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亮
審美激趣在初中寫作教學中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不少學生在寫作時,或抓耳撓腮、冥思苦想,或人云亦云、亦趨亦步,或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且總是處于被老師逼迫著寫的狀態,半天才擠出一點“牙膏”來,不僅提不起寫作興趣,甚至畏懼寫作,發出噩夢般的哀嘆。而不少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方法老舊、形式單調、內容枯燥,滿臉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正如美味的食物會在味蕾上綻放出別樣的味道一樣,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審美激趣是最好的“調味品”。教師運用審美激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感觸美、欣賞美、追求美,才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從而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很多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總是眉頭緊鎖、無話可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思考不夠,沒有寫作的沖動。語文老師這時應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受、描繪美境,進而抒發情感。
比如,學生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感受到濟南有山有水、溫暖安適,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家鄉的美:干枯柔軟的草地,清澈見底的湖泊,綠油油的菜地……無一不展示出家鄉的悠閑、生機與美好。欣賞到家鄉的美,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并產生為家鄉撰文的沖動。
至于描寫人物,關羽有忠義的美,諸葛亮有高瞻遠矚的美,阿長有善良質樸的美,而教師身上有一種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美。這些美無不展示出人間的真愛,無不展示出人性的光輝。
面對這樣的景、這樣的人,學生只有走進了深處,才能激發審美意識,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好,才會有分享的沖動,才能在寫作時有話可說,從而寫出抒發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生的審美思維,訓練其審美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學生的作文語言干巴巴的,讀起來味如嚼蠟,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審美語言訓練。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小石潭記》這一精美的文言文游記散文,激發學生的語言審美意趣和審美意識,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審美語言訓練。如,教師引導學生寫水,但不能讓學生光寫水。教師可給予學生相應的啟發:柳宗元在文章中寫“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魚似空游”從側面襯托出水的清冽,你們在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其他景物的描寫來寫水。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給予啟發誘導的方式,培育學生的審美意識,并進行寫作激趣,訓練他們的審美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美的訓練需要貫徹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時進行審美語言訓練。比如,學生看到落日,不能只有“天快黑了”的寫實,而要會寫“蒼山似海,殘陽如血”的比喻,會寫“斜陽漸漸隱去,遠山披著一襲金黃的寂靜”的想象;比如寫雨,不能只有“這雨不停地下著”的直白,而要會寫“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陶醉,會寫“如煙如霧,無聲無息,飄飄灑灑,為枯枝敗葉鍍上了一抹亮色”的聯想;比如寫風,不能只有“今天風好大”的陳述,而要會寫“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好,會寫“柳條輕輕柔柔搖曳著細腰,輕輕拂著剛剛凍醒的湖面,蕩起層層漣漪”的遐想。
審美語言訓練是教師日常寫作教學中的重點工作,旨在讓學生的語言在審美激趣中得到錘煉,進而從干癟無味變得生動且富有情趣。
不少學生在拿到作文題目后提筆就寫,但寫到最后,文不達意,自己也不知道寫了什么。立意謀篇對于寫作非常重要。而寫作構思的方法非常多,其中通過審美激趣來構思文章就是非常新穎的一種。例如,朱自清的《春》文筆清新雅致,語言優美,分別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等幾個方面去描繪春天,結構清晰,形散而神聚,中心突出。教師可以通過教學這篇經典美文的審美構思來引導學生模仿、發散,從而讓學生的寫作不再是一拍腦門就一頓亂寫的胡謅,而是深入構思后的表達。又如,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平實感人,可以讓人體會到其中的親情之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其中雙線交錯的布局謀篇技巧,體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之美。
引導學生審美并在寫作中體會與共情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初中生正處于建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審美教育和寫作訓練培養人文情懷。
寫作中的審美共情并不是強行灌輸的,而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和陶冶,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去滲透的。比如祖國高山大川的秀美風光,古老悠久的風俗民情,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溫情的人間社會,美好的人物形象……這些美的事物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共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積累美的寫作素材,并在寫作訓練中鞏固對美的認知,培養人文情懷。
綜上所述,運用審美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無疑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一條捷徑。當教師具有審美激趣的意識,讓學生有感而發,突破下筆難的壁壘,寫作教學也就會像春風拂面、細雨潤物般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美感之中,最終實現寫作能力的培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