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問題”也叫“中心式問題”,是課堂教學中能夠串起教學活動,在教師制訂教學目標后對課文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主問題能夠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迅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利用主問題的設計,從課題入手,揭示主題,并滲透到品讀環節中,進而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思維,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激活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主問題;略讀課文;設計與運用
作者簡介:唐菁菁(198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小學。
“主問題”指的是在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編、欣賞的重要提問或問題,是能夠深入探討課文的教學問題[1]。在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教師能通過一個提問,串聯起教學的主線,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對全篇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并不斷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深入探究整篇課文,引導學生細心思考,以主問題為主線貫穿全文。
一、主問題的設計與運用在略讀課文教學中的優勢
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課外閱讀構成了語文閱讀的“鐵三角”,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每個單元的精讀課文之后,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將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的閱讀方法等應用于略讀課文的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學會從讀中悟、從讀中寫提供更多的機會。
略讀課文的授課時間一般是一個課時,而有的課文篇幅甚至比精讀課文還要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的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在略讀課文教學中采用主問題設計的策略,有以下優勢:
(一)能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
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會產生許多相關的問題,尤其在課文內容方面,側重點不同,問題的設計方向也就不同。“主問題”也叫“中心式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緊緊圍繞課文的重難點設計主問題。教師要深思熟慮,通過主問題設計的方式理清文章整體脈絡,防止在教學中過多關注細節而偏離重難點,使主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和把握,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句的賞析、情感表達的體會等多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清晰且邏輯層次分明,真正發揮略讀課文教學的作用[2]。
(二)能迅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略讀課文教學只有短短的一節課時間,教師需要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主問題的設計往往是抓住課文中最突出的要點而展開的,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一旦產生興趣,學生就會自覺主動地進行閱讀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有利于學生沉浸式深入文本,開展閱讀學習。因此,用主問題導入課文,直切要點,能夠有效縮短課堂導入的時間,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三)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文本
略讀課文教學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提示和旁批進行自主學習,旨在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主問題的設計與學習提示緊密結合,是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的“敲門磚”。作為統領全文的關鍵性問題,主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引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激烈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問題引領思考,從而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主問題設計在略讀課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的略讀課文《清貧》,系方志敏同志所作。教師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第一,通過學習理清課文內容,了解方志敏同志的事跡,懂得“清貧”的含義,初步感知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第二,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理解人物的內心感受,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教師采用主問題設計策略展開教學實踐。
(一)以主問題揭示題眼,導入新課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統編版教材在編寫時,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經常選取反映文章主題的內容作為課文標題,也就是文章的“題眼”。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文標題來設計主問題,這樣學生就能直接抓住文章的中心詞,從而展開學習思考。
《清貧》一文的標題“清貧”對應著方志敏同志的偉大品格,是全文的題眼,具有統攝全文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從課文標題入手,用問題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3]。教師可以抓住“清貧”的內涵設計主問題:課文標題中的“貧”很容易理解,是“貧窮”的意思,那么“清”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的“清貧”又該如何理解?主問題作為全文的統領,是不需要學生馬上回答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深入課文,進行學習探究。由于學生的閱讀探究目標明確,在自讀課文時,會始終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課文探究結束后,教師要總結升華主題,這時可以主問題收尾,前后照應,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課文學完了,現在回到課文標題,你如何理解“清貧”?
學生在學完整篇課文后,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談一談體會,教師則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清貧,是一種潔白樸素的生活,是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原因。正是由于有許許多多像方志敏同志一樣清貧的革命者,他們把一切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才有了我們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樣就升華了主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也迎刃而解。
(二)以主問題分析人物形象,品讀細節
對于課文學習,最重要也最需要攻克的難題,就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挖掘出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因此,教師可以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使學生在主問題的引領下品讀課文中的細節,進行深度感知。
1.走進文本,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在設計課堂導入內容時,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主問題將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與課文內容串聯起來,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代入情感,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從方志敏同志的身份出發,提出問題:方志敏同志擔任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職位,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大官”,可謂“位高權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數百萬,真是個大數字呀,那方志敏同志究竟有沒有錢?文中寫到他究竟有哪些財產呢?
教師利用這個主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通過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方志敏口中提到的財產:一只時表、一支自來水筆,以及他口中的“傳世寶”——幾套舊的汗褂褲、幾雙縫上底的線襪。他實際擁有的“財產”和他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位革命者的廉潔和樸素的品質,為進一步探究人物形象做了鋪墊。
2.探究故事細節,激發學生情感
《清貧》一文,作者用自述的形式和簡潔樸素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被捕搜身的情景,表達了對國民黨反動派丑惡嘴臉的蔑視,表現了共產黨人舍己為公、矜持不茍的革命品質。在作者的描述中,自己被俘那一天,兩個國方兵士對他搜身的事情,是一樁“趣事”。這真的是“趣事”嗎?作者都經歷了什么?這是需要抓住的重點內容。在搜身的過程中,有很多對比強烈的細節描寫,教師要利用好這些細節描寫,設計主問題:國方兵士對方志敏同志搜查了幾次?他們是怎樣搜的?每次心理都有什么變化?請你邊讀邊圈畫關鍵詞句。
學生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去尋找主要人物在這幾次搜身中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發現:第一次搜身時,“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第二次搜身比第一次更加細致,希望有新的發現;第三次,在方志敏同志躲藏的地方周圍進行搜查。一次比一次搜得仔細,但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在這樣一步步深入探究中,學生能感受到,國方兵士一次比一次粗暴、氣急敗壞,而方志敏同志則一如既往地平靜、處變不驚。通過兩者的動作、神態、語言的對比,國民黨反動派兇惡、貪婪的嘴臉呼之欲出,學生心中自然而然地升騰起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鄙夷和仇恨;同時也反襯出方志敏同志的冷靜和對敵人的不屑,再結合“趣事”一詞,方志敏同志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學生邊通讀課文,邊圈畫思考,邊進行分析、比較、歸納,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用主問題進行課外延伸,鞏固提升
略讀課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探究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因此,主問題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內,還應該延伸到課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學習方法的鞏固
在《清貧》的課后拓展環節,教師可以用主問題啟發學生進行寫作,通過方法總結,讓學生了解:要想表現人物的特點,可以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還可以采用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方式。教師設計主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場景,設計場景中的人物,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特點,你想怎樣寫?可以從哪些方面寫?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可提供一些場景范例,如:
(1)馬上要登臺表演了,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理描寫)
(2)拔河比賽之前,班長在全班做總動員,他會有怎樣的表現?(語言描寫)
學生在充分交流、互相啟發思路的基礎上練筆,最后進行展示并點評,這樣的教學過程,體現了一節課在主問題的引領下的層次遞進,也展示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能有效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2.課外閱讀的延伸
閱讀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課外,教師還需要不斷加強課內外閱讀的聯系,根據單元主題和課文的特點,適當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從課內略讀學習向課外獨立閱讀過渡[4]。因此,教師在《清貧》一文的教學中還可以將主問題延續到課外閱讀中:《清貧》是方志敏同志1935年被捕后在獄中寫下的。請大家課后去閱讀方志敏同志的《可愛的中國》,看一看從這篇文章中,能感受到方志敏同志哪些可貴的品質。
為了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制作了閱讀體會表格(如表1),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繼續鞏固邊讀邊悟的閱讀方法,走進革命者的內心世界,升華愛國情感。
三、主問題設計在略讀課文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第一,略讀課文教學的主問題設計要依托文本,既要關注文本的形式,也要關注單元的主題。小學略讀課文編排在不同的單元主題中,教師對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能為正確解讀文本提供幫助。如《清貧》一文所在單元就是以“責任”為主題,讓學生感知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本課的主問題設計思路緊緊圍繞單元主題展開,不僅將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體悟融入問題中,還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要素的訓練和強化。
第二,略讀課文教學的主問題設計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體驗,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想方設法提出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問題,如從“題眼”出發,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感受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全面地解讀文本。
第三,主問題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學情,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把問題設計得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教師要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提升,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真正進入文本去探索和感受。優質的主問題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并給出自己的回答,讓思維鍛煉真正落到實處。
四、總結
總之,在略讀課文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能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確定重難點,并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把握課文,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和習慣,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激活課堂、創新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楊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8):125.
李積林.小學高年級閱讀課主問題的設計與運用:以《威尼斯的小艇》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9):78-79.
孫紅東.小學語文“主問題”的設計與運用[J].江西教育,2022(28):41-43.
佘曉媛.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主問題設計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