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備課是教學的基礎環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優化備課工作為前提。教師在高中語文教材備課中可采取“明確課標要求,培育核心素養;參照助讀系統,把握教學重點;深入文本內涵,挖掘教學價值;聯系教學實際,創設任務情境”等策略,真正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材 備課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1-24-03
商娟 /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從事學科教學(語文)研究(黃岡 438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利用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屬于新聞類文本,學生對此類文本接觸不多。作為中學課本中的選文,此篇新聞評論的新聞性體現得不是十分明顯,文章的結構與思路相對復雜,對于初學者而言,理解難度較大,備課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文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為例,從課程標準、教材體系、文本內涵出發,探討高中語文教材備課思路。
一、明確課標要求,培育核心素養
在備課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必須在通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本文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展開。“隨著語文核心素養提出,知識僅是一種手段和憑借,素養提升是語文知識教學的目的,這便構成了‘素養取向的語文知識教學。”[1]所以,語文教材的備課需要在明確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圍繞語文核心素養,挖掘課文中的語文要素,思考課文應該教哪些語文知識,可以發展學生哪些語文能力,以此來確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
(一)閱讀教學要求
從教材編排來看,《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出自高中語文必修上冊,需要重點關注課程標準中對必修課程閱讀所提出的學習要求。并且,本篇課文的文體為新聞評論,因此還應特別關注實用類文本的教學要求。
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中指出,要“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閱讀實用類文本,能準確、迅速地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對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評判”。在教學《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厘清文章內容、梳理行文思路,對“工匠精神”“勞動的意義”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著重思考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厘清文章思路,并結合實際正確地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勞動的意義。
(二)語文學習任務群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因此在備課時需要考慮選文所屬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
本篇課文是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課,從單元的整體編排來看,本單元實用類文本居多,除了第6課的詩歌兩首,其余幾篇都是新聞類文章。從整體上看,本單元應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但《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是評論性的文章,行文的論述和架構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密切相關,且涉及“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因此,在進行《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備課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上三個任務群的目標和內容。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指出新聞傳媒類內容要“分析其欄目設置、文體構成、內容的價值取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旨在“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重在培養學生豐富的語言積累。依據相關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描述可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教學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旨在通過本文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素養。教師在對本篇課文進行備課時,要著重思考如何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語文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是課程目標的集中體現,課堂教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備課時,需要仔細研讀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需要依靠語言文字來實現。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通讀全文,深入挖掘文本的語言特點,思考如何通過文本的語言學習去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篇文章所用到的“高精尖”“炫彩酷”“離群索居”“臻于至善”“正心誠意”“技進乎道”等詞語,時代性很強,并且用得生動形象。工匠精神是手藝人的安身之本,在自動化生產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社會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還被當今社會所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這些問題是理解工匠精神所必須明確的問題,文章用詞所體現的時代性,也是在呼應本文的論點(時代呼喚工匠精神)。教師在備課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積累。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直覺思維可以在文學作品的創作與解讀中生成,邏輯思維可以在分析、歸納與概括中得到鍛煉。《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雖然是一篇新聞評論,但是兼具議論性文章的特質,行文思路清晰,論證嚴密,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值得反復推敲,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好文本,提供了良好的邏輯示范。同時,學生在梳理行文思路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支撐,這可以使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與提升。在備課時,教師要嘗試設計相關環節,給予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去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之一,指向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工匠精神所體現的是一種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應大力倡導。《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著重介紹了工匠精神的美,是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學習素材。但情感是主觀的,只有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美,才會認同這種精神,進而才能自覺傳承這種精神。因此,在教學此篇文章前,教師要著重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第四個方面,課程標準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要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中的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一種,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并且勞動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如何在生活中踐行工匠精神等一系列問題,這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繼承工匠精神需要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明確其精神內核,更重要的是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認同其當代價值,知曉其傳承路徑。在教學時,不僅需要喚醒學生工匠精神傳承意識,而且還需要將工匠精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指明其努力方向。例如工匠精神中的“求精”“專注”“創新”,可將其與學生的學習態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踐行工匠精神。
在備課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積累文章好詞佳句,習得語言運用能力,為寫作增添色彩,使表達更具魅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安排相關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在閱讀梳理行文思路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體會工匠精神中所展現的美,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體驗,從而使學生明確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自覺接受正確勞動觀、價值觀的指引。
二、參照助讀系統,把握教學重點
教材為了使教師更加準確地把握教學要點,在單元導語、單元學習任務、單元寫作主題等助讀系統板塊都給予了相應的提示,教師在備課時可結合助讀系統來確立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設計。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出自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首先,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的人文性主題是“勞動”,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傳承、發展、充盈勞動精神;工具性主題是了解新聞評論的觀點,學習闡述觀點的方法。其次,從單元學習任務來看,明確梳理、體會文章行文思路的要求,思考文章在選擇評論角度方面的特點,并學以致用。這些任務提示文章的學習重點是要弄清楚文章是如何議論、如何論證的。最后,從單元寫作主題來看,本單元的寫作主題為“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著重于寫作時的材料選取與角度。由此,可以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了解文章觀點的基礎之上,厘清文章思路,掌握闡述觀點的方法和角度;在明確工匠精神內涵的基礎上,自覺踐行工匠精神。
三、深入文本內涵,挖掘教學價值
熟悉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師進行備課時的基本工作。《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篇新聞評論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深入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并呼吁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從新聞文本特質來看,其教學重點在于文章的時代性與輿論導向作用。從議論文本特質來看,重點在于文章的論證思路。如果教師只從工具性角度去把握,一般會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文章論點的提出和論證的思路。但縱觀本單元的選文,都從不同角度彰顯了勞動的偉大意義,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傳承、發展勞動精神。因此,本單元的編排并非單純著眼于學生議論文素養的培育,而是重在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勞動觀的引導。《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教學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樹立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造的勞動觀念。
四、聯系教學實際,創設任務情境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與配合。恰當地創設情境,設置一定的學習任務,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主人公”意識,對課堂教學產生相應的學習興趣,助力學生在“樂學”中培養語文思維。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所在單元的前面三篇人物通訊分別介紹了袁隆平、張秉貴、鐘揚等人的優秀勞動事跡,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后面兩首古詩表達了勞動的美好與歡樂,是對工匠精神與勞動精神的贊嘆和歌詠,由此可以看出單元選文內部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性。語文教學提倡大單元教學、專題教學,關注群文閱讀。因此,教師可以將《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與第4課人物通訊緊密關聯,結合“單元學習任務二”的第三項進行整合學習,設計情境性任務:“假如你是一位導演,要以本單元的文本為素材,拍攝一部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微電影,你會選擇誰成為主角?主要的情節內容是什么?”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工匠精神與時代品質關系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工匠精神在袁隆平等三位優秀勞動者身上的體現,討論如何選擇角度對這三篇人物通訊進行評論。通過這樣的任務整合,可以使學生對單元人文主題的理解走向深化,提升媒介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應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一些新穎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任務情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變為語文能力。教師可以設計相關實踐活動,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如指導學生尋找“我身邊的大國工匠”,并為他撰寫頒獎詞。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產生傳承工匠精神的欲望,找到踐行工匠精神的實際路徑。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關鍵。備課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周密考慮,只有在備課過程中深入研讀教材,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如果備課環節有所欠缺,提高教學質量也將無法實現,教師理應重視備課工作。在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備課時,可以在明確課程標準要求,通讀教材的基礎上展開。要以課程標準要求為目標,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讀系統,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并依據學情,結合實際情況,創設相應情境任務,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管賢強.論素養取向的語文知識教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