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引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和內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展的能力……”等要求,旨在培養學生辯證性思考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教師可將思辨性寫作作為作文教學的主要模式,為學生創造思辨性的寫作環境,讓其于開放和自由的環境中創造性地審題、立意、行文,創作出邏輯清晰、內容豐富且結構完整的作文,提升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寫作是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的過程。當學生敢想、會想后,他們創作出來的作文才會具有新意。所以說,啟發學生敢想、會想,是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那么要如何想、想什么呢?由這兩個問題入手,在思辨性寫作教學和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采取相機追問的方式,把握最佳提問時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廣泛聯想,于深度思辨的進程中產生寫作靈感,初步建構起作文的思維和邏輯框架。[1]
以鼓勵學生多維思考和深度思辨為目的,教師要善于提取作文材料或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圍繞關鍵信息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辯證性思考,準確理解題目要求和作文材料的含義,隨之開啟思辨性寫作活動。如《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選編了《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等古今中外的小說。該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版塊延續了整個單元的主題,圍繞著“小說”這一體裁引出了聽說讀寫等多種類型的學習任務,其中第三個學習任務將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指向了“寫小說”。結合這一學習任務,教師可展開思辨性的寫作教學和指導工作,啟發學生的思辨意識。
第三個學習任務提到“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看似平淡無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以展現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獨特的情味”,闡釋了小說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間接引出了“小說取材于現實生活”的觀點。結合以上的任務導語,在《祝福》《裝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說文本的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已經理順了人物的主要事件、命運軌跡,且對人物的性格、生存環境等有了全面了解后,教師可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如“《裝在套子里的人》刻畫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囿于現狀的人物——別里科夫,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別里科夫’呢?”以此問題為載體搭建閱讀和寫作、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橋梁。當學生沉浸在生活情境后,教師相機追問:“生活中的人物與‘別里科夫’有哪些相同點?為什么他們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利用以上問題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和思辨討論的空間。學生可從人物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主要事跡等層面入手,尋找他/她是“裝在套子里的人”的證據。比如“固守老一套的思想”“不知變通”“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不愿意接受新知識”等。人物的這些表現都可以作為作文素材,借助這些素材,學生可以展開小說創作。總而言之,在行文的過程中,學生不能脫離“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主題。
在思辨性寫作教學和指導中,教師采用相機追問的策略,巧妙設計思辨性話題,關聯高中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于生活情境中搜集和整合寫作素材,確定作文的核心立意,并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串聯全文,不僅可以讓學生精準地提取核心觀點,還能讓他們全程參與其中,加強他們的真實體驗。[2]
縱觀近年來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趨勢,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學生創新立意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作文命題中會給出一個或者多個核心概念,要求學生從不同的維度分析和界定核心概念。如2022年新高考一卷以“本手、妙手、俗手”為核心概念,要求學生圍繞核心概念,結合材料,創作一篇800 字以上的文章。而要想保證作文的立意新穎、深奧,學生務必要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結合具體的案例和素材,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3]
鑒于此,教師可以依據作文材料和給出的提示語,引導學生對“本手”“妙手”和“俗手”這三個意思相近但又存在本質性差異的概念進行思辨式的解讀,理解其本質屬性和內涵,精準地界定核心概念,為后續的文本創作打下基礎。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學生結合作文材料以及圍棋專業知識,全方位地對比“本手”“妙手”和“俗手”的概念。
首先,“本手”指的是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與“妙手”對比,“本手”處于基礎、起步階段。只有打好基礎,經歷“本手”階段的磨礪后,才能達到“妙手”的狀態。如果說“妙手”是可遇不可求,那么“本手”便是常態。在解讀“本手”的概念時,學生關聯實際生活可知,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只有打好基礎,把握好“本手”的技能和功夫,才可以在關鍵時刻取得“妙手”的成就。
其次,“妙手”指的是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與“本手”相比,它側重于“神來之筆”,如諸葛亮的“空城計”、韓信的“十面埋伏”、謝安的“淝水之戰”等,都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神來之筆”,堪稱“妙手”。而“妙手”皆是這些指揮員和謀士飽讀兵書且有過無數次“本手”的訓練后才成就的。而他們的人生和指揮經歷中也有著不可避免的“俗手”。
最后,“俗手”指的是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在人生經歷中,人都不可規避地會出現“俗手”的情況。而只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做好“本手”的工作,才能達成“妙手”,避免“俗手”。經過這一解讀,學生理解了核心概念,在此基礎上確定立意、展開文本創作。
以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建議為基準,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從相機追問、對比分析等角度,探索思辨性寫作教學模式,將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課程目標以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等融入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之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性、辯證性、批判性等思維,指導他們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作文題目和材料,從中提取核心概念,展開思辨性寫作活動,不斷完善作文的邏輯結構和整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