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譽錚 顏穗芬 陳靜 劉浩
【摘 要】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在區域層面的應用是監測制度發揮效力的“最后一公里”。廣東省珠海市探索形成“市區兩級聯動”“行政、督導、監測、教研、學校五大主體協作”的監測結果區域應用模式和“頂層設計—報告分析—調研實證—結果匯報—實踐轉化—成效檢驗”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路徑,厘清不同環節、不同層級主體的定位、權責和功能,促進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在區域層面落地,推動區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區域義務教育質量提升。
【關鍵詞】教育質量監測 區域教育質量 監測結果應用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1-06-04
蘭譽錚 / 廣東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從事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經濟學研究;顏穗芬 / 廣東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高級教師,博士,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育評價研究;陳靜 / 廣東珠海市教育局,從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珠海 519000);劉浩 /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博士后,從事教育與經濟統計、基礎教育影響因素研究(北京 100000);*通訊作者,E-mail:liuhao@bnu.edu.cn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重點項目“珠海普通高中學業質量監測工具開發研究”(2022ZQJK027);珠海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運用研究——以珠海市為例”(2021ZHGHKTZ12)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國家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加強監測結果運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是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進一步落實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廣東省珠海市借助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在珠海校區設分中心的地緣優勢和專業支撐,近年來,經過第一輪探索、第二輪升級、第三輪打磨,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路徑,在服務行政決策、支持教育教學改進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構筑“市區兩級聯動”“五大主體協作”的區域應用模式
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應用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應有之義。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國家層面側重制定監測的統一標準和工作規范,宏觀把握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的總體狀況,重在“診斷”。“而區域監測不僅要診斷區域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要在實際工作中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要‘診斷,更要‘治療”。[1]“在將監測結果應用到教育管理和辦學實踐的階段,區域將承擔起實施主體的責任。”[2]區域應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存在職能部門權責劃分不清、不同層級主體功能定位不明、多主體協作的客觀要求與應用機制尚不明晰的矛盾等問題。珠海市從2019年開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的探索,以數據驅動教育科學決策、監測促進特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發揮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的職能,依托教育質量監測和教研的專業力量支撐,形成了“市區兩級聯動”“行政、督導、監測、教研、學校五大主體協作”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模式和“頂層設計—報告分析—調研實證—結果匯報—實踐轉化—成效檢驗”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路徑。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需要市、區兩級行政、督導、監測、教研和學校等各部門各司其職,更需要各部門緊密協作(如圖1所示)。各部門關系用一個環形表示,督導作為監測結果區域應用的組織部門,在各個環節與各部門貫通,發揮核心紐帶作用;行政部門從業務角度參與,也是結果應用中實踐改進的行政決策主體;監測部門和教研部門作為重要的專業力量支撐,在報告分析、調研實證、結果匯報、實踐轉化和成效檢驗等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智庫作用,是改革的引領者和踐行者。雖然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暫未呈現學校層面的報告,但是在實際調研或情況摸排中,學校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教育教學全面改進或集中問題重點突破的重要主體,因此學校也是監測結果區域應用中的重要主體。
二、打造“五個環節遞進”的區域應用路徑
珠海市經過實踐摸索和理論梳理,形成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路徑,應用路徑及各環節對應主體如表1所示。在實際應用中,路徑與責任主體密切交織,如果各環節與不同層級、不同主體的關系混亂,那么會阻礙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
(一)督導統籌組織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需要區域內全局協作,督導部門是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實施的組織主體,在結果應用工作中也承擔著統籌組織的角色,督導部門的相關工作貫穿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全流程。市級督導部門是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頂層設計的組織實施部門,一要明確工作流程和責任分工,制定具體的、符合珠海市教育實際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制度,以年為周期,確定報告解讀、調研反饋、施測改進、督導跟蹤等環節的時間節點,定期向市政府匯報結果應用進展情況,動態調整。二要組織市/區行政、監測、教研、學校等監測結果應用相關主體參加省級層面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會,對全省乃至全國監測狀況形成全局性的理解。三要組織相關人員參加由省級層面組織的專門針對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開展的解讀報告會,拓寬解讀視角、聚焦問題。四要組織第三方專家團隊,對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尤其是需要進一步探析原因、需要長期施策改進的“頑瘴痼疾”等進行深度調研,總結特色和優勢,剖析問題和成因,形成建議和對策。五要對問題改進情況進行督查督辦,協調市/區監測部門、督導部門跟蹤行政施測、實踐改進的成效,動態調整,穩步提升教育質量水平。區級督導部門,一要負責組織各區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匯報活動,區行政人員、教研人員、各義務教育學校領導、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全部參與,凝聚區教育質量發展情況共識。二要聯動區行政、教研、調研摸排反映的重點學校進行問題導向式的施策和教育教學改進。三要跟蹤區級層面政策效果和問題改善情況,配合市級部門對全市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及時調整、按時總結。
(二)監測專業支撐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依托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監測報告分析解讀是具體開展監測結果應用工作的起首環節,對專業性有較高要求,同時需要具有對當地教育實踐情況的敏感性。市級監測部門和區級監測部門協調合作,結合省級層面開展針對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專項解讀,市級監測部門開展全市和各區監測報告的解析,區級監測部門進行各區監測報告的解讀。市、區兩級監測部門進行研討,從不同站位視角進行討論交流,發揮各自長處,形成優勢互補;延伸共享掌握了解的教育實情,消解市區兩級信息不對稱問題;貫通市與區、區與區之間的縱橫線索,呈現最接近實際情況的區域教育樣態分析。在區域內監測結果匯報階段,區監測部門在區督導部門的組織下,作為匯報的主體,為區行政、教研、各義務教育學校進行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本區分析匯報,明確區域內教育發展的優勢和不足,為實踐改進階段奠定基礎。
(三)教研實踐助力
教研部門對于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發揮著引導、聯動、激勵等作用,是區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關鍵環節。市、區級教研部門在報告分析、調研實證階段提供支持,在優勢經驗推廣和問題改進階段發揮著紐帶和引擎的重要作用。市、區兩級教研部門聯動,對報告反映的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教師專業發展情況、專業水平以及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興趣、焦慮水平、學習習慣等各因素,以教研和教學為主陣地,采取個別攻關和綜合施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改進工作。市級教研力量傳播先進、科學的經驗,為各區創造交流的平臺,針對質量監測結果反饋的難點問題,牽頭進行項目攻堅。區級教研力量根據各區的實際水平,制定相適應的發展目標,扎根本區教育一線,關注問題改進的側重點,發揮最熟悉本區教育實際的優勢,厘清問題主次,逐個解決突破。
(四)行政業務施策
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各處室從業務角度參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工作,辦公室、政策法規科、基礎教育科、計財科、師資管理科、信息與裝備科等提供經費、設施設備、專業技術等方面的保障,在問題改進和實踐轉化階段提供政策和行政支持。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各區教育生態及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呈現的最小單位為區級層面數據的實際情況,依據省、市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指導意見,形成適用于本區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機制。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不呈現學校層面的報告,區級是最微級的共同施策單位,因此在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中將區作為最主要的改進主體。
(五)學校優化改進
廣東省珠海市市轄的三個行政區均參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各區抽取8所初中、12所小學作為監測樣本學校參與監測,監測結果呈現市和區兩個層面的報告。雖然在監測報告層面不呈現學校個體的具體報告,但是在監測結果區域應用方面,尤其是調研實證和實踐轉化環節,均離不開學校的參與,報告中反映的學生學習情感態度、學校教育教學狀況、教師培訓情況、學校資源配置等情況都與學校及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直接相關,學校是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的基礎落腳點。另外,多次調研發現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反映的問題往往集中于某一類學校,或者存在于一定比例的教師中。因此,在精準改進、細化施測和對標更高教育質量的意義上,學校是監測結果區域應用的重要主體。
三、形成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區域應用的生動案例
根據珠海市近幾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分析和結果應用情況,現結合珠海市具體實例,以區域應用路徑為線索展開說明。
(一)頂層設計
珠海市級督導部門組織進行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頂層設計,成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領導小組,市教育局局長任組長,市教育局副局長任副組長,市級層面各處室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樣落實各科室的責任義務,讓監測結果應用工作在行政層面上有保障、有落實。還征集參考國家、省、市、區等各層級利益主體的意見建議,形成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方案,堅持非高利害性、適切性、聯動性和科學性原則,重點舉措包括:開展培訓,提升思想認識;明確分工,加強制度建設;整合力量,打造專業團隊;聚焦問題,攻克難點“頑疾”。從思想認識、制度建設、專業支撐、經費供給、輿論引導等方面,統籌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的開展。
(二)報告分析
在報告分析階段,市級監測部門負責主要工作,會同區級監測部門開展監測報告的分析和挖掘工作。例如對2019年語文和藝術兩科的監測報告進行解讀,市、區監測部門首先聽取省級及以上專家報告解讀會,在廣度和橫向上對監測結果形成全面理解;其次市、區兩級監測部門進行獨立解讀,形成分析文本;最后開展市、區兩級監測、教研聯動研討會,主要對報告反映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的優劣兩方面情況及背后原因進行探討、梳理和總結,對問題的主次、輕重、緩急等進行劃分,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下一步舉措。分析顯示珠海市A區學生語文學業表現狀況在全國處于優秀水平,相比2016年呈現進步趨勢,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師探究性教學、教師專業水平等影響學業相關的因素均表現優異,經過深度挖掘報告,結合A區教育實踐分析發現,學生校外課外輔導比例超五成,這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因此,在“雙減”背景下,A區學生如何實現低負擔、高質量的發展成為下一步調研和實踐探索的重點問題。
(三)調研實證
調研實證的過程由市督導部門組織,區督導部門配合協調,市監測和第三方專家團隊形成調研主力,市級和區級行政、督導、監測、教研、學校等均為調研對象,從不同層面對人事配置、教師培訓、教育經費、課堂教學、學科教研、監測活動等方面進行全局調研,圍繞報告分析階段發現的具體問題進行實地探因。通過對珠海市2021年藝術監測報告進行分析發現,全市兩個區均存在藝術專用功能教室配置率高、使用率不足的問題,經過調研發現背后原因不盡相同,例如A校是由于學校擴招導致藝術專用功能教室被擠占,B校是因為藝術專用功能教室設置樓層高、距離遠,低年級學生在實際使用時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從而降低使用率,C校則是由于學校藝術課程安排得太過緊密,造成使用沖突而無法合理使用。經過調研發現同一個普遍問題背后的不同成因,下一步就可采取針對性策略進行改進。
(四)結果匯報
結果匯報的重要功能是將質量監測的專業數據、知識轉化為能使不同主體便于接收的信息,促進不同主體及廣大教師群體等對區域教育質量狀況形成共識,提升對教育發展問題的認識和警惕性,為教育實踐轉化和變革奠定重要基礎。珠海市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匯報主要由市級和區級督導部門組織、監測部門承擔,開展全市、各區、各問題相關主體等不同范疇層級的匯報,主要形式為書面、講座、研討等。珠海市每年會形成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以書面形式向市級政府匯報,各區組織學校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等共同了解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反映的區域教育現狀,明晰原因,明確對策建議,各校可對照自身情況進行反觀自省,明確下一步發展方向和改進重點。
(五)實踐轉化
實踐轉化階段由市督導結合前期組織、分析、調研、研討的成果,厘清各級各類主體的責任分工,確定優化和改進時間節點,貫通長線問題的攻克策略,督辦短線問題的及時處理,各主體圍繞優勢推廣和問題解決等分工協作。例如珠海市近幾年幾個學科的監測報告均顯示行政區域之間教育質量不均衡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東西部區域間學生學業表現的差距上。對此,珠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珠海市西部地區教育振興攻堅行動計劃(2020—2024年)》,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市財政對西部地區教育振興發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設市區兩級1+3模式布局優化教育科研隊伍”“以辦學聯盟推進東西部學校教研共同體建設”“建立市區校‘三位一體的西部地區教研幫扶體系”。系列舉措和行動旨在消除校際差距,助推東西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前已初見成效。
(六)成效檢驗
成效檢驗階段是對教育教學改進的檢驗,是監測結果區域應用是否落地的“量尺”。市級督導部門根據分工和完成時間節點督辦各項問題改進情況,組織專項督導活動與責任督學常規督導結合,市、區級監測部門根據國家、省、市等監測數據綜合分析成效,為下一步決策和改進提供參考和依據。例如限于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各學科三年一個輪次,為了進行監測結果應用的成效檢驗,形成區域時間序列數據,精確診斷區域學業質量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珠海市監測部門每年定期開展針對學生的學業質量監測,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組織,市、區兩級教研部門負責監測卷的質量把關,各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監測,市級監測部門會同區級監測部門進行監測數據分析,以此檢驗東西部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成效、薄弱學校質量提升計劃的成果等。
經過摸索和沉淀,珠海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形成了運轉流暢、成效初顯的區域模式和路徑。下一步應探索如何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擴大化,借鑒監測的經驗,構建區域教育質量監測體系,使監測評價結果成為決策的重要“證據”,推動和引領區域教育評價改革;擴大學校參與面與抽樣范圍,形成校級層面的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使教育質量監測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評價改革和管理升級的抓手,促進珠海市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凌艷,任曉瓊,江照富.我國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41.
[2]李凌艷,蘇怡,陳慧娟.區域運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策略與方法[J].中小學管理,201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