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作為助讀系統的作業設計在整本書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閱讀前,設計圖表作業把握謀篇布局,提高學生整體感知能力,建構“學習地圖”明確整本書的情節、主題、文體特點等;在閱讀中,作業設計以學習任務群形式出現,既體現能力的層級性,又彰顯任務的遞進性,既鏈接生活,又關聯語文要素;在閱讀后,作業設計應基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包括思辨讀寫、自我評價及設計實踐性作業。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作業設計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1-41-04
牟奕蒙 /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河海實驗小學,二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常州 213000)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能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貫穿讀前—讀中—讀后閱讀全過程。在閱讀前,設計前置性作業幫助學生了解該書的主要內容、人物、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為進入閱讀做好準備。在閱讀中,當學生遇到閱讀障礙時,借助有趣的作業幫助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再次激發閱讀興趣,促進課外持續性閱讀。在閱讀后,作業設計應提升學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回顧閱讀過程,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總結反思并進行創意分享交流。在作業設計中,應努力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最佳支持系統,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整體感知:引入圖表把握謀篇布局
在進行整本書作業設計時,應充分發揮作業的功能,幫助學生提取與整合整本書的信息,提升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教師可以將圖像化策略引入作業設計中,如思維導圖、故事山、學習地圖、氣泡圖等多樣化的圖表,將其與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環境特點、主題等建立有意義的邏輯聯系,使學生把握整本書的謀篇布局,據此實現整本書閱讀的完整性、條理化、有序性。
(一)把握文本整體內容,建構“學習地圖”
在閱讀整本書時,可設計圖表類作業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搭建“學習地圖”,勾勒作品基本輪廓。例如一些冒險類文本,常常會變換故事發生的地點,此時教師可以設計圖表作業,引導學生建構“環境地圖”來豐盈認知圖示,了解不同事件的地點轉換,構建故事框架。[1]
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愛麗絲漫游奇境》中,愛麗絲掉進兔子洞,輾轉來到小莊園、瘋子茶會、紙牌王后的槌球場、法庭審判,最后夢醒花園。愛麗絲在故事中歷經多個地點的轉場,在不同的地點遇到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此時學生可以借助《愛麗絲漫游奇境》整本書作業單(見圖1),在路線圖上記錄愛麗絲經過的地點、遇到的不同人物、主要場景、場景中發生的事件等,還可以根據文本中的環境描寫畫出“奇境”地圖,構建較為完整的情境場域。有了清晰的地圖,就能夠勾勒出作品情節的基本輪廓,愛麗絲漫游奇境那荒誕奇妙的故事也就顯得有章可循。
(二)梳理文本情節脈絡,發現起伏變化
文學類的整本書常常有著一波三折的情節,學生在閱讀時很難整體性地把握豐富的情節,因此在設計整本書閱讀作業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節。
以《魯濱遜漂流記》的作業設計為例,學生在課內已經學會了概括小標題的方法,因此可將閱讀方法運用到整本書閱讀的情節梳理中,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情節脈絡。同時在作業設計時應關注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提供情節線的圖示作為整理支架,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直接填寫教師提供的情節線,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自由發揮,用不同形式的思維導圖梳理該書的情節。此外,情節梯也是很好梳理情節脈絡的方式,學生可以通過起因—經過—結果的線索來厘清故事發展的脈絡。
在整本書作業設計中引入圖表還能幫助學生發現情節的起伏。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愿望的實現》作業設計中,要求用故事山的形式梳理發生在父親蘇巴和兒子蘇希身上的故事,學生在梳理后發現這兩座故事山都是高低起伏的,表明每個人身上的故事都是一波三折的,表示一個好的故事,其情節應富于變化。
二、閱讀推進:層層推進任務群
當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遇到閱讀障礙和挑戰時,可讓作業多樣有趣,鏈接學生的生活體驗;可讓作業與語文要素相結合,讓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策略解決整本書閱讀困惑;可讓“作業”成為“做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真實問題,體現作業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一)鏈接生活,關注個體經驗
整本書閱讀的作業應摒除知識本位觀念,將閱讀體驗與生活經驗相勾連,以獲得精神滋養。因此在進行整本書作業設計時,應尋找與學生生活有共鳴的話題、文字,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所讀內容與學生個人經歷、生活經驗有機聯系,激發學生閱讀與表達的欲望。
例如關于成長的書《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講述了一年級膽小的大個子正也與二年級堅強的小個子秋代之間的成長故事。書中重點講述了正也為了尋找紫斑風鈴花,第一次鼓起勇氣獨立步行到很遠的樹林。正也第一次走的路,不僅是他的成長之路,而且還是堅強的表現。結合本書第四章標題“堅強起來,是什么意思”,教師可以從書中的這條路進行整本書作業設計,從正也獨自行走時的心情路線圖延伸到學生生活中獨自做事時的情緒變化圖,這樣的作業設計鏈接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自主作業中理解了什么是堅強,既貼近學生的心理,也讓學生回歸文本,樂意閱讀與思考。
(二)關聯要素,重視言語實踐
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可以成為整本書作業設計中的指南針。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中,其習作要素為“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這恰好可以遷移運用到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中去。例如在閱讀中國、歐洲、非洲民間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研究中外民間故事,探究中外民間故事的特點,求同存異展開思維的碰撞。在學生撰寫中外民間故事對比研究報告(見圖2),得出研究結論后,用“觀點+舉例”的方式有理有據進行觀點陳述,總結出中外民間故事的異同。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指向語文要素,而且還體現課內延伸與課外運用的整合性。
(三)創設情境,串聯學習任務
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首先需要在整體視野下設計學習任務,讓一個個任務構成意義關聯的任務群。設計的學習任務強調整本書的“整”字,它不是無關聯的單個任務的堆砌,而是有內在邏輯關聯的任務群的整合。其次強調真實性和情境性,應遵循任務驅動理念,創建真實情境,設計真實的任務群,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解決問題。在作業設計時,應在整本書完整的情境中串聯起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連貫性任務。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整本書閱讀《山海經》為例,教師在《山海經》整本書閱讀作業單中設計了三個任務構成學習任務群(見圖3):任務一指向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同時滲透閱讀整本書的策略,即可以從一本書的封面、目錄、前言提取本書關鍵信息。任務二借助課文中的精衛鳥喚醒小古文閱讀經驗與閱讀方法,對比發現《山海經》句式特點,從而為讀懂《山海經》掃除閱讀障礙。任務三指向言語實踐與表達,學生發揮想象,借助《山海經》通用句式來創造神獸。三個任務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從掃除閱讀障礙到創造性表達,學生的任務難度呈梯級向上,既有挑戰又能獲得成功體驗,學生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三、讀后交流:基于元認知的深度思考
整本書是充滿思想性、多元認知角度的內容載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思辨讀寫中把文本閱讀轉化成應用實踐的思辨能力,激活思維的靈活性;在自我評價中反思閱讀過程,總結閱讀經驗,增加思維的深度;同伴創意分享交流,展示閱讀成果,在綜合性、實踐性的作業設計中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思維的張力。
(一)思辨讀寫,提升思維品質
整本書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更要進行深度思考。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應激活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立足文本,又能跳出文本思考,提升思辨性讀寫能力。[2]
在整本書閱讀中,人物評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但學生缺少全面整體把握人物形象的意識。在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中,應考慮如何讓學生思維不再局限于簡單的人物評價,摒棄臉譜化、碎片化思維,更立體地思考人物形象。
例如在閱讀交流《柳林風聲》時,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大多數學生不喜歡蟾蜍,因為它撒謊騙人偷東西,它的身上充滿了缺點。但細看《柳林風聲》,四位主人公都在不斷成長,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看到蟾蜍在不斷成長,并且正視自己的缺點,努力改變自己。同時也應尊重學生的個體閱讀體驗與感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柳林風聲》整本書閱讀作業單(見圖4),借助學習小伙伴截然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思考。在作業中“天平秤”的設計,讓學生打破僵化思維,重新審視蟾蜍的性格品質。學生借助“天平秤”在蟾蜍性格品質的兩端不斷添加“砝碼”佐證自己的觀點。基于證據的思考方式,感受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在思辨性看待事物并做出價值判斷,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3]
(二)自我評價,反思閱讀過程
“開展整本書閱讀,不能沒有評價?!保?]整本書閱讀后的作業設計應引導學生反思閱讀過程中的得與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求:圍繞讀書的主要環節編制評價量表,制作閱讀反思單。在整本書閱讀總結時,教師可以依據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從閱讀態度、能力、方法、知識、情感等維度設計閱讀評價表。
以《城南舊事》為例,設計了《城南舊事》整本書讀后評價表(見表1)。教師根據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從閱讀習慣、整體感知、情感領悟、閱讀策略、思辨讀寫、深度思考六個維度進行評價表的設計。學生在閱讀完整本書后,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填寫評價表,為自己的完成情況進行星級評價,小結閱讀收獲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為下一次整本書閱讀積累閱讀經驗。
(三)能力導向,設計實踐性作業
整本書閱讀實踐性作業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舞臺劇、研究報告發布會、分享會、小劇場等實踐性作業中,學生的閱讀成果可通過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展示,綜合運用信息加工、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評價與辨析等思維,真正實現將知識遷移應用到真實情境、促進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的目標。
以舞臺劇作業為例,要想展演出一臺繪聲繪色的舞臺劇,需要精心準備許多環節,如情節選擇、人物塑造、對話練習、劇本編寫等,因此實踐性作業要求思考在先,實踐在后,如在選擇情節時,學生應思考討論:哪個情節最具有戲劇張力?哪個情節充滿矛盾的魅力?哪個情節最能展示人物性格和形象?哪個情節最讓你感到不可思議?哪個情節適合展開想象,能夠將內容講具體、講生動?等等。學生通過一系列追問與頭腦風暴,選擇最突出的情節,彰顯整本書中的主要內容和點睛之處。
【參考文獻】
[1]邵龍霞.讓思維導圖助力整本書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20(18):62-64.
[2]孫晉諾.“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案例:跟四位“名師”學思辨[J].語文建設,2019(3):9-13,38.
[3]章青青.借助導圖,讓整本書閱讀思維可視化:以《湯姆·索亞歷險記》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師,2021(7/8):114-116.
[4]曹勇軍.整本書閱讀評價:類型、操作、局限以及改進——為紀念從教四十周年而作[J].語文教學通訊,20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