果出售,沒有實現產業的最大價值,附加產品極少,沒有實現收益最大化。同時,由于其地處位置在產品的售賣上不占據優勢,售賣渠道單一、市場分量小、效益低、盈利能力不強。草果小微企業制度不成熟、信息不透明,導致資金籌集難,草果小微企業缺乏引進先進設備工藝和擴大規模的勇氣,導致企業失去發展動力。
草果小微企業是云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立足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發展現狀,鄉村振興的實現不能僅依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而是需要立足這一基礎,充分把握好資源優勢,實現鄉村轉型發展。通過多種形式來帶動經濟發展、文化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草果特色小微企業重點推進農業生產關鍵技術、農機關鍵技術、抗災生產關鍵技術、節能增效關鍵技術等,加強制約草果產業發展的“瓶頸”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抓住草果小微企業發展需要的草果源頭,利用農業科技的發展實現效益最大化。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應攻關草果的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大規模示范轉化,推動草果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對傳統草果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堅持以增產促質為指導,大力推進高產優質的草果新品種選育和高產高效配套技術研發。
首先,培養人才。通過人才激勵等措施引進人才,加強對草果小微企業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能力。保證政府對高校研發資金的支持,通過技術和知識培訓,提高員工的熟練程度和判斷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水平。其次,儲備人才。與相關高校建立緊密的連接關系,建立草果小微企業自己的人才庫。作為草果小微企業的儲備人才,為專業相關的高校學生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提高他們助農的積極性,完成學業后為企業服務,同時為有志于鄉村振興的專業人才提供一個可以施展的平臺,優秀且有活力的團隊是小微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按照“專精特新”的原則,支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以及脫貧地區鄉村小微企業培育。政府部門要提高對職能轉變的重視程度,消除體制障礙。同時,提升發展環境,解決草果小微企業發展中的單薄脆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完善政策和管理機制、改進商業發展模式、創新現代企業制度、擴大草果小微企業發展范圍、延伸產業鏈、健全溝通機制,使草果小微企業能夠在創新、轉型和發展中發揮其提高收入水平和推動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落實相關部門與企業對接制度,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難題。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委可以設立“鄉村小微企業子基金”,采取共建共享、合作互贏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大型企業集團參與對接到草果小微企業的發展中來,努力完善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打造草果小微企業的集群發展,樹立品牌意識,創建知名品牌,開拓市場,提升草果產業的開放水平,挖掘草果民族文化,指導企業加強管理,促進草果小微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大型互聯網的崛起給電商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空間,電商經濟的發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產業帶動效應,提升了產業增加值,優化了產業結構,形成了產業鏈群。物流優化效應,新建了物流園等專業設施、高速公路或鐵路等交通設施和專業運營機構等效率提升工具,匹配了電商經濟在本地增長的需求。就業促進效應,帶動了電商經濟攻擊或需求增長而產生的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收入增長效應,市場范圍擴大后產業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投資拉動效應,電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促進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各項其他設施投入增加。互聯網電商在小微企業的發展中可以替代受時空限制的傳統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通過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農產品流通更加高效、有序。
鄉村小微企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落腳點。云南省緊緊抓住這一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帶動小微企業的發展,從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輻射周邊區域,促進經濟發展。鄉村小微企業更是一個能落地、可實施、有規模、有前景的市場化抓手。發展具有縣域特色的小微企業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發展草果小微企業,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提高了當地居民經濟收入,鞏固了邊疆經濟,促進了社會穩定。大力發揮小微企業縣域特色的這一“關鍵”角色,不斷壯大縣域經濟,讓農民成為很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前途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