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卿
摘 要:目前,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加,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升。然而,在農業迅速發展的同時,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問題也頻繁出現。基于此,文章圍繞農作物種植管理,細化分析科學的種植技術,探究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農產品生產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科學拌種;土壤土質;防治技術;監測系統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5-0127-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31;S43 ? ? ? 文獻標志碼:B
農業在我國占據著重要地位,總結多年來的經驗,國家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因此,要深入研究病蟲害防治技術,為種植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水平。
1 農作物種植、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內涵
科學種植農作物很關鍵,需要圍繞當地的環境特點,探究分析市場發展趨勢和需求,將農業產業發展精細規劃。根據農作物的栽培種類,精準規劃種植面積,統籌安排整體布局,使其達到科學合理的水平。還要善于應用當前新型技術,如智能溫室技術、物聯網技術、機械技術等,實現農作物的科學耕種、精細化管理,為其創建良好的生長環境,改善農作物的品質。
關于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把握整個農田生態系統大局,分析其中的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的種類,根據農作物各個生長時期的特性,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判斷病蟲害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制訂出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合理使用生物農藥、蟲害天敵等,達到精準預防控制的效果。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作物的科學種植就是利用現代新型種植技術正確栽培農作物,采取綜合方式預防控制病蟲害,從而實現有機管理,為農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1]。
2 科學種植農作物的基本技術
2.1 嚴格選種、科學拌種
農作物種子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所以在種植農作物之前,需要運用科學的技術選擇品質優良的種子,同時還需要科學拌種。與此同時,要綜合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土壤土質情況,擇取抗逆性強的品種,比如耐寒性、抗霜凍性等。優選品質、產量好的農作物品種,比如在鹽堿地區選擇耐鹽堿的品種,保證水稻達到高產。
種子的精選工作至關重要,篩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風力選種、浸泡選種、人工挑選等,要保證每個種子成熟飽滿并且種皮完整。播種前要晾曬2~3 d,有效去除種子內部多余水分,減少能量損耗,保證發芽率。科學拌種需要選用合理的化學農藥,小麥或者玉米品種可以使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能有效防止土傳病原微生物侵染種子和幼苗,還能防止金針蟲、倉鼠等生物破壞農作物的種子、根部。
2.2 改善土壤土質
土壤中的有效成分如氮、磷、鉀等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同時還要關注土壤的溫度、濕度與pH值。在種植農作物前,要運用合理的技術優化并改善土壤土質。按照農作物的種類,結合根系生長的具體需求,合理控制栽培密度。
整地工序包括深翻、碎化、平地、起壟處理等,讓農作物種子順利萌發,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細化研究農作物對養分的具體要求,可以施用微生物菌肥、充分腐熟的畜禽糞便,還可以進行農作物秸稈還田,或者施用具有豐富氮、磷成分的肥料,將其作為底肥[2]。
2.3 科學灌溉、施肥
農作物的各個生長環節,既離不開水分的供給,也離不開養分的支持。因此,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分析農作物在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保證澆水、施肥作業科學合理。當玉米進入拔節階段、孕穗階段、灌漿階段等,或者番茄在花期、果實膨大階段,都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施用各種類型的營養肥料。在施肥階段要施用控釋肥或緩釋肥,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確保營養物質全面、充足供給。也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比如鋅、鎂、鈣等。
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引進現代新型設備,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落后,無法節約水資源,嚴重浪費肥料,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土質深受影響。所以,應根據農田生態系統發展情況,總結其地理特性,設置好農作物的栽培密度,在種植工作中運用水肥一體機,應用噴灌等符合現代發展的設備,保證水分和養分得到精準控制,實現科學灌溉與施肥,提高灌溉工作效率。實行合理的農業用水、用費規劃,防止由于肥料應用過量而引發環境污染問題。
2.4 加大田間管理力度
及時觀察土壤實際情況,若出現干旱情況會產生嚴重的土壤板結現象,不利于種子發芽。對此,要采用耙地的方式,將已形成的板結層打破,提升種子的出苗率。長出種苗后,需要細致全面地檢查田間出苗情況,如果出現發育不良的種苗或者苗未長出,要第一時間進行補苗,確保幼苗能夠正常生長。適當增加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濕度,保證農作物具有足夠的養分、水分。另外,栽培農作物需要結合農作物的特征,探尋最優的栽培方式,增強作物的抵抗能力[3]。為了避免倒伏現象,調整作物的生長狀態,可以選擇乙烯利、烯效唑等控制劑。以玉米為例,出現倒伏時先扶起植株,使莖稈和地面保持30°~50°,之后在玉米的根部培土,土堆高度控制在6~8 cm,然后適當踩實。還可以選取3~5株玉米扶直,在接穗位置利用細線繩捆綁在一起,盡量不要捆扎玉米葉片。如果出現連續降水,很容易降低土壤肥力。當作物受淹之后,需要追施一定量的高效氮肥,為植株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以玉米為例,根據前期的施肥情況,當處于大喇叭口期時需要追加尿素,用量為150~225 kg/hm2。
2.5 科學種植技術
2.5.1 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推廣與應用速度較快,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作物不再依賴土壤。在傳統的種植方式中,農作物生長需要土壤,無土栽培技術打破了土壤的局限,擴大了種植范圍,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大大提升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發展。
土壤中含有諸多病菌,農作物生長期間經常受到病菌的影響,無土栽培技術運用人工調配的培養液,可以為農作物提供更全面的養分,并且可以多次使用,精準控制時間、用量,解決了土壤種植存在的問題,緩解了病害發生,保證農產品可以達到高質量的生產狀態,從而促進農業發展。
2.5.2 大棚技術
在超市中可以隨時購買到不同季節的蔬菜,這歸功于大棚栽種技術。農作物生長需要足夠的水分、養分和光熱條件,但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其影響一些農業生產活動很難常年進行。例如,冬天溫度較低,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而應用大棚技術能夠根據溫度、濕度要求進行調整,營造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通過大棚技術進行反季節蔬菜等生產,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增加了種植戶的收益。大棚技術比較容易操作,更具有便捷性[4]。
3 病蟲害綜合預防治理技術
3.1 預先監控并預測病蟲害情況
要想準確控制病蟲害發生,就要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制訂可行的病蟲害預防控制方案,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構建智能化的監測體系。
首先,準確把握生態系統內危害性大、未發生的檢疫性害蟲特性,采用昆蟲性信息素技術,研究靶標害蟲成蟲,將其分泌用于吸引同類的物質作為誘餌,對入侵農作物的害蟲展開誘捕工作,并實時監測。例如,玉米種植地點中若出現草地貪葉蛾,對其開展動態化的監測,應用性誘技術滅殺具有極強的靶標性。
其次,構建有害昆蟲的智能化監測系統,主要針對鱗翅目等類型的成蟲,利用其趨光性,合理應用太陽能誘蟲燈開展田內的有害昆蟲辨別、誘捕等工作,發揮現代化設施的作用。
再次,使用氣象監測系統可以根據多樣化的氣候指標,如光照等級、空氣溫度以及濕度等,進行全天候監測,將數據整合處理并上傳。另外,還要建立土壤墑情智能監測系統,利用土壤監測裝置,獲取土壤的營養成分數據等。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可以整合各類監測數據,借助后臺大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準確判斷病蟲害的種類,聯合氣象等各類監測系統,準確預測病蟲害的發展趨勢,為科學預防控制提供依據[5]。
3.2 物理防治技術
農作物的病蟲害預防控制,需要不斷完善調查體系,把握整個農田生態系統運行規律,運用物理防治技術設施,捕獲靶標害蟲,從而減少危害。
首先,比較常用的是燈光誘捕。如玉米螟等害蟲,其具有趨光性,因此在特定地點放置適量太陽能黑光燈,可以有效開展誘捕工作。應用黑光燈時,需要使用特定的光波,便于保護害蟲天敵以及有益生物。
其次,使用糖醋液誘捕。主要應用的原料為紅糖、米醋、白酒以及純凈水,具體的搭配比例為1∶4∶1∶16,可以利用甜菜夜蛾等害蟲的趨味性進行誘捕,防治效果顯著。
再次,可以利用黃藍板誘捕。利用害蟲的趨色性,安裝黃板捕獲蚜蟲等害蟲,安裝藍板捕獲薊馬等害蟲。黃藍板懸掛高度要合理,黃藍板底端要高于農作物生長點,范圍控制在0~20 cm,當農作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后需要適時調整高度。
3.3 農業防治技術
運用農業防治技術防治病蟲害,不僅操作簡單,投入成本也比較低,可以為農作物生長創建良好的環境,同時抑制有害生物大量繁殖。當農作物的葉片或果實等部位被害蟲侵染時,要第一時間摘除并集中銷毀,防止有害生物進一步傳播。針對暴發時間相對固定、有規律的病蟲害,可通過預先種植或延后播種等措施,避開病蟲害的高發時期,保護農作物的特殊生長時期,降低發病概率。很多病原微生物生活于高濕度、隱秘的環境中,會在長勢比較弱的植株間不斷發展、傳播。對此,要科學規劃種植密度,加強田間管理,如剪枝、疏果等操作,保證農田生態系統良好。同時應保持環境通風,降低空氣濕度、增加光照量,從而提高農作物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
3.4 天敵防治技術
利用自然界食物鏈原理,有效控制蟲口數量。例如,以螨治螨技術,將捕食螨袋懸掛在合適的位置,可有效控制全爪螨等害蟲。玉米螟卵嚴重時,利用無人機設備釋放蚜繭蜂的卵球,可對玉米螟卵造成破壞或寄生,阻礙害蟲的孵化。當出現蚜蟲時,可以合理引進適量異色瓢蟲。天敵技術應用時要保證引入量合理、時間合適,還要保證天敵不受化學農藥的影響。
3.5 生物防治技術
應用生物防治技術,要了解當地的農作物種類,分析病害的發生情況,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抗病蟲能力強的品種。例如,選擇能夠抵抗棉鈴蟲的棉花、培育抵抗黃化曲葉病毒的番茄種類。在農作物生長階段,定時噴施阿泰靈等具有免疫作用的誘抗劑,預先刺激農作物產生抗性,增強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性能,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若初步檢查發現小菜蛾等蛾類害蟲,可以噴灑苦參堿、綠僵菌等殺蟲劑,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農作物患病之初,為了及時起到防治作用,不僅可以應用枯草芽孢桿菌,還可以噴灑蛇床子素等具有生物處理作用的殺菌劑。
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有助于生物農藥長期存留在農作物上,對害蟲具有長期防治效果。此外,選用生物殺菌藥劑時,由于藥劑降解相對容易,基本不會對環境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降低了有害蟲類產生抗藥性的可能。
要科學合理利用化學農藥進行預防治理,盡量選擇對病蟲害有針對性作用的農藥,保證其他動植物生活不會受到干擾。化學農藥的選擇應注意作用機理的差異性,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當適逢農作物采摘環節,應提前15 d停止噴施農藥,避免農產品上有農藥殘留,影響人體健康。
與此同時,利用現代先進的施藥設備,可提升作業效率。深入總結農田生態系統的特征,依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引進無人機、大規模彌霧機等,保證霧化效果良好、科學噴灑農藥,為農作物創建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4 結束語
農業生產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而種植工作、病蟲害的預防治理也不容忽視。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就需要改善農作物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強種植技術的應用,提前預防病害發生,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提高農民的種植收益,助力農業健康發展,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繼紅.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種子科技,2022,40(16):91-93.
[2]劉文果.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6):215-217.
[3]王福文.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探討[J].新農業,2022(10):8-9.
[4]劉娟.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4):87-88.
[5]姚朱元德.農作物科學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