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形象是包含多個形象向度的系統構造,其中自我革命形象具有高度辨識度和認可度。《解放日報》作為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在宣傳黨的自我革命形象上發揮了積極作用。《解放日報》通過刊發一系列中央領導同志及重要干部的署名文章、社論等,向全黨全國勾勒出了一個自我革命的政黨形象,具體呈現為善于凝聚監督合力、善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善于糾錯糾偏、善于開展學習運動,從而構筑起一個勇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政黨形象。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形象;延安時期;《解放日報》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4-0078-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1]這里大黨的“樣子”一定程度表達的就是黨的形象。黨的自我革命形象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最具顯示度的形象印記。報紙作為溝通黨和公眾的媒介,是宣傳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形象的重要載體,尤其在紙質媒體占據主導的延安時期,報紙的傳播效力尤為強勁。《解放日報》作為延安時期我們黨在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份大型中共中央機關報,是公眾采集信息形成評價的中介渠道,“是中共中央的耳目喉舌,是偉大延安精神的體現者”[2],承載了建構、塑造、傳播黨的形象的光榮使命。《解放日報》于1941年5月16日創刊,1947年3月停刊,其間歷經1942年4月的重大改版。現階段,以《解放日報》為文本群分析延安時期黨的自我革命形象具有深厚的歷史意蘊和鮮明的現實價值。
一、善于凝聚監督合力、勇于自我凈化的黨
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健全監督體系的關鍵階段,蘊藏著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相貫通的思想富礦。《解放日報》對于各項監督形式進行了系統報道,推動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監督合力的集成和自我凈化形象的塑造。
(一)黨內監督處于主導和首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我監督是世界性難題,是國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我們要通過行動回答‘窯洞之問,練就中國共產黨人自我凈化的‘絕世武功。”[3]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各種監督形式中處于主導地位,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延安時期我們黨十分注重發揮黨內監督作用,通過黨內監督過濾雜質、清除毒素、割除毒瘤。
發揚黨內民主是黨內監督的必要條件。延安時期我們黨尤為注重營造黨內民主氛圍,范文瀾在《民主集中制》一文中指出:“所有黨員在紀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容有所謂‘上等人和‘平凡人的分別。”“務使每一被領導的黨員感覺自己是黨內一個主人公,黨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4]1943年3月4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提出“要貫徹整風運動,必須正確地運用黨內民主”[5]。劉少奇在《論黨內斗爭》一文中也鮮明強調在開展黨內斗爭中“為了要講清楚道理,要能講清楚道理,黨內民主就是必要的”[6]。可見黨內民主有利于提高黨內團結水平,實現有效的黨內監督。
建設“廉潔政府”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綱領,監督是厲行廉潔政治的有效手段。《解放日報》深度參與了邊區反腐倡廉建設的政治傳播。1941年底,曾戰功卓著的肖玉璧在擔任陜甘寧邊區清澗縣張家畔稅務分局局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3 050元,被邊區高等法院依法判處死刑。1942年1月5日《解放日報》刊發《曾任張家畔稅局長,肖玉璧貪污公款三千余元判處死刑》一文,并在同版發表《從肖玉璧之死說起》號召“在‘廉潔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許有一個‘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長!有了,就拔掉它!”[7]肖玉璧事件產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同年5月,邊區政府發表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嚴肅指出“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8],足見邊區通過發揮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嚴懲腐敗現象的決心和意志,黨的自我凈化形象不斷深化。
此外,我們黨在延安時期不斷建立健全黨的監察制度、巡視制度和審計制度。《陜甘寧邊區政務人員公約》《陜甘寧邊區政紀總則草案》等黨內監督條例相繼頒布,使黨內監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項制度、條例的協同聯動促使黨內監督的實際效能大幅提升。
(二)民主監督確保黨永葆生機活力
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成立于1939年1月,是邊區人民參與國家管理的重要機構。《解放日報》創刊后對“三三制”政權結構進行了跟蹤報道,在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召開的第二屆邊區參議會中,《解放日報》開設了《邊區參議會第某日》和《介紹邊區參議員》專欄,向人民介紹參議會每日議程和包括中共領導人、民主人士、少數民族同胞等在內的參議員。此次大會選出的9名常駐議員中有3名共產黨員;選出的18名邊區政府委員中有6名共產黨員,為“三三制”的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黨外人士李鼎銘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鑒于此時邊區正值空前嚴重的經濟困難期,李鼎銘等人在參議會上提出“精兵簡政”的提案,建議“政府應徹底計劃經濟,實行精兵簡政主義,避免入不敷出經濟紊亂之現象”[9]502。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的好辦法,立即批示:“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癥藥。”[9]502在三年后的邊區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李鼎銘向大會作報告指出在業務、機構和人員等方面做到了精簡[10],基本達到了簡政便民的目的,足見“三三制”政權建設在集思廣益、遇事商量、民主監督上的優越性和實效性。
“三三制”被《解放日報》頻頻報道,后經國外記者報道,使世界范圍內知曉了延安的民主政權建設和民主監督模式。英國記者斯坦因在《中國共產黨與解放區》一文中指出,在各級行政區的委員會中三分之二的席位是非共產黨員,共產黨使這些愛國商人和開明士紳有政治權力和職守,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要求,而這在國民黨區是完全做不到的[11]。斯諾指出陜甘寧邊區“施行一種男女平等與成年人普選權的改良的法律”[12]。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武道指出,在邊區政府“共產黨員只占政府人員三分之一的原則,看來是嚴格地遵守著的”[13],邊區政府的各種機構也均是由人民選舉產生受人民監督的。
(三)群眾監督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
1941年11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上指出,共產黨“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14]809。1945年毛澤東與黃炎培著名的“窯洞對”,說明了我們黨找到了讓人民監督政府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解放日報》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群眾監督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取景框和信息源。
第一,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天然的監督者。《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教條和褲子》,針對部分同志不愿在群眾面前脫掉教條主義的“褲子”而提出群眾是共產黨的天然和法定的監督者和審查者,并認為共產黨之所以區別于其他非群眾政黨根源就在于共產黨接受群眾的監督審查[15]。因此,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和使命使然。
第二,人民監督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談談軍隊黨支部與非黨群眾的聯接問題》一文通過批評某些軍隊黨支部不愿接受群眾監督,指明了群眾監督的價值意蘊不僅在于“群眾的監督下更能鞭策黨的組織上的上進”[16],而且還有助于阻斷投機分子和落后分子混入黨內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對于拓寬人民群眾監督共產黨員的路徑,文中提出在黨可公開的會議中吸納群眾參加、允許群眾公開在墻報上批評黨的組織和支部黨員,足見我們黨對群眾監督的深度思考。
第三,充分發揮人民由下而上檢查政府工作的監督作用。《解放日報》發表的謝覺哉《案頭雜記》對人民檢查政府工作進行了細致記錄。文章指出1945年群眾對邊區政府中的28個縣提出了48 078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具體的時間地點,針對的是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17]。問題的內容既有對民主政治、為人民服務等的贊揚,也有對法制不健全、某些干部作風不好等的批評。對此,我們黨認為人民提出的問題是檢視自身工作的一面鏡子,并提出要從領導思想和政策上糾正現存的問題。
二、善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自我完善的黨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保證政黨肌體純潔的重要手段。延安時期我們黨利用《解放日報》開展公開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秉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不僅有效發揮了“排查”“掃除”“檢修”的功能,還向全黨全國展現了一個自覺正視問題、善于自我完善、守護肌體健康的政黨形象。
(一)嚴正誠懇的批評態度是提高批評實效性的前提
從批評主體來看,嚴正誠懇的批評態度是前提。毛澤東同志曾說:“批評應該是嚴正的、尖銳的,但又應該是誠懇的、坦白的、與人為善的。只有這種批評態度,才對團結有利。”[18]409-410可見批評態度對批評實效至關重要。《解放日報》刊登了多篇關于批評態度的文章,傳遞了堅持客觀誠懇的批評態度的重要信息。羅瑞卿針對軍隊黨支部中存在的對待非黨群眾態度傲慢、不善于教育和提高群眾的突出問題,指出共產黨員“必須以諄諄善誘的精神和懇切坦白的態度”[16]去幫助群眾糾正錯誤改正缺點。師魯在《關于批評方法問題的研究》中強調批評“必須用十分誠懇的態度”[19],不能冷嘲熱諷。
從批評對象來看,虛心接受批評是取得批評實效的基礎。陳云指出“虛心地接受黨的批評是一個黨員進步的必要條件”[20]。《解放日報》刊發的一組“米脂”批評稿更是展現了我們黨虛心接受批評的形象。1946年5月10日,《解放日報》發表題為《米脂生產領導須加強縣級干部不重視春耕》一文批評米脂縣干部不重視春耕。此消息刊登后,米脂縣少數干部對報紙批評不滿,并針對文中未強調米脂縣所做的積極改變而問責記者。這引起了西北局的重視,6月7日《解放日報》刊載《從批評米脂春耕領導事件談批評和接受批評的態度》一文,該文由西北局宣傳部和報社采通部合寫,文中報社采通部誠懇接受批評并認為報道題目應改為《米脂春耕領導缺點頗大檢討會后大部干部冒雨下鄉》,文章還指出少數干部對待批評的態度不正確。
(二)正確科學的批評方針是保證批評有效性的關鍵
批評和自我批評需特別講究原則方針,批評的原則方針科學得當、公正客觀則會有效處理黨內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實現黨的自我完善,若原則方針出現偏差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激發矛盾。
第一,批評的原則性。需重點考察錯誤是否與政治和組織相關聯,若錯誤是與政治和組織無關聯的細小枝節問題,則不必過分指責,否則就會出現人人謹小慎微從而忘記黨的政治任務的危險。第二,批評的客觀性。要堅持一切從客觀事實出發,“不能亂戴別人的大帽子”[19],批評內容要言之有物,事實充分,客觀明確,有相應的實例作為印證。第三,批評的辯證性。批評需有一種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一是批評時既要看到長處也要看到短處。二是分析缺點在工作生活整體中占據主流還是支流,以此對缺點進行定性判斷。三是辯證看待錯誤的現實性和歷史性。充分判斷是一時的問題還是存續許久的歷史問題,要審視問題是逐漸改進了的還是一如從前原封不動的。第四,批評的徹底性。面對他人或自己的錯誤要無情和無保留地揭露,“擊破黨內一團和氣互相包庇的庸俗觀點”[21],以徹底的批評提高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第五,批評的斗爭性。要有同錯誤思想作斗爭的勇氣,不怕挖掘并承認自己的錯誤,做到坦白地反省錯誤。第六,批評的目的性。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具有明確的目的和宗旨即“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以同志的態度對待同志,盡力挽救犯錯誤的同志”[22],明確批評的落腳點進而找準問題病灶,做到對癥下藥,如此才能使全黨得到必要的教育。
(三)公開透明的批評平臺是實現批評常態化的保障
第一,邊區同志在報紙上公開開展自我批評。大量同志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自我批評的文章,這些文章文辭樸實剖析透徹,既反省自己又提出改進方案。王若飛通過領悟《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精神反省自己在黨性上存在的問題,認為自己過去“缺少一個共產黨員對革命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態度”[23]。曹里懷批評自己“處理問題不細心,草率從事,不深刻,不徹底”[24],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剖析。王思華深刻批評自己在留學期間“言必稱歐美”和生搬硬套西方理論的教條主義。
第二,針對批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一是針對形式主義批評展開批評。馮文彬指出在批評中“為了批評‘尖銳,只有八寸的錯誤,硬把它說成一尺”[25],存在言過其實的故意夸大成分。二是針對片面批評展開批評。延安壁報《輕騎隊》編委會對投稿的同志進行批評:“不要以一個側面來概括整體,以一個事實來概括一個人。”[26]三是針對批評中存在的避重就輕展開批評。王超成認為在批評中存在只在小范圍問題上兜圈子,應將重心放在關鍵問題上。四是針對批評中脫離群眾展開批評。羅瑞卿觀察到有的支部總是壓制和打壓一切對黨支部有意見的非黨人員和意見,強調黨支部應該善于接受群眾善意的批評[16]。由此,黨善于自我完善的形象在群眾心中得以樹立并不斷深化。
第三,《解放日報》開設批評性專欄。1942年4月《解放日報》第2版開設了“一得書”專欄。專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筆生動,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批評風格理性尖銳,富有戰斗性和說理性。一是批評錯誤輿論。針對群眾中存在的不正確輿論,刊發了《菜地問題》《鄉干部并不多》系列文章,發揮了黨報引導正確輿論的功能。二是關切群眾利益。《為什么搬?搬哪里去?》《娶不起老婆》《邊區人民的生活》《農村里的“耗子”》等文章或批判政府工作不到位,或關心群眾生活疾苦,或揭露社會愚昧現象,有效發揮了民意“晴雨表”功能。三是文風和學風批評。《就文件討論文件》指出要討論文件的精神實質,不能就文件討論文件應付差事。《感性與理性》認為那種機械套用的理論“若拿了去對付革命,那就危害匪淺,‘容易把革命弄壞”[27],深刻揭露了教條主義的危害。
三、善于糾錯糾偏、勇于自我革新的黨
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糾正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和傾向的代表性時期,這一時期我們黨以《解放日報》為重要窗口,勇于糾錯糾偏,認真查擺問題,揭示問題根源,明確整改方向,使得善于發現、診斷、破解問題癥結的勇于自我革新的形象鐫刻在時代的坐標中。
(一)深刻剖析黨內存在的主要錯誤思想和錯誤傾向
在整風運動時代場域下,整頓學風、黨風、文風是重點,與此相對應,剖析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成為核心議題。《解放日報》為此發表大量文章、社論以宣傳我們黨在剖析錯誤思想和傾向上的科學做法。
第一,主觀主義的具體表現。毛澤東將主觀主義細化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并認為雖然遵義會議使黨在政治、軍事和組織上擺脫了原有路線,“但在思想上主觀主義的遺毒仍然存在”[18]373。《教條和褲子》一文區分了兩種教條主義:一是將適用于A條件的真理機械搬運到B條件下,二是將適用于普遍情況下的真理原封不動放到特殊條件下[15]。該文認為第一種危險顯著,但第二種存在更普遍。陸定一認為教條主義“以背誦馬恩列斯的成語為光榮,以不懂本國本地此時此刻為光榮”[28],對條文字句斤斤計較,對實際工作一竅不通。喬木指出主觀主義在大革命失敗后的某些時期表現為“盲動主義、立三路線和左傾機會主義”[29]。針對主觀主義的根源,艾思奇認為根源在于不能實事求是[30],片面地觀察和理解事物。
第二,宗派主義的具體表現。“宗派主義是排擠非黨干部的一種風氣,即排外主義。”[18]374同時在黨內表現為不服從決議、鬧獨立性,強調個人第一,“個人利益高于黨的利益”[31]。羅瑞卿指出宗派主義表現為在非黨群眾面前盛氣凌人,同黨外的人不融洽不投機[16]。在黨員日常工作中還存在宗派主義的作風殘余,排斥非黨干部,驕傲自大,甚至自成宗派,嚴重脫離群眾。
第三,黨八股的具體表現。毛澤東指出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表現形式和宣傳工具,藏匿的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毒物,“這個毒物傳播出去,是要害黨害國的”[14]840。1941年9月14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為《魯忠才長征記》(一篇運鹽調查報告)撰寫的按語,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用簡潔文字反映實際情況的報告”[32],強調必須把那些“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夸夸其談”的作風掃掉。《解放日報》社論《整頓學風黨風文風》一文強調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在宣傳工作上的具體反應,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深奧難懂枯燥無味[33]。
(二)提出有力措施克服黨內主要錯誤思想和傾向
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需厘清三者間的關系,一般來看,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由主觀主義派生而來,陸定一對此指出主觀得愈厲害,派別活動和裝腔作勢也就愈加厲害[28]。
第一,要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經環節,1941年8月,黨中央發布《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和《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強調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中國國情和革命實際,從而將馬列主義有的放矢地應用于中國實際。為此,《解放日報》發表了多篇關于調查研究的新聞和文章。陸定一在《什么叫做“從實際出發”》一文中對比了主觀主義和唯物主義,強調要放下架子去了解實際情況,要進行“有意識的自覺的系統的周密的調查研究”[34]。喬木透徹地分析到“直到現在,我們的思想界還沒有集中火力來研究中國當前的客觀實際問題”[29],并將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定位為“全民族的思想革命的動員令”。
第二,在調研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單純開展調查研究是遠遠不夠的,這只觸及問題的表層和淺層。徐特立對此指出雖然調查研究開展的數量龐大,“可惜沒有人整理即沒有經過馬列主義的分析”[35]。艾思奇認為實事求是并不是做“有聞必錄”式的新聞記者,而是在調研掌握實際材料的基礎上“把調查所得的材料加以分析研究”[30],并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匡亞明在《論調查研究工作的性質和作用》一文中系統闡釋了調研的“搜”“鉆”“編”三個步驟,即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和編寫材料,他強調了調查研究工作者要將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精密研判,“整理綜合,去其渣滓,留其精華”[36]。此外,匡亞明認為調查研究應該具備善于與人相處、虛心向下的精神,唯此才能真正克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
(三)《解放日報》的改版是中國共產黨塑造自我革新形象的重要表征
《解放日報》的改版“是1942年黨的整風運動的一部分”[37]。改版前,在政治主張上,《解放日報》存留了王明右傾路線的殘余;在報紙同群眾關系上,由于一定程度脫離了基層和群眾生活實際,語言晦澀、格式固化、報道失真情況時有發生,黨報的群眾性不足;在內容偏向上,《解放日報》單純模仿世界大報辦報模式,用較大篇幅刊登國際新聞,對邊區甚至國內新聞的報道甚少,黨報的黨性不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1942年2月1日和8日,毛澤東分別發表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兩篇著名演講,但是這兩篇演講稿及所在會議信息均未在《解放日報》上得到重點報道,“分別發表在第3版的右下方和左下角,毛澤東的講話消息在文稿中只有300多字”[38]。足見報紙存在的“重國際,輕國內”的現象。以上問題實際上是黨內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黨八股在報紙中的反映,這促使黨中央決定改版《解放日報》,通過黨報的新面貌營造和革新黨的面貌。
《解放日報》的改版是黨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發表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改造黨報的通知》指出,辦好報紙是黨的中心工作之一,“應根據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的號召,來檢查和改造報紙”[39]。同年3月3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召開的《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今天來整頓三風,必須要好好利用報紙。”[18]409同年4月1日,《解放日報》刊登《致讀者》社論,深刻揭露解放日報此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強調改版要在“黨性、群眾性、戰斗性、組織性”上下功夫,即由不完全的黨報變為完全的黨報;記載群眾英勇事跡,宣達群眾意見呼聲;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斗爭;成為“各種運動的積極的提倡者組織者”[40]。
四、善于開展學習運動,勇于自我提高的黨
善于開展學習活動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密鑰。《解放日報》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學習運動提供了展示平臺和依托載體,通過《解放日報》向人民傳遞中國共產黨的學習內容、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展示了一個善于通過開展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提高的政黨形象。
(一)從學習的內容來看,強調系統性和針對性相結合
第一,系統性的學習內容旨在提高全黨的綜合素質。一是學習中央文件。毛澤東號召全黨認真閱讀學習“二十二個文件”,這些文件均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編輯審定的。《解放日報》刊發了大量中央黨校黨員干部精讀文件的心得體會,如彭真的《領會二十二個文件的精神與實質》、何思敬的《讀文件有感》、艾思奇的《學習觀念的更新》等。二是學習黨的歷史。《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指出“政治科學以我黨二十年奮斗史為實際材料”[41],凸顯了黨史知識的重要性。1943年7月6日《解放日報》發表了劉少奇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2周年而寫的《清算黨內孟什維克主義思想》的文章,該文強調要以慶祝建黨為契機突出黨史學習的必要性。三是學習馬克思主義。1942年陳云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中將我們黨的理論形象描述為“我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斗的黨”[20],因此要學習馬列主義的精神、立場和方法。1946年5月5日通過刊發紀念馬克思誕辰文章,號召全黨更好地掌握馬列主義的理論。四是學習共產國際歷史。1943年5月共產國際的解散,促使了全黨對共產國際歷史的集中學習。《解放日報》先后刊登了社論及署名文章《論共產國際的解散》《共產國際》《再論共產國際的解散》《共產國際與中國》等,使全黨對共產國際的歷史脈絡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第二,針對性的學習內容旨在提高全黨的業務能力。學習的系統性為學習的專門性提供思維視野根基,后者是前者的現實目標和落腳點。精通業務是共產黨員的職責和義務,艾思奇在《“一往無前”學習雜感》中認為不僅戰場上不怕犧牲叫一往無前,“在細膩平凡的日常工作上能耐心地埋頭苦干也仍然是一往無前”[42],凸顯了業務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在政治教育和業務教育的關系中,《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指出干部應該兼備學有專長和通達政治兩種品質,既不能僅停留于空洞的口號辭藻又不能完全封閉在象牙塔之中,“必須結合專家與通人兩種品質而成為專門家——共產主義者”[43]。在精通業務的實現路徑上,一是亟須建立業務思想和業務精神;二是要掌握業務中的各種規律,堅定思想認識,有高度的熱忱和毅力;三是明晰學習業務的路徑,即“研究情況,研究政策法令指示決定,研究經驗,研究歷史知識,研究有關自己工作的理論”[44]。同時力求在這五項內容的相互聯系中精通業務。
(二)從學習的方式來看,注重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
第一,《解放日報》發表了大量關于學習方法的文章,提高了學習效率。伴隨著學習運動的深入,全黨在學習方法上暴露的問題日益凸顯,學習中的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等問題較為突出。為此,《解放日報》刊發了改進學習方法的多篇文章。一是要有虛心鉆研的學習態度。“學習的第一等問題就是虛心”[45],陳云告誡全黨“我們要反對那種‘自高自大‘自稱高明的傾向”[20]。胡其謙還列舉了建設廳副廳長惠中權向人學習建設上的辦法的實例[44]。同時學習還要有追根究底的鉆研精神,要將學習內容“以調查、研究、分析、綜合的方法”[46]將其鉆研一番。二是要相互學習。要堅持同志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批評,共同進步,學習一切他人可學的優點,打破關門主義的作風,摒棄黨派上的成見,以追求學術上的真理為旨歸。三是遵循學習的科學原則。徐特立從七個方面指出學習的原則方法:要有時代性、要抓住基本知識、要有方法和立場、為工作而學習、要圍繞中心對象、要抓住要領、要有批判的精神等[45]。
第二,《解放日報》設立“學習”副刊,為全黨同志交流學習心得提供了平臺。1942年5月13日,《解放日報》刊發通知:明確了“學習副刊”的辦刊宗旨與投稿規約,廣大黨員干部、學者、教師、士兵、農民黨員等均可利用這報刊一角交流學習心得。謝覺哉交流了學習要素上的體會,他認為做到學習上的“有的放矢”需要具備三個要素:弄到箭、看清靶、學會射,分別對應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歷史與現狀、瞄準靶手法穩[47]。在《應該“熟讀”而又“深思”》一文中,謝覺哉指出讀文件的四個步驟,即讀、想、記、討論。《論寫筆記》一文認為記筆記的初衷在于“記心得、備不忘、備質疑”[48],不必三番五次修改,因為筆記不同于文章,自己看得懂即可。
(三)從學習的目的來看,強調學和用相統一
第一,學與用之間的辯證關系。學是用的前提,用是學的歸宿,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可引申為言行一致、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統一。《為什么在職干部教育擺在第一位?》一文通過反思近年來中國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學用脫節現象指出,學校教育是培植人才的第一步,“實際工作中的鍛煉和學習才是鍛煉人材的最好學校”[49],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后成為教條的販賣者。艾思奇指出學習不能只限于腦子里翻跟頭,認為“我們的缺點就是對于書本的知識比較看重,而對于中國實際情況的研究卻非常缺少”[50],從而不斷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溫習學習。《怎樣做縣長(二)》一文認為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知識和從書本中獲得的理論知識一樣重要,強調縣長應該具備“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的合一”[51]的知識。也有人認為延安的教育是應滿足人民需要而生,“做到了‘教學做合一”[52]。
第二,學與用相統一的實現路徑。《解放日報》對如何實現學與用相統一的具體實現辦法的文章進行了刊載。一是排除學用分離的思想殘余。學和用相分離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不良傳統,而這種思想桎梏至今還在影響我們黨的很多同志,因此首先要擺脫這種壞習慣。二是領會學習中的要義。《領會》一文提出讀文件不僅要讀懂文件的意義和來去因果,還要“非機械地把意義融合到某些具體事實中去”[53],《想》一文也指出領會和思考不能流于空想,“要回到事實上去求得證明”[54]。三是依靠集體監督和領導者的幫助。集體的學習和監督有益于學和用相統一在踐行上取得更大的實效,集體的力量可以使學用分離的現象一旦出現便加以提醒改正,再加之領導者的幫助和啟發,學與用相統一便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總的來看,以《解放日報》為代表的傳輸工具為我們近距離觸摸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形象提供了實體依托和象征符號,讓我們在7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識別出我們黨刻在肌體中的自我革命基因,依然能欣賞到自我革命形象建設史長河中那段熠熠生輝的珍貴印象,依然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形象塑造在歷史上的接續和傳承。屹立于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而且直接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55]因此,仍需進一步深挖黨的歷史上建構塑造自我革命形象的史實資源,演繹出具有科學性的理論、規律性的經驗、本質性的原理,進而在多維立體把握黨的自我革命歷史形象基礎上,為黨的自我革命現實形象和未來形象的塑造提供歷史資源和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3.
[2] 王敬.延安《解放日報》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365.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1.
[4] 范文瀾.民主集中制[N].解放日報,1942-06-01(04).
[5] 高干會與整風運動[N].解放日報,1943-03-04(01).
[6] 劉少奇.論黨內斗爭[N].解放日報,1942-10-09(01-03).
[7] 從肖玉璧之死說起[N].解放日報,1942-01-05(04).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八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42.
[9]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6.
[10] 李鼎銘.邊區政府簡政總結[N].解放日報,1944-02-08(03).
[11] 斯坦因.中國共產黨與解放區[N].解放日報,1946-04-05(04).
[12] 斯諾.六千萬被忘掉了的同盟者[N].解放日報,1944-08-17(03).
[13] M·武道.我從陜北回來[N].解放日報,1944-11-13(03).
[14]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教條和褲子[N].解放日報,1942-03-09(01).
[16] 羅瑞卿.談談軍隊黨支部與非黨群眾的聯接問題[N].解放日報,1942-05-25(02).
[17] 謝覺哉.案頭雜記[N].解放日報,1946-10-16(04).
[18]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 師魯.關于批評方法問題的研究[N].解放日報,1942-04-11(02).
[20] 陳云.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N].解放日報,1942-04-12(04).
[21] 李卓然.整風領導責任上的三個問題[N].解放日報,1943-05-06(01).
[22] 整頓三風必須正確進行[N].解放日報,1942-04-05(01).
[23] 王若飛.粗枝大葉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作風是黨性不純的第一個表現[N].解放日報,1942-06-27(04).
[24] 曹里懷.改造自己的作風[N].解放日報,1942-07-13(04).
[25] 馮文彬.如何反省自己[N].解放日報,1942-06-15(04).
[26] 輕騎隊編委會.我們的自我批評[N].解放日報,1942-04-23(04).
[27] 謝覺哉.感性與理性[N].解放日報,1942-08-10(02).
[28] 陸定一.為什么整頓三風是黨的思想革命[N].解放日報,1942-05-13(04).
[29] 喬木.為什么要向主觀主義宣布堅決無情的戰爭[N].解放日報,1941-09-16(03).
[30] 艾思奇.不要誤解“實事求是”[N].解放日報,1942-04-22(04).
[31] 崔哲.宗派主義傾向在我身上是怎樣具體表現的[N].解放日報,1942-06-15(04).
[32] 毛澤東.魯忠才長征記[N].解放日報,1941-09-14(02).
[33] 整頓學風黨風文風[N].解放日報,1942-02-02(01).
[34] 陸定一.什么叫做“從實際出發”[N].解放日報,1942-05-28(04).
[35] 徐特立.再論我們怎樣學習[N].解放日報,1942-04-01(03).
[36] 匡亞明.論調查研究工作的性質和作用[N].解放日報,1941-11-29(03).
[37] 陸定一.陸定一同志談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在解放日報史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J].新聞研究資料,1981(3):1-8.
[38] 杜忠明.延安文藝座談會紀實[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217.
[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2.
[40] 致讀者[N].解放日報,1942-04-01(01).
[41] 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N].解放日報,1942-03-02(01).
[42] 艾思奇.“一往無前”學習雜感[N].解放日報,1945-08-17(04).
[43] 業務教育和政治教育[N].解放日報,1942-03-10(01).
[44] 胡其謙.建立業務思想[N].解放日報,1946-09-29(04).
[45] 徐特立.我們怎樣學習[N].解放日報,1942-02-12(03).
[46] 劉子久.關于學習問題給淮北區黨委的信[N].解放日報,1944-07-27(01).
[47] 謝覺哉.讀學風文件隨記[N].解放日報,1942-11-11(02).
[48] 謝覺哉.論寫筆記[N].解放日報,1942-06-29(02).
[49] 為什么在職干部教育擺在第一位?[N].解放日報,1942-03-16(01).
[50] 艾思奇.主觀主義的來源[N].解放日報,1941-10-14(03).
[51] 謝覺哉.怎樣做縣長(二)[N].解放日報,1942-07-31(02).
[52] 聶志超.延安參觀后的我見[N].解放日報,1946-06-01(04).
[53] 謝覺哉.領會[N].解放日報,1942-08-17(02).
[54] 謝覺哉.想![N].解放日報,1942-09-13(02).
[5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92.
Yan'an Jiefang Daily and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Self-revolution
LI Jinling
(School of Marxis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system structure containing multiple image dimensions, among which the self-revolution image has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Jiefang Daily,as the organ newspap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Yan'an period,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haping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ary image. By publishing a series of signed articles and editorials by central leaders and important cadres, Jiefang Daily has outlined the image of a self-revolutionary party to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whole country. Specifically, she is good at condensing supervision force, good at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good at correcting errors and good at carrying out learning movement,so as to build a self-revolutionary party image of “self-purification—self-improvement—self-innovation—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lf-revolutionary image; Yan'an period; Jiefang Daily
[責任編輯:王方東,盛 利]
收稿日期:2023-02-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對世界歷史進程的深刻影響研究”(22ZDA018)
作者簡介:李金玲(199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