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既是黨的歷史的精神凝結,又是黨的精神的歷史主線,兼具“總精神”與“元精神”的雙重屬性,分析其中蘊藏的辯證邏輯有助于深化對黨的“精神之源”的哲學體悟。從出場邏輯看,“總精神”依據“從后思索”法,“元精神”遵循“從前思索”法,二者以雙向路徑建立起“精神之源”的出場閉環;從敘事邏輯看,“總精神”采取宏觀敘事,“元精神”運用微觀敘事,二者以雙重結構鋪陳出“精神之源”的全面敘事;從價值邏輯看,“總精神”憑借解釋世界的理論范式成為黨的思想武器,“元精神”依靠改變世界的實踐特性成為黨的行動指南,二者以雙向引導呈現出“精神之源”的價值同構。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辯證邏輯;宏觀敘事;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4-0068-1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8,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大會主題,彰顯了黨對這一“精神之源”的高度重視。偉大建黨精神既是黨的歷史的精神凝結,又是黨的精神的歷史主線,兼具“總精神”與“元精神”的雙重屬性,二者(“總精神”“元精神”)聚合為黨的“精神之源”。當前,研究者多從重大意義、形成邏輯、科學內涵、時代價值和關系梳理等方面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學理闡釋。汲取前人珠玉,從馬克思主義辯證邏輯視角分析其歷史出場、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探尋蘊藏在“總精神”與“元精神”之中的辯證邏輯,有助于深化對黨的“精神之源”的哲學體悟。
一、出場邏輯:“從后思索”法與“從前思索”法的雙向路徑
“從后思索”法和“從前思索”法是馬克思對歷史考察的雙重向度,通過對二者的運用,馬克思完成了對歷史全貌的考察,形成了囊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完備的理論體系。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精準概括了黨的全部精神成果,是“歷史之精神”,其出場具有結果向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從后思索”法的運用;作為“元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貫穿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是“精神之歷史”,其出場具有過程向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從前思索”法的遵循。通過雙向路徑,中國共產黨構筑了“精神之源”既作為結果、又作為過程的出場邏輯。
(一)“從后思索”法:“總精神”的出場路徑
“從后思索”法即逆向考察歷史的思維方法,它認為“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最豐富的具體發展的場合”[2]28,因而主張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3]93。這是馬克思歷史認識論的重要方法,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均有跡可循。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從后思索”法包含兩個維度。其一,從現在到過去,即在現實維度上回溯歷史,通過以今釋古,總結規律,獲得對“超越自身而追溯到早先的歷史生產方式之點”[2]109的說明。馬克思認為“已經發育的身體比身體的細胞容易研究些”[3]8。也正是從作為“最發達的和最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2]29的資產階級社會向前回溯,他才得以透視“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2]122,從而以“密涅瓦的貓頭鷹”的黃昏視角俯瞰資本主義的形成邏輯,發現資本的“征兆”,揭示“資本的歷史前提”;其二,從現在到未來,即在理想維度上審視現實,通過預示“未來的先兆”,獲得對當下的啟迪?!芭f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保?]502馬克思并未囿于市民社會的狹隘空間,而是跳出現實場域,在“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的理想性維度上審視現實,進而以“高鳴的高盧雄雞”的黎明視角預見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探索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5]666自由人聯合體及其實現路徑,從而解開了“歷史之謎”。
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它在黨的百年華誕的現實場域中出場,反映了黨立足當代現實回溯過去歷史,進而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思考路徑。其一,面向過去,解釋“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百年奮斗“開辟的偉大道路、創造的偉大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1]7-8,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結果”[1]8。作為新的政治術語,偉大建黨精神在這一語境中出場,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輝煌時刻對時代選擇和建黨初衷的再次追問,旨在從現實維度上回溯歷史,以客觀史實為根據,在更高的歷史站位、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中總結規律,形成對百年黨史精神層面的總體性概括,以此獲得解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精神密碼。其二,展望未來,解釋“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馬克思十分重視精神力量的“彼岸性”,認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4]1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保?]作為民族精神的高度升華和黨的精神譜系的現實本源,偉大建黨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優勢、政治優勢、精神優勢和價值優勢,貫通了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7],具有跨越時空的精神魅力,能夠轉化為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奮進的物質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未來繼續成功的“普照的光”。正是在理想維度上審視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1]8的要求,強調了這一精神在實現中國夢場域中的在場必然性。簡言之,偉大建黨精神在現實場域中出場,既是對過去百年歷史性成就的精神積淀,又是對新的趕考之路的精神指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總精神”出場路徑的深刻認知和對其未來價值的高度肯定。
(二)“從前思索”法:“元精神”的出場路徑
“從前思索”法即順向考察歷史的思維方法,它遵循歷史在先的原則,主張沿歷史發展的順序進行社會考察,其實質是史學研究的實證方法。與“從后思索”法的預見性不同,“從前思索”法以對實證資料的比較分析為依據,目的在于揭示其中的內在聯系,以此探尋歷史發展的軌跡,是一種“超邏輯”思維,具有創造性。摩爾根是運用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受他啟發,馬克思在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中均運用實證方法,通過“過程”考察揭示了歷史的動態演進,補齊了作為“結果”的歷史發展的缺環。因此,與“從后思索”法互補,“從前思索”法也可從兩個維度展開。其一,從過去到現在,即以古鑒今,依據實證資料理解歷史發展的“現今結果”。馬克思擅長從歷史起源和發展條件來考察每一件事物,在晚年,為了進一步揭示階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將目光聚焦于原始社會,開始考察人類歷史,在“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3]21的基礎上,發現了原始社會的現代遺存,論證了共產主義原則已經以胚胎的形式潛在存在了。其二,從現在到未來,即通過對現實狀況的考察,窺見其中包含的未來社會形態的特征與特性,進而找到去往更高階段的可能性路徑。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將研究視野轉向東方社會,通過分析東方社會的現實境遇和歷史命運,揭示俄國農村公社二重性及其與資本主義的同時代性,指出其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這道“卡夫丁峽谷”,實現東方社會的第三種命運——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基于從現在到未來的思維方法,馬克思展開了對現實社會流變和發展的可能性探索,將農村公社作為胚胎和基礎,打開了俄國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空間”。
作為“元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既在黨的百年歷史中傳承,又在新的征程中弘揚,是一條貫穿黨的歷史的紅線,它的出場反映了黨沿著從過程到結果來發現“精神之歷史”的認識路徑。其一,從過去到現在,可以厘清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過程。偉大建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在百年征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縮影”。從舊中國一盤散沙到新中國聚沙成塔,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展現了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形態;從“破壞一個舊世界”到“建設一個新世界”,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描摹了偉大建黨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精神表征;從百事待舉到萬象更新,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譜寫了偉大建黨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精神序列;從管理國家到治理國家,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刻畫了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時代的精神具象。正如氏族組織是在產生以后經過一個長時期才達到成熟,偉大建黨精神也在歷史的發展中日臻成熟,并得以于建黨百年的語境中作為完整的理論出場。其二,從現在到未來,可以窺見偉大建黨精神的未來圖景。偉大建黨精神的出場不是一次性的、短暫的,而是不斷的、持續的,以達到始終在場的出場。如果說,“從后思索”法強調偉大建黨精神持續在場的理論基礎,那么“從前思索”法則側重偉大建黨精神持續在場的實踐要求。就時間而言,“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1]8,偉大建黨精神將世代傳揚;就空間而言,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母體”構建的精神譜系跨越廣袤時空,覆蓋各個領域,在新的征程上,精神譜系發展到哪里,偉大建黨精神就弘揚到哪里。簡言之,偉大建黨精神的出場是一個動態過程,既縮影于奮斗實踐的百年黨史之中,又伴隨社會發展處于動態延伸之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精神理路。
(三)雙向路徑:“精神之源”的出場閉環
偉大建黨精神的出場蘊含“從前思索”法和“從后思索”法的辯證統一。一方面,二者相互區別,各有側重。“從后思索”法并不局限于具體的歷史環節,而是將目光聚焦于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旨在通過邏輯的逆向索引來探尋歷史真相,找到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普照的光”,從而獲得推動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和根本動力。據此方法,中國共產黨總結出偉大建黨精神的不變內核,推動其作為“總精神”在結果向度的出場?!皬那八妓鳌狈ㄒ笕嬖敱M地把握歷史材料,目的在于從順向演變的歷史進程中探索社會發展軌跡,從而建立新的邏輯。據此方法,中國共產黨突破了逆向考察的視野限制,梳理出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過程,說明它作為“元精神”在過程向度的出場。另一方面,二者相互補充,辯證統一?!皬暮笏妓鳌狈w現了唯物史觀對歷史的本質性把握,“從前思索”法則將唯物史觀推入具體歷史的層面,二者相互補充,構成了有始有終且完備的“歷史的觀點”,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5]231。通過運用“從前思索”法與“從后思索”法,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從結果到過程、又重回結果的對“精神之源”出場閉環的探索,由此搭建完整的出場結構,實現了“總精神”與“元精神”在出場邏輯上的辯證統一。
二、敘事邏輯: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的雙重結構
敘事邏輯與出場邏輯緊密相關,從不同向度分析偉大建黨精神的出場,必然會形成關于精神的不同敘事。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以完善的理論形態存在,呈現出中國共產黨通過宏觀敘事對自身精神追求的總體規范;作為“元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以具象的精神形態存在,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基于微觀敘事對自身精神歷程的細致勾勒。通過宏觀和微觀的雙重布局,中國共產黨搭建了“精神之源”既史詩恢宏又至纖至悉的敘事結構。
(一)宏觀敘事:“總精神”的總體規范
宏觀敘事與“從后思索”法相適應,是一種基于抽象思維的規范性敘述方式,它以人類生存發展中最宏偉壯闊的命題為對象,強調人作為歷史“劇作者”,對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中“真正知識”的描述,目的在于解釋歷史發展的本質。宏觀敘事的手法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凸顯了理論的整體性和真理的普遍性。從整體性來看,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是歷史發展總過程的產物。馬克思透過“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8]考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總過程,并以宏觀敘事的方式,從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到終極目標——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全面闡述了人類歷史過程的完整軌跡,由此鑄成了通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整塊鋼板”。從普遍性來看,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敘事不僅總括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還透過龐雜的具體事件,闡明了主導歷史演進變化的普遍規律。馬克思相信有個合理的公式可以概括人類的進化[9]。他從人的實踐活動中科學地抽象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大范疇,并科學地指出其為最根本的社會存在,指明二者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層邏輯,以此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癥結,不僅敲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喪鐘,還吹響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勝利號角,最終形成了“兩個必然”客觀規律的宏觀敘事。概言之,無論是對歷史整體性過程的概述,還是對歷史普遍性規律的鋪陳,馬克思都借助宏觀敘事的策略,達到了對重大命題的全面考量。
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從四個維度用32個字統攝黨的全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從歷史認識者角度對自身精神追求的總體規范,展現出史詩性的宏觀敘事格局。從整體性來看,基于對百年精神軌跡的高度凝練,中國共產黨從思想之魂、政治之本、行動之基和情感之脈概括了“總精神”的核心要義。思想之魂昭示其邏輯起點,政治之本宣明其邏輯主線,行動之基揭示其邏輯支點,情感之脈宣揚其邏輯旨歸,四個方面既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搭建出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使偉大建黨精神能夠貫通中國共產黨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燃革命火炬、興改革事業、解治理難題的全部歷史,獲得超越時空的永恒生命力,成為黨團結帶領人民再創輝煌的精神航標。從普遍性來看,偉大建黨精神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并非來自黨對某一具體事件或具體人物的表面描摹,而是源于黨對自身整體形象的宏觀塑造。它揭示了百年大黨歷久彌新的形象特質,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其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保?0]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高高揚起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和共產主義的光輝旗幟。偉大建黨精神蘊藏真理力量、承載崇高信仰,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塑造黨作為學習型政黨的形象。其二,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1],始終以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和人類自由為己任,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偉大建黨精神延續為民初心、傳承時代使命,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刻畫黨作為使命型政黨的形象。其三,斗爭是馬克思的“生命要素”,也是共產黨人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為人民和民族利益不懈斗爭的最前線,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史。偉大建黨精神秉持堅強意志、彰顯行動品格,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勾勒黨作為革命型政黨的形象。其四,“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1,時刻懷著滾燙的赤子情懷,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偉大建黨精神錘煉黨性意識、宣示政治承諾,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描摹黨作為服務型政黨的形象。總之,通過對百年精神軌跡和自身整體形象的宏觀敘事,中國共產黨搭建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四梁八柱”,規范了它作為“總精神”的科學內涵,生成了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理論成果。
(二)微觀敘事:“元精神”的具體演繹
微觀敘事與“從前思索”法相適應,是一種基于意象思維的描述性敘述方式,它以“首先作為真實事件發生”的歷史為對象,強調人作為歷史“劇中人”,對具體歷史環節進行描述,目的在于解釋歷史發展中的現象。與宏觀敘事的整體性和普遍性相輔相成,階段性與特殊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微觀敘事的主要特點。從階段性來看,馬克思對全部人類歷史的宏觀揭露是通過他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微觀描述串聯起來的。他以“現實的人”為前提,通過分析歐洲中世紀時人的生存狀況,揭示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傳統共同體,闡明人類發展的最初社會形態;基于對人的現實生存境遇的考察,剖析“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2]52的虛假共同體,詮釋人類發展的第二社會形態;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深層剖析,考求以“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為基礎的真正共同體,闡發人類發展的第三社會形態。至此,三個階段前后相繼,存在揚棄關系,共同構成關于人與社會關系嬗變的“三形態”說。從特殊性來看,馬克思對歷史發展深層邏輯的宏觀總結是以他對具體歷史因素的微觀考察為基礎的。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他從個人“面紗”中透視階級實質,將歷史人物理解為階級代言人[12],通過剖析波拿巴政變的濃厚喜劇色彩,說明了資產階級“皇帝”以各種方式周期性回歸的根源,由此揭示出資本主義國家政權演變的實質,驗證了他最先發現的“重大的歷史運動規律”[13]。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構成資本的“細胞”展開敘事,透過單個企業對“超額利潤”的攫取,解開了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絕對規律”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秘密,由此形成了對“已經發育的身體”更為透徹的研究。從個人到階級、企業到社會,正是通過微觀敘事的手法,馬克思得以從具體歷史事實中窺見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傊?,無論是對特定歷史階段的描摹還是對具體歷史因素的勾繪,馬克思均以微觀敘事的策略,完成了對具體歷史環節的細致刻畫。
作為“元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要“受到物質的‘糾纏”[4]533。它的脈動節奏離不開歷史細節中的跳動音符,其內在生命張力經過外在現實觀照投影為具體的精神樣態,構成不斷延續的動態鏈條。正是站在歷史行動者的角度,中國共產黨通過微觀敘事的方式,既在躬身實踐中譜寫了“元精神”的具象脈絡,又于動態演繹中闡釋了“元精神”的立身支點,進而由此填補了偉大建黨精神宏觀敘事中的微觀間隙。從階段性來看,中國共產黨通過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外延形態,“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8,形成了對“元精神”在不同階段的微觀演繹。具體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在斗爭中鍛造出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偉大建黨精神的“革命”形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傾力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發展中孕育出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偉大建黨精神的“建設”形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精心謀劃改革開放藍圖,在奮斗中雕琢出特區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偉大建黨精神的“發展”形態;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著力推動民族復興大業,在騰飛中鑄就出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建黨精神的“治理”形態。這些精神形態彰顯了黨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始終遵循,是在宏觀抽象基礎上的微觀具象。從特殊性來看,黨對精神的抽象凝練是以單個的歷史事實或具體的歷史片段為“細胞”的,從個性細胞中萃取共性基因的過程,就是從特殊轉向普遍,進而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過程。其一,中國共產黨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時選擇真理、樹立理想,在改造學習、重新學習中鉆研真理、堅守理想,在帶頭學習中捍衛真理、擁抱理想,在革新學習中發展真理、照亮理想,因而于動態中細化了學習型政黨的塑造路徑,書寫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光輝篇章;其二,從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到人民富裕、國家富強再到人民幸福、文明復興,中國共產黨始終肩負對人民、對民族的重大責任,展現使命型政黨的強烈自我意識,映現“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現實確證;其三,無論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發展的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時刻秉持徹底革命的堅毅斗志,在華夏大地上建改天換地的紅色政權、興翻天覆地的改革浪潮、創驚天動地的中國奇跡,奮戰出革命型政黨的輝煌戰績,磨礪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意志品格;其四,中國共產黨是“社會的負責的公仆”[14],時刻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在現階段,黨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逸散出鮮明的服務型政黨氣質,展現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優良傳統。簡言之,通過微觀敘事,中國共產黨向外延伸出偉大建黨精神的具象圖譜,向內細述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生成,完成了對“元精神”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微觀言說。
(三)雙重結構:“精神之源”的全面敘事
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相輔相成、彼此統合,構成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全面敘事。一方面,二者互為表里,基于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搭建出“總精神”與“元精神”在縱向維度的完整敘事。宏觀敘事能夠排除偶然因素,以言簡義豐的總體性范疇揭示被表象所隱含的精神內核,構筑偉大建黨精神的“穩定骨骼”,形成對中國共產黨的立體形塑;微觀敘事能夠捕捉細節,以有枝有葉的具象性表征顯化精神的抽象內涵,豐腴偉大建黨精神的“細膩肌理”,形成對中國共產黨的多維雕琢。因此,前者隱藏于后者之下,后者建基于前者之上,二者構成一種“隱—顯”的縱深結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精神之源”縱向敘事的精細刻畫。另一方面,二者并行不悖,在整體性與階段性相得益彰的基礎上,搭建“總精神”與“元精神”在橫向維度的完整敘事。宏觀敘事能夠統攝黨的全部精神,以“本質”“普遍”的規約,將單個的、特殊的精神具象納入“總精神”的宏觀框架中,形成完整且具體的精神鏈條;微觀敘事能夠細描黨的精神軌跡,通過審視細節,考察“元精神”在各個階段的現實觀照,勾勒細致且確鑿的精神支點。因此,前者是后者的總體凝練,后者是前者的片段展開,二者相互依存,以“總—分”的橫向結構,彰顯中國共產黨對“精神之源”橫向敘事的完備。要而言之,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既表里一致、又相生相成,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對“精神之源”的全面敘事。
三、價值邏輯: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雙向引導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12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蘊蓄強大的真理力量,以徹底的理論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沖云破霧的思想武器;作為“元精神”,偉大建黨精神具有磅礴的實踐偉力,其理論的徹底性能夠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奮進新征程的行動指南?!翱偩瘛钡睦碚撘馓N與“元精神”的實踐旨歸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精神之源”的價值同構,彰顯了偉大建黨精神在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引導作用。
(一)解釋世界:“總精神”的理論意蘊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具有解釋世界的理論品格,表現為徹底的理論性,即對客觀規律的科學揭示。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以概念的自我創造來解釋世界的理性思辨主義,主張從人的現實世界及其變化中獲得“批判的武器”,在不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完成對世界唯物的解釋。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貧困根源的深刻揭示,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歷史唯物主義根本原則的清晰闡明,再到《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運行機制的透徹解剖,作為認知方式的解釋世界始終是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的重要宗旨,內蘊于其思想發展進程之中。馬克思徹底清算了以往的哲學信仰,建立了使哲學“從天國降到塵世”的唯物史觀;在揭示政治經濟學“樞紐”的基礎上,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通過考察現實的人類歷史,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形成了具有徹底理論性的思想武器,實現了對世界的科學解釋以及對共產主義到來“鐵的必然性”的理論確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保?5]中國共產黨通過宏觀敘事搭建了偉大建黨精神作為“總精神”的系統化理論形態,是黨的思想理論的最新成果,以總體性規范凸顯了黨對自身執政、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從而憑借解釋世界的理論范式成為黨的思想武器。在微觀層面,偉大建黨精神以精神寫照揭示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皥猿终胬?、堅守理想”的思想之魂廓清了黨“因何而立”的歷史真象,確立了黨的執政宗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之本破解了黨“向何處去”的發展難題,指明了黨的執政方向;“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行動之基申明了黨“何以立身”的實踐方式,奠定了黨的執政基礎;“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情感之脈曉示了黨“為誰擔當”的根本旨歸,彰顯出黨的執政品格。“總精神”的四個方面真實體現出黨的政治本質,共同揭示了共產黨的執政規律。在中觀層面,偉大建黨精神通過關系搭建投映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皥猿终胬?、堅守理想”闡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前提與最終旨歸的二元同構;“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重申了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上人民幸福與民族復興的雙重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奏響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舍己為民與沖鋒在前的和聲旋律;“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昭彰了在社會主義建設主體上黨性修養與人民立場的雙向鏈接?!翱偩瘛睆乃膫€維度厘清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核心關系,輝映出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時代新解。在宏觀層面,偉大建黨精神通過彰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神樣態,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宣示了黨對共產主義未來世界的堅定持守;“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勾勒了黨由民族復興延伸出的對人類命運的深度關懷;“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顯示了黨為推動世界公平正義與發展的堅定執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昭示了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依托?!翱偩瘛彼N藏的社會發展的未來全景、推動發展的價值圖景和人類命運的共同遠景,構成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精神形塑。概括地說,作為“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投映出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層洞見,以徹底的理論性形成了對世界的認知解釋。
(二)改變世界:“元精神”的實踐旨歸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506馬克思主義并非對世界終極真理的抽象遐想,它“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16],以“改變世界”為根本任務。因此,作為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具有改變世界的實踐品格,可以在“理論徹底”的基礎上掌握群眾,進而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重塑哲學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使命定位,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闡明“理論說服”的“理論徹底”前提,以及“物質力量”的“徹底說服”條件,再到恩格斯致施密特的信中通過“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5]599,重申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秉持“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4]320的觀點,強調“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達到這一目的,馬克思不僅有力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還探索出變革資本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實踐要素。他找到了“資產階級的掘墓人”——無產階級,將其視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基本階級力量,解決了實踐主體的問題;指明了無產階級以“暴力革命”為“武器的批判”來奪取政權的手段,破譯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道路密碼;提出了最終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經歷的兩個階段——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謀劃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具體步驟。由此,馬克思主義轉化為具有理論徹底性的行動指南,為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提供了實踐指引。
中國共產黨通過微觀敘事梳理了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元精神”的發展理路。它肇始于偉大建黨實踐,弘揚于百年奮斗實踐,光大于未來探索實踐,在“理論徹底性”的基礎上,展現出“改變世界”的鮮明實踐特性,能夠從“批判的武器”轉化為“武器的批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首先,偉大建黨精神彰顯出偉大建黨實踐的主體力量。它傳唱求真之歌、引導力行之路、高擎斗爭之旗、錘煉政治品格,塑造出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的形象,這一形象蘊涵著巨大的物質力量,發揮了改變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的主體能動作用。其次,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動力支撐。它在塑造學習型政黨的過程中,彰顯了科學理論的引導力;在描繪使命型政黨的過程中,體現了初心使命的引領力;在勾勒革命型政黨的過程中,呈現了自我革命的凈化力;在刻畫服務型政黨的過程中,凸顯了團結一心的凝聚力。偉大建黨精神觀照現實,在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力。最后,偉大建黨精神釋放出中國共產黨未來探索的實踐偉力。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旗幟,它涵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引領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走向,在傳承與弘揚的基礎上,可以逐漸“掌握群眾”,進而轉變為巨大的現實力量。要而論之,“元精神”在不斷豐富與發展的過程中鏡鑒現實,通過彰顯主體力量、提供發展動力和釋放實踐偉力,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以理論的徹底性踐履著“改變世界”的根本任務。
(三)雙面引導:“精神之源”的價值同構
正如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偉大建黨精神也是理論范式與實踐特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在揭示“總精神”理論意蘊與“元精神”實踐旨歸的基礎上,同構出“精神之源”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完整價值鏈條。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解釋世界提供了改變世界的合理性,改變世界確證了解釋世界的必然性。如果只駐足于對“總精神”理論意蘊的弘揚,必然會造成理論與現實脫節,使偉大建黨精神處于懸置狀態;反之,如果只注重于對“元精神”實踐旨歸的強化,必然會導致對理論的片面解讀,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作為“精神之源”,偉大建黨精神既是解釋世界的思想武器,又是改變世界的行動指南,前者是后者的理論指引,后者是前者的現實展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方面,二者前后遞進,解釋世界是改變世界的邏輯前提,改變世界是解釋世界的最終旨歸?!翱偩瘛币浴皬氐桌碚摗苯沂境鳇h對“三大規律”的深層洞見,奠定了理論可以掌握群眾的基礎;“元精神”以“理論徹底”轉化為推動實踐的物質力量,指明了理論必然掌握群眾的結果。“精神之源”從“徹底理論”走向“理論徹底”,呈現出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雙重結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6.
[7] 蔡志強,袁美秀.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形成機理與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1(8):4-11.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9] 羅素.西方哲學史[M].張作成,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78.
[10] 列寧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5.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12] 丁匡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敘事方式——基于宏大敘事與微觀描述[J].現代哲學,2017(4):17-23.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9.
[14] 列寧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1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39.
[16] 列寧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9.
General Spirit and Meta Spirit: Dialectical Logic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WANG Jie
(College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is not only the spiritual condensation of the Party's history,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main line of the Party's spirit. It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general spirit" and "meta spirit".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logic contained in it will help deepen the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s "spiritual 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earance logic, the "general spirit" follows the "backward thinking" method, while the "meta spirit" follows the "forward thinking" method. The two establish a closed-loop appearance of the "source of spirit" through a two-way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logic, the "general spirit" adopts macro narrative, while the "meta spirit" uses micro narrative. The tw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of the "source of spirit" in a du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logic, the "general spirit" becomes the ideological weapon of the Party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explaining the world, and the "meta spirit" becomes the Party's action guide through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ing the world. The two present a value isomorphism of the "source of spirit" through two-way guidance.
Key words: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dialectical logic; macro narrative; explain the world; change the world
[責任編輯:倪大兵,王方東]
收稿日期:2023-03-23
作者簡介:王 潔(1992—),女,山西臨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