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 劉志禮
摘 要:當今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東升西降”趨勢日益明顯,世界呈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勢”,中華民族恰逢偉大復興之“時”,“時與勢”的雙向作用與影響是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生成基石。“平視世界”具有三層核心要義,要平視西方國家,既要認清西方弊端、拋棄仰視西方,又要對西方強加的不公進行批駁反擊,實現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重視發展中國家,既要消除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誤解疑慮,又要消除俯視發展中國家的傾向,實現團結合作、共同發展;要正視中國自身,既要正視中國自身文化傳統、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又要正視自身同其他國家存在的差距差異和面臨的風險挑戰。平視世界理念對正確協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西方與東方、民族國家與全人類這三對關系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中國與世界關系;平視西方;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4-0056-12
在國際交往中,各交往主體之間平等相待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1]169相關聯的。盡管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中難以建立真正平等的關系,但同時資本主義“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2]又是平等相待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因而,隨著人類世界性交往的擴展和深入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現,各主體平等相待的交往也就有了實現的基礎和可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審視中國與世界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深刻提出“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3]的論斷,從而為新時代中國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態度指明方向。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是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集中生動概括,表明當代中國以更為自信從容的面貌平視世界,既自信平視西方國家,又真誠重視發展中國家,還全面正視中國自身。同時,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對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西方與東方、民族國家與全人類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生成
新時代中國要平視世界必先把握當代世界和中國的歷史前進邏輯,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4]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生成是世界和中國發生百年巨變的必然結果,是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的深刻反映。
(一)順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勢”
地理大發現開啟了世界歷史和全球化的進程,也開啟了西方引領世界的進程。西方歐美國家經過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洗禮率先躋身“文明國家”,而后在西方資本主義主導下,通過侵略戰爭、控制市場、傾銷商品、文化滲透等方式,構建起“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404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為維持西方主導下的世界,西方國家內部確立了彼此間交往的平等原則,但對非西方世界則采取不平等的方式。早在十七世紀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歐洲主要勢力就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用來處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后來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展,“國家”所指范圍有所擴容,但廣大發展中國家仍難以適用。相反,西方國家憑借其各方面優勢用俯視姿態對待廣大發展中國家,總是極力推銷其市場化和民主化,鼓吹“普世價值”,采取不對等措施和規則,極力壓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縱觀西方主導世界的幾百年國際交往史,西方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交往的實質并未改變,只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采取了更隱蔽、更高明的手段來維系不平等和不公正。
隨著全球化深入推進和新興力量崛起,西方主導下的世界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經過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要求平等相待、平視彼此成為廣大非西方國家的共同呼聲。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態勢,“東升西降”的發展趨勢日益顯著。一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轉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增長乏力,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則發展較快且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份額越來越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991年的63%下降至42.1%,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占比則從1991年的37%上升至57.9%。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力量對比發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發達國家因內部結構性矛盾愈發凸顯,導致其國內貧富懸殊持續拉大,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和政治極化等問題日趨嚴重,其實力相對下降,如近年來歐美大規模騷亂增多、美國槍擊案頻發等都是突出體現;反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積極融入全球化,并緊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潮流發展自己,使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明顯增強。
再看世界百年大變局之下的中國,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使國家在短期內實現快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和主引擎。從中國經濟總量看,由1952年的679億元增至2022年的1 210 207億元,當前我國經濟總量折合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從中國經濟增速看,1979—2012年中國年均增長9.9%,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快7.0%,2013—2022年中國年均增長6.2%,高于同期世界2.6%的平均增長率,長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看,1979—2012年為15.9%,僅低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2013—2022年超過30%,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世界和平與發展。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據最新報道,目前已有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2021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貨物貿易額近1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 300億美元[5]。特別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在各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使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
可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背景下,隨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對比發生的深刻變化,發展中國家要求在國際事務中擴大發言權的呼聲日益增強;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成為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中堅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更多地得到國際社會響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也日漸成為共同行動,這為世界各國平視世界提供了有利國際環境,也表明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生成順應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勢”。
(二)呼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
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文明延續五千年而未曾中斷的國家。在古代,中國依靠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優勢,曾長期領先世界,那時的中國曾是各國羨慕和學習的對象。但近代中國在時代大潮中落伍了,為了趕上世界步伐,中國人民開始向西方學習,從洋務運動學習科技器物,到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運動學習思想文化,學習愈發深入但卻未改變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淪,反而遭遇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一時間仰視西方和贊頌西方成為當時民眾的普遍心態,尤其五四運動前后知識界“仰視西方”“文明自卑”的情緒極為濃厚,甚至出現全面否定中華文化和全盤向西方學習的思潮。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正如毛澤東所言:“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6]中國人民開始重拾自信,逐步改變仰視西方的心態。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步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成功研制了“兩彈一星”,把“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擁有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的新中國,這時的中國自力更生、昂首闊步、不懼怕西方、不仰慕西方。改革開放之后,當再次看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時,開始積極融入世界并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由于我國很多方面發展還存在不足,加上蘇東劇變和西方和平演變的沖擊,“仰視西方”和“崇拜西方”的社會心態曾一度回潮。值得欣慰的是,黨和國家定力十足,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在借鑒西方有益經驗的基礎上,開辟了一條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使中國在物質和精神上都重獲自信自立。
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階段,為當代中國人民平視世界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時代機遇。一是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的底氣源自經濟發展的高效。我們有底氣平視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的國家發展起來了。新中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擁有了121萬億多元的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農業、制造業、新興產業、服務業持續興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區域、城鄉、行業之間的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二是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的正氣來自發展道路的優勢。我國發展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7]19,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具有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優勢,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規避了西式民主虛偽欺騙、內部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反映人民利益訴求的正確道路,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正性和道義性。三是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的心氣源自文化自信的重塑。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其中,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通過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使革命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精神血脈,通過強化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精神靈魂,重塑了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精氣神。四是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的朝氣來源于人民力量的凝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參與和團結一心,平視世界將難以為繼。當今的中國人民充滿志氣、骨氣、底氣,是具有思想性、組織性、知識性的人民,他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得以充分發揮,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總之,新時代中國處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平視世界理念的生成與呼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相結合,推動著中國人民以無比自信的姿態看待世界和看待自我,尤其是經濟發展的高效、發展道路的優勢、文化自信的重塑、人民力量的凝聚等為平視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現實條件,使中國社會心態從仰視西方徹底轉向平視世界。
二、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核心要義
2021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平視世界概念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平視世界理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認識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基礎上得出的,反映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把握平視世界的核心要義,必須正確看待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中國自身,以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地看待當今中國與世界。
(一)平視世界先要平視西方國家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主導世界,他們常以“文明和先進”自居并用強勢和傲慢的態度俯視整個世界;而中國為了融入世界和實現富強,曾積極學習西方。當前,隨著中國的復興和發展,要平視世界首先是平視西方國家,既要摒棄中國對西方的仰視,又要反對西方對中國的俯視,實現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首先,中國已認清西方模式的弊端并拋棄對西方國家的仰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導黨和人民客觀認識西方國家并徹底拋棄仰視西方的心態。面對西方宣揚的“歷史終結”的民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絕對不能全盤照搬外國,西式民主是代表少數人和少數利益集團的民主,它無法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反而經常出現“黨派紛爭、利益集團偏私、少數政治‘精英操弄等現象”[9]123。西方所謂的人類“普世價值”,雖口頭上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但卻在行動上大肆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奉行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不愿放棄零和博弈及冷戰思維,大搞地緣政治聯盟和軍事同盟,特別是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下,某些西方大國卻打著“民主自由”旗幟,阻撓俄烏和平談判和中東和解,惡意實施多種反華措施并挑動盟友構建反華牢籠,這些做法徹底撕開了西方民主自由的虛偽面具。當中國人民看清西方民主制度的鬧劇和西方“普世價值”的虛假之后,更加深刻地明白西方“靈丹妙藥”并不能“包治百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只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性危害。當前,中國拋棄了對西方國家的仰視,代之以客觀全面的態度平視西方國家。
其次,中國對西方強加的不公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批駁和反擊。進入新世紀,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快速進步,西方總是帶著偏見指指點點,甚至是“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不希望中國強大和成功,極力破壞中國發展的大好局面,對此,我們絕不接受!面對西方以他們的發展模式來解讀和評價中國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10]307,西方的發展模式不是金科玉律,也不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選擇,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千辛萬苦探索來的,發展道路好不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11]14。面對西方對中國和平發展的誤讀,習近平總書記予以回擊,中國的發展“靠的不是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12]545,中國人民和中華文化沒有侵略別人的基因,不認可西方自以為是的“國強必霸”邏輯,歷史和現實都反復證明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終將歸于失敗和滅亡,因而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面對西方的打壓遏制和無端指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決不放棄自身的正當權益,也不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更不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11]21,在國際事務中“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7]60,堅決反對西方用雙重標準來無端指責我們。對西方強加的不公進行批駁反擊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平視西方國家的從容與自信。
再次,中國與西方國家間必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今日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那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任何西方國家和勢力都不要妄想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中國,中國和西方必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一方面,必須尊重各自的道路選擇。中國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制度模式、發展水平等,故而中國與西方各國不可能選擇完全相同的發展道路,而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給對方,并從更大的戰略格局出發以縮小彼此分歧。另一方面,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彼此合作。中西交往合則互利、斗則俱傷,中西之間在平等前提下加強合作是符合雙方利益的,特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能源、教育、科技、文化、環保等領域存在諸多共同利益,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之間必須“本著平等互利精神,推進各層級各領域交往”[13],加強協商合作是解決矛盾分歧的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諒互讓,就沒有破解不了的難題。
(二)平視世界還要重視發展中國家
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都曾受過西方國家的壓迫和奴役,都曾是經濟社會發展欠發達的地區,相同歷史境遇使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天然的同盟軍。然而,在西方極力挑撥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以及國內少數人忽視發展中國家利益要求的影響下,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出現被弱化、淡化”[14]的傾向。平視世界除平視西方國家外還要重視發展中國家,既要避免忽視心理、消除誤解疑慮,又要拋棄俯視觀念、真心真誠對待,實現團結合作、共同發展。
首先,主動避免忽視心理,積極消除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誤解疑慮。在西方挑唆和對中國缺乏深度了解的情況下,有些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交往有三種顧慮:一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因自身發展基礎薄弱和國際競爭力不強,害怕在與中國交往中損害本國的權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7]62,愿意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讓更多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在與中國交往中使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實現各國共同利益。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愿意向中國學習,但同時也擔憂本國事務和發展道路被干涉。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發展中國家鄭重承諾:“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12]514各國事務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說了算,其他人都無權干涉和指手畫腳。三是在西方“中國威脅論”和“新帝國主義”的誤導下,一些發展中國家擔心中國發展會危害其國防安全或受到軍事威脅。為了戳破謊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都永遠不稱霸”[15]34,并表示中國絕不會也極力反對建立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排他性小圈子。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所作的這些積極回應有效消除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誤解疑慮。
其次,引導人民拋棄俯視發展中國家的觀念,真心真誠地對待他們。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出現了一些歧視或俯視發展中國家的言論,特別是在與發展中國家交往中一些駐外企業和人員沒能真心尊重當地人民和文化。針對這些不良苗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天然同盟軍”[16],在許多重要國際事務和國際場合中支援、支持和幫助過我國,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患難之交,不能忘,更不能歧視或俯視他們,而應該真心真誠地對待他們,并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的獨特風范。一方面,要傳承和發揚過去第三世界國家在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斗爭中建立起的深厚友誼和優良作風,以加深與發展中國家民眾的情誼;另一方面,在深入交流中立足現實情況,引導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和人員尊重當地人民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遵守當地國家法律和制度,積極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使中國人民與當地民眾形成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引導我國人民平等對待發展中國家。
再次,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好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大文章。”[9]429從全球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往中,中國主動站在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一邊,把廣大發展中國家視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堅持義利兼顧、義利平衡乃至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的原則,以實現發展中國家內部間的團結合作和共同發展。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更為細致地對待和看待不同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對周邊國家堅持睦鄰、安鄰、富鄰原則,秉持親、誠、惠、容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實現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周邊;對非洲國家采取真實親誠的方針,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打造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合作共贏的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拉美國家堅持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原則,建立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對阿拉伯國家提出增進戰略互信、實現復興夢想、實現互利共贏、促進包容互鑒的理念,以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對太平洋島國堅持平等相處、互利合作、心心相印、守望相助,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總之,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通過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有效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增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力量和發言權,為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平視世界更要正視中國自身
在平視世界過程中“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17],才能實現平視世界和正視自身。近代中國在西方主導下的世界格局中處于弱勢和被欺辱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難以自尊自信,時常輕視自身;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視自身日漸成為中國平視世界的重要內容,正視自身既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宜盲目自信。
首先,中國不再輕視自身和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從容自信地正視自身的文化傳統、發展道路和對世界發展的貢獻。一是扭轉輕視自身文化傳統的傾向,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12]339因此,既不能輕率地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更不能數典忘祖用別人的文化來盲目改造自身文化,而應該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0]170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著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知識結構、風俗習慣、言行舉止和倫理道德等,自尊自信地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保持和守護中華文化的獨特基因,更能為人類文明進步創造新形態和新理念。二是跳出輕視我國發展道路的誤區,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面對鼓吹西方道路模式和唱衰中國發展道路的各種雜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尤其不能用西方標準來裁決我們的發展成就,不能盲目迎合西方人的態度。他強調我國發展道路是科學的和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提出要“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10]11,決不能動搖信心和改變方向,在新征程中必須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三是拋棄中國對世界貢獻不足的看法,正視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長期以來,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理論和話語中,經常用否定或抹殺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來矮化中國的地位作用。面對這種錯誤言論,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歷史和現實的重要貢獻出發進行堅決回擊。從歷史上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8]特別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天文歷法、人文思想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從現實來看,新時代中國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參與全球治理和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尤其在氣候變化、減貧、反恐、網絡安全和地區和平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和國際人道主義行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代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5]18。總之,通過正視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發展道路和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國將以更加文明和自信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和看待國際社會。
其次,中國沒有盲目自信和驕傲自滿,而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正視自身同其他國家存在的差距差異和面臨的風險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19],這對正視我國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具有指導性作用。一是正視中國同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差異的現實,特別是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差距較大。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且總量巨大,但在一些具體領域仍然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現象。要看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明顯、制造業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并存、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規模比重偏低等,整體上發展水平仍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同世界數字經濟大國、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20],需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在科技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科技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21],尤其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核心重點領域還有許多卡點瓶頸。以科技投入為例,我國遠低于發達國家,2021年我國的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為6.09%[22],而主要發達國家平均為20%。為此,需要我國在關鍵科技領域及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科技創新方面花大力氣和加大資金投入。二是正視中國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國內外風險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和復雜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底線思維,他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都不少,決不能掉以輕心”[23],時刻提醒把防范風險挑戰置于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尤為重視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方面面臨的風險挑戰。在經濟發展方面,重點關注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等風險;在社會穩定方面,重視防范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治理難度增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等風險;在國家安全方面,全面關注國家的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衛生健康安全等風險挑戰;在外部環境方面,靈活應對外部對中國的訛詐、遏制、封鎖和極限施壓等風險挑戰;在黨的建設方面,重點解決對黨的長期執政有嚴重威脅的“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的風險隱患。正是正視了我國存在的差距差異和面臨的風險挑戰,中國人民更有動力和壓力繼續追求進步和追趕先進,以實現在“平視世界”過程中逐步縮小差距和消除隱患的目的。
三、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的時代價值
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立足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時與勢”,是科學審視中國與世界的相互關系的結果,既突破了現代西方范式下的西方中心主義,又超越了古代中國范式下的華夏中心論。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背景下,新時代中國平視世界理念對于科學把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民族國家與全人類等多重關系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以平視世界的智慧審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
十九世紀,在科學社會主義還是一種理論之時,資本主義世界就將其視為“幽靈”,并糾集一切反動勢力“進行神圣的圍剿”[1]399。十月革命勝利后,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現實制度在蘇俄(蘇聯)開始實踐,而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則采取完全敵對的態度。二戰勝利后,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建立,兩種社會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并存和競爭,盡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鑒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做法,社會主義國家也學習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但這種相互學習是在雙方敵視為主的“冷戰”狀態下進行的。隨著蘇東劇變的發生,兩極格局終結,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西方資本主義“乘勝追擊”,企圖通過顏色革命及和平演變等方式,徹底顛覆社會主義制度,但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站穩腳跟、堅定立場,在學習和汲取資本主義有益成果的同時,堅守社會主義制度并獲得新勝利。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重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存關系及共處空間”[24]。從資本主義看,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局危機此起彼伏,其經濟復蘇遲緩、發展乏力,民主政治失序、政黨之間互相扯皮,社會制度困境加深,難以應對全球治理出現的新挑戰和新問題,使其發展模式和經驗黯然失色;反觀社會主義,積極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本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尤其是中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民主法治高效、文化繁榮興盛、社會安定團結,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定盤星和壓艙石作用更加突出,并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逐步走向振興。在這種背景下,平視世界的智慧更能科學地審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一方面,“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25],使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進行交往時更加公正平等、更加從容自信,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日益完善,堅持社會主義的力量會越來越全面客觀地認識資本主義,越來越善于汲取資本主義的積極因素,規避資本主義的消極困境,在全面揚棄的前提下,社會主義依靠其制度優勢,必然會創造和發展出更高的社會生產力,從而為全面復興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奠定基礎、積蓄力量。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仍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盡管社會主義不斷螺旋上升發展、資本主義螺旋下降的進程有所加快,但“資強社弱”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短期之內兩種社會制度都難以消滅對方,在“一球兩制”長期共存的前提下,雙方必須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強化聯系溝通、增進互諒互信,實現在斗爭中謀合作、在競爭中求發展,通過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來保持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進步。
(二)以平視世界的態度匡正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的關系
近代以來,東西方世界的劃分是以歐美國家的視角為標準的,是隨著西方主導世界的進程逐步變化的。新航路開辟以來,西歐國家把自己所在地視為“文明”區域,并依據距離他們的遠近把世界劃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地區,東西方世界的觀念初成。西方世界認為自己是文明和進步的代表,而東方世界是愚昧和野蠻的區域,被其視為被征服和未開化的世界。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的普遍確立,歐洲和北美等區域將自己視為文明、科學、民主、先進的西方世界,而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區域視為野蠻、愚昧、專制、落后的東方世界,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西方采取不平等、不公正的方式奴役和壓迫東方,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二戰結束后,隨著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建立,世界殖民體系日益崩潰,一批新興國家相繼獨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西方世界,而其他新獨立及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成為東方世界,由于仍處在資本主義主導下的世界體系中,東方國家不得不在西方制定的秩序和規則中融入世界和發展自身,并在此過程中盡可能謀求平等地位和表達合理訴求。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格局出現“東升西降”的新趨勢。西方發達國家以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推行“逆全球化”行動,使其內部危機日益加深,經濟復蘇遲緩乏力,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下行,民主失序、治理失靈,西方世界整體呈現衰退跡象;而以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東方世界,則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期,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高位成為增長主引擎,推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多邊合作,東方世界出現群體性崛起。在這種變化中,東西方世界之間彼此“平視”成為可能,以平視世界的理念可以有效匡正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的關系。一是要互相尊重,各方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西方世界必須扭轉對東方世界的輕視和壓迫,尊重彼此的道路選擇、各方的合法權益和各自的文明形態,實現東西方世界之間的彼此尊重和平等交流。二是要平等合作,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東西方之間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合作,按照雙方需要、優勢互補的原則謀求合作的領域、方式和程度,推動東西方世界在平等合作的氛圍中,既維護自身利益又兼顧別國利益,不斷深化多邊合作的水平,以實現各方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共同發展。三是要共商共建共享,東西方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不應該彼此割裂或置身事外。當今世界面臨的很多問題具有全球性和國際性的特征,要解決問題必須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來鼓勵東西方世界都參與進來,對于重大的國際性事務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以實現東西方世界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共同享有全球治理帶來的發展紅利。
(三)以平視世界的視野平衡民族國家與全人類的關系
民族國家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通常由一個或幾個主體民族構成,由于其民族成份單一、經濟文化相近,往往具有更強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執行力。最早誕生的英美法德等民族國家,既快速實現本國發展進步,又在國際社會居于優勢地位;其他區域的國家和民族為了擺脫奴役、實現發展,紛紛謀求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勝利后,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深入開展,大量民族國家相繼成立。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全球化深入推進,全球性挑戰和課題日益增多,各民族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愈發頻繁,但動蕩變革的國際局勢使各國間的摩擦不斷增多,甚至個別國家為了自身利益不惜犧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比如,日本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執意要把核廢水直排大海;“環保之都”丹麥哥本哈根不顧國際承諾,宣布放棄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此類事件的發生,不得不讓國際社會思考如何處理民族國家與全人類的關系。
全人類問題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特征,涉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如國際性公共安全問題、全球性環境與資源問題、世界性經濟危機、人類文明整體性延續和多樣性發展等;而民族國家利益則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特征,甚至表現為“以自我中心的傲慢與偏見”[26]的民族主義色彩。為了全人類的永續發展,必須摒棄狹隘民族主義,用平視世界的視野倡導各國摒棄短視與偏見,用更加平等和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世界,以便平衡好民族國家和全人類的關系。一方面,各民族國家應站在人類大歷史和全球整體利益的寬廣視野中,把人類主體與民族主體有機協調。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單一的民族國家越來越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為了應對全球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9]209因而,面對日益增多的全人類事務必須讓各國參與進來協商處理,國際社會要加強溝通與交流,增強互信合作,超越差異、分歧,發揮各自優勢,集體研討并制定符合人類共同利益、整體利益的解決方案和發展模式,凝聚出全人類普遍認同的共同價值,以期有效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整體發展走向。另一方面,各民族國家即使從民族主體出發來發展自身,也應顧及他國和人類整體利益。每個國家和民族在全人類中都是平等的主體,都有自主行動的權利,而且一個民族國家要發展起來歸根到底要靠本國自身努力,但努力發展本國時絕不能以犧牲別國甚至全人類利益為代價。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呼吁,各國“要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利益”[12]501。同時,各國也應該時常反省自身,既要挖掘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使自身發展與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有機銜接、同頻共振,努力為人類發展進步提供本國有益的方案和智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3] 杜尚澤.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01).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64.
[5] 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和音)[N].人民日報,2023-01-12(03).
[6]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N].人民日報,2021-11-17(01).
[14] 李玉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非國際傳播探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5):69-79.
[15]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137.
[17]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 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6-24(01).
[18]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22-05-29(01).
[1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20] 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2):4-8.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1.
[22] 央視網.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占比6.09%[EB/OL].(2022-02-25)[2022-12-10].https://news.cctv.com/2022/02/25/ARTI8yEgwHFfuobhiW1lfhBJ220225.shtml.
[2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防范風險挑戰、應對突發事件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8.
[24] 柴尚金.世界大變局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制度關系重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0):141-150,168.
[25] 習近平.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J].求是,2022(13):4-16.
[26] 胡華,史志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溯源、時代價值與實踐遵循——基于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考察[J].社會主義研究,2022(3):146-153.
The Core Essence and Its Times Value of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in the New Era China: Learn from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BAI Bing, LIU Zhili
(School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Both the world and China have undergone historic changes, the trend of "rising east and falling west"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world has shown a "trend" of changes of a magnitude not seen in a century,and China coincides with the "tim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wo way effect and influence in "times and trends" is the generation cornerstone of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in the new era China.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has three core essence. We should regar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equally,not only to recogni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est and to abandon and look up to the west,but also to refute and counter the injustice imposed by the west,so as to achieve mutual respect and equal treatment; we should view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qually, not only to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oub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s China, but also to eliminate the tendency to look dow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so as to achieve unity,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we should face up to China itself, not only to face up to its own cultural tradi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contribution to world development,but also to the gaps and risks and challenges it faces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has important times value to correctl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the west and the east,and the nation state and the whole mankind.
Key words: the new era China;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regar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equally; times value
[責任編輯:孔令仙,王 磊]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發展階段完善我國協商民主制度研究”(L22CKS006)
作者簡介:白 冰(1992—),男,山西靈丘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道路;
劉志禮(1977—),男,遼寧朝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道路,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