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夫
[摘要]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不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深遠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極大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結合當前信息傳遞特點,高校應以學生利益為指向,不斷探究思政教育工作轉型良策,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碎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負面效應。文章分析了信息碎片化傳播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闡述了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轉換的思路,提出了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高質量建設的實踐理路,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引領力。
[關鍵詞]信息碎片化;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轉型
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促進了信息碎片化。當前,碎片化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典型特征之一。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信息碎片化能夠滿足其人際交互、訴求表達的需求。但同時,信息碎片化也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1]。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高校應厘清思政課教學的根本邏輯,堅守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既要做到因時而進,還要確保因勢而新;通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消釋碎片化信息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負面效應,從而給予大學生正向的思想引導,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時代新人。
一、信息碎片化傳播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一)沖擊了高校思政教育話語的權威性
自媒體極大地改變了話語生成、傳播的方式,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對高校而言,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其既可以從碎片化信息中選擇有用的學習素材,還可以從其中獲取優質的教學資源。但對信息碎片化所帶來的影響,高校也不容忽視。信息碎片化傳播沖擊了高校思政教育話語的權威性:一方面,高校教師不再具備信息資源優勢,教師話語權威性受到沖擊;另一方面,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受到影響,思政教育效果一般[2]。
(二)削弱了學生的邏輯辨析能力
當前,信息傳播具有普泛化特點,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信息。不同主體在利益訴求方面的差異,以及主體間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分疏,均會導致正面信息與負面資訊交織呈現給受眾群體。受經驗不足和思想不成熟的影響,大學生很容易對一些信息進行以偏概全的解讀和傳播。此外,很多大學生熱衷于利用搜索引擎尋找碎片化信息的來源,缺乏聚焦精力的思考以及基于理性思維的推理,久而久之自身的邏輯辨析能力被削弱[3]。
(三) 提升了思政育人的難度
信息化碎片化背景下,學生采取碎片化學習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并拓寬學習求知的渠道,但這對高校的意識形態引導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大學生個性化意識強烈,樂于在自由的網絡空間內尋求個體權益訴求的表達。在約束相對不足的網絡空間內,依托簡短的網絡碎片化信息,一些學生以隱晦的方式調侃主流意識,這不僅破壞了網絡輿論原生態環境,而且容易對自控能力差的學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從而加大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難度。而這是挑戰也正是機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抓緊這次機遇期,及時轉變思政教育途徑手段,從而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二、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轉換的思路
信息碎片化的影響具有多元化、豐富化的特點,尤其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而言,其在范式層面產生深刻變革。因此,高校尋求思政教育轉型之路迫在眉睫。
(一)教學模式轉型
在傳統思政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多采取固化、單一的說教方式,導致學生理解不透徹,缺乏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新型在線教育方式不斷涌現,高校將其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形成雙元教學渠道,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為教學提質增效提供支撐。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機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與感悟,確保學生學有所獲,由此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4]。
(二)思維模式轉型
信息化碎片化背景下,高校要重視思政教育,在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思維模式轉型。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思維范式的轉變,與時俱進地探究信息碎片化的優勢,從中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重構教學載體,從而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且獨具教育意義的課程知識;另一方面,高校應擺脫傳統線性教學限制,在堅持思政教育基礎立場的前提下,秉承開放性課程開發思維,有效汲取信息碎片化內涵要點,做到多元思想的交織融入,確保教學投入與產出保持平衡[5]。
(三)認知模式轉型
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教材,高校思政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開展思政教學。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思政信息來源更為廣泛,而且數量驚人,高校思政教師如果對這些信息缺乏有效的總結、歸類,一來會加劇學生的認知負荷,二來還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停留于淺層認知。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積極轉變認知模式,打破傳統思政課程教學的思維禁錮,以互聯網、融媒體、數字化為抓手,不斷嘗試應用聚合碎片思政信息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資源的精準歸類,從而為教學提供便利,同時為學生課下進行碎片化學習提供服務。
三、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高質量建設的實踐理路
(一)契合學生需求,探尋平等對話機制
碎片化媒介平臺的興起,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轉型升級。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高校思政教師應明晰肩上重擔,深知思政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履行好教師的職責。首先,高校思政教師應全方位轉變傳統育人理念,在充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因勢而新,適應情勢。同時,高校思政教師應結合碎片化時代的特征,在汲取傳統思政育人精髓的前提下,不斷創設碎片化思政教學的新模式,確保思政課堂教學具有親和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這要求高校思政教師能夠基于教育對象的差異化特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實際發展需求,通過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牢固把握思政教育話語權,確保學生勇于表達、樂于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教學參與興趣[6]。其次,高校思政教師應緊跟思政教育發展進路,緊扣時代主題,做到因時而進、順勢而為。其應通過探尋以學生切身利益為指向的平等對話機制,增強話語的感染力,有效調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吁求能夠落地有聲。最后,高校思政教師應把準學生思想脈搏,回應學生思想關切,堅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為導向,持續用主流價值觀為學生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獨立客觀解析問題水平,從而保障教育效果。
(二)樹立網絡思政教育意識,增強教育吸引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優質網上教學資源更為豐富,智慧化教學平臺日益成熟,這為高校思政教學賦予了更多選擇契機。首先,高校思政教師應增強網絡思政教育意識,熟練運用與思政教學相關的網絡資源,依托網絡平臺構建思政育人新環境。這樣不僅可以將思政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呈現,為課堂教學創造有利條件,而且有助于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確保師生隨時可以實現雙向交流,達到課內外一體化的育人效果。其次,高校思政教師應及時關注各類碎片化信息,有效為學生解讀其中蘊含的邏輯實質,幫助學生實現由淺顯認識向深度感知的轉換[7]。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師應不斷提高“互聯網+思政教學”的綜合素養,基于學情特征和學生訴求,將思想政治標簽化整為零,對教學內容實施創新性包裝,確保線上與線下教學協同推進。最后,高校思政教師應善于整合網絡資源,能夠利用微課、慕課、云課堂等平臺推進網絡精品思政課建設,通過“私人訂制”式的教學手段,對學生思想意識進行春風化雨般的引導,使學生正確理解碎片化信息的積極與消極效能,確保學生學會剔除不良信息。
(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有處說話、有事可做
當代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成長,不僅對互聯網技術十分熟悉,而且愿意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自身訴求、進行溝通交互。為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高校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協同參與課程建設和育人工作轉型。一方面,高校應構筑平等、民主、公平的網絡輿論場域,為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提供平臺,確保學生有處說話。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對思政教育,高校不能采取“堵、壓”方式,這樣只會加劇矛盾激化,引發學生的不滿情緒。高校通過打造網絡碎片化信息聚合地,可以使學生進行理性表達,一來有助于高校傾聽學生心聲;二來可以為精準育人提供抓手。另一方面,高校應基于民主管理、平等互動的理念,鼓勵有意向的學生參與高校治理工作,通過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高校事務管理中,使其成為參與治校的重要主體。一來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吸納來自學生群體的建設性意見;二來可為學校治理提供有力補充,確保思政教育工作有序推進。當然,這要求高校制訂明確的規章制度,切實保障學生參與治校的權利,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四)加強網絡監管,夯實高校意識形態陣地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多元價值觀念的交融對大學生意識形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高校作為多元意識形態的集散地,如何占領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制高點,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領,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高校應筑牢思想陣地,在精簡知識傳播流程上下功夫。高校可以通過采用貼近學生實際的網絡語言,高效聚合思政內容,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其中,從而增強說理透徹性,為學生指點迷津,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另一方面,面對海量的網絡碎片化信息,鑒于學生本身的特性,高校應堅持長遠布局、立意高遠的理念,進一步加強網絡監管,構建碎片化信息監測體系,及時跟蹤學生思想動態,做好幫扶引領指導,做到善抓善管、善于出招、有的放矢。高校通過監管與引導,能提升學生信息辨別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屏蔽不良不實信息,能夠對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剖析,為夯實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奠定堅實基礎,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最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8]。
(五)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的認知和使用能力
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要想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方法,跟進時代潮流,認識新媒體,學會使用新媒體,了解學生在使用新媒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高度關注網絡信息傳播中的主流事件、爭議內容,及時捕捉網絡信息碎片化傳播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守住高校思政教育陣地,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鮮明性、及時性、高效性。
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促進了信息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不僅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深遠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極大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面對危機和挑戰,高校要明晰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實質內涵,做到不回避、從容應對、順勢而為、趨利避害,有效尋求破解轉型對策;通過精準研判新形勢,轉變教學范式、思維范式、認知范式,提升新型媒介使用能力以及信息辨別能力,消釋碎片化信息負面效應,從而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熊昌茂,陳麗娟.信息碎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06):72-77.
[2]藺小清.新時代思政教育制度創新與實踐科學化發展探索:評《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13):226.
[3]王豐蓮,秦一,暴麗霞.情景案例+碎片化+名中醫工作室師承教育+思政元素融合相結合在乳腺科臨床帶教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08):165-167.
[4]馬琴琴.高職院校思政課基于課內碎片化學習可行性的初步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例[J].作家天地,2020(07):142-143.
[5]彭杰,佟寧寧.“碎片化閱讀”背景下高校女大學生“微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才智,2023(05):53-56.
[6]鄧小珍,肖兵,王歡,等.基于“碎片化學習”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21(08):131-133.
[7]張倩.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究[N].山西科技報,2023-06-05.
[8]王艷麗.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創新研究:以赤峰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