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自課改以來,整本書閱讀已成為中學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傳統流程式、粗放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切割了文本,造成學生的閱讀碎片化,也讓教師在解讀經典文本時錯失很多細節,無法持續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和后續對其他經典作品的閱讀提供有效幫助。我們時常提醒自己要不斷突破“狹窄閱讀”,卻發現自己越走越窄。而“閱讀生態圈”的概念讓筆者找到了突破口,這種循環往復的模式可以讓閱讀爆發真正的生命力。
整本書閱讀生態圈包括教師、學生和教學生態環境三個基本要素。教學生態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和物理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包括家庭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等。物理生態環境包括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評價、網絡與多媒體等。學生和教師作為生態個體,要與教學生態環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構建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生態圈,要緊緊圍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生態主體進行,要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內化與反思實踐,并不斷完善教學機制,從多維度滿足教學需求。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生態圈中,教師和學生是生態主體,教學生態環境是中介,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構成有機的整體。教師作為生態主體之一,是教學任務的執行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其自身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情感態度、多樣化教學手段、知識儲備等影響著整個閱讀生態圈。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學習能力和精神面貌等決定其學習的成敗。
(1)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生態微圈”。如何建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生態微圈”?在《呼蘭河傳》的閱讀教學中,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①讓學生運用悟讀、研讀、聯讀的方式進行文本閱讀。從寫了什么到為什么寫再到寫得怎樣,學生可以從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角度與文本建立起較為穩定的“生態微圈”。②通過不同敘事角度讓學生熟悉文本。比如,讓學生畫出人物關系圖譜、寫出人物身份說明、變換敘事視角“講故事”等。③繪制與運用思維導圖。整本書閱讀相較于單篇閱讀,內容多而廣,而將思維導圖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整本書的脈絡,掌握文本的內在聯系。④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向深度閱讀轉變。課堂討論能夠幫助學生架設新觀點、開拓新論域,實現邏輯上的自洽、他洽與續洽。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生態微圈”。首先,筆者建立了全新有趣的“職能部門”。如“閱讀版本討論組”負責討論《呼蘭河傳》從出版至今的版本和刪減情況;“后花園援助小組”負責對接校園中的花園與小說中的“后花園”工作;“影視作品推薦組”負責收集、篩選、品評《呼蘭河傳》相關影視作品的工作;“話劇改編組”負責《呼蘭河傳》的話劇改編和舞臺表演,等等。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有利于創新閱讀課堂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強化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其次,筆者建立了班級閱讀資源共享平臺,讓學生能通過最便捷的借閱方式,相互借閱相關書籍,保留有意義的閱讀經歷,分享閱讀感受,并通過相互點評閱讀筆記獲得更多贊賞。
(1)動靜結合的“生態課堂”。教師要讓學生走出單一的靜態化閱讀,建立起有溫度的、相互熟知的、彼此更好溝通的學習場域,打通教材和環境各要素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力求共建協調、互動、可持續促進知識流通的生態環境。在《呼蘭河傳》的教學中,筆者嘗試突破預設課堂,打破生成空間的閉塞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如在對小說人物“馮歪嘴子”進行分析時,筆者特別強調了“窗”的象征意義,并在課堂上嘗試將所有學生的課桌面向窗戶,以便讓學生在觀察現實生活中不同時間段窗外風景給個體帶來的不同感受的基礎上理解文章。
(2)整散結合的“大語文”觀念。教師在建立師生“生態小圈”時應當注重文本整散結合,形成“大語文”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將整本書閱讀化整為散,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細節。但學生往往因這種碎片化的閱讀而無法形成整體思維和關聯思維。而整散結合的閱讀方式可以讓學生即便忘記了所學內容的細節,仍能夠長久記憶其本質性理解,掌握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并把這些理解和技能與課堂外的世界相鏈接。如在《呼蘭河傳》中,“我”“小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媳婦”“祖母”“姑姑們”“母親”等的“散”對應整體的“女性生存現狀探討(封建與現代)”;而“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等的“散”對應整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利與弊)”,等等。
“協同化”不僅在學生之間,也在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要構建整本書閱讀生態圈就需要構建“協同化”的閱讀“生態大圈”。
(1)校園生態。①學校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為學生構建起長久、自然、和諧的閱讀生態圈,能在較大的范圍和程度上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在《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筆者每周會用兩節課讓學生針對《呼蘭河傳》相關內容進行聯讀,包括關聯閱讀經典及相關評論、與高級專家書友對話交流等,學生可借此對整本書閱讀形成更深刻的認識。②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優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方法。在《呼蘭河傳》的教學中,筆者嘗試讓學生通過錄制微課視頻去經歷一個不斷揣摩文本并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充分展示自我去提升閱讀與表達能力。
(2)親子共讀。除了讓學生平時在家開展自我閱讀、親子閱讀之外,筆者在教學中還嘗試每月組織一次親子閱讀的交流活動,邀請5 位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分享一個月以來對《呼蘭河傳》的閱讀感悟,其中包括對小說的主旨和細節的分享等。
(3)社會共讀。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將學生創作的論文、賞析發表到學校的刊物和學校的公眾號上,供其他年級的師生和校外人員共同欣賞。學生可以圍繞《呼蘭河傳》,從不同角度選擇不同的敘述對象,表達、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在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的同時,也實現了有效的“群文閱讀”互動,讓自身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更好發展。
筆者認為,打造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生態圈順應了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它打破了原本覆蓋師生閱讀與審美體驗的闡釋框架,解除了限制學生知識拓展與思維發散的束縛,提升了學生閱讀作品的敏感度。它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獲取知識,也能促使教師的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使學生真正地從整本書閱讀中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實現教與學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