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紅娜 羅會宇 趙云娟 (新鄉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要求在全社會進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并特別強調突出青少年群體,貼近青少年需求。同年4 月,教育部辦公廳強調:“各地高校要將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作為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表現,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毫無疑問,各地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政課,思政課教學目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黨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對于大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抵制各種錯誤歷史觀念,樹立正確黨史觀具有重要意義。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到黨史觀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正確黨史觀”“如果歷史觀錯誤,不僅達不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反倒會南轅北轍、走入誤區”。[1]黨史觀表明立場問題,堅持正確的黨史觀不僅是學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針對黨史領域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思政課教師要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指引學生從問題的表面逐漸探究到問題的實質。思政課教師要系統講授黨史知識,總結黨史經驗,不但要引導學生追問“是什么”,更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追問“為什么”。要使學生全面地、系統地了解黨的不懈奮斗史、黨的理論探索史和黨的自身建設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
思政課專題教學通過融入黨史資源,要旗幟鮮明地回應黨史領域中尖銳的、敏感的問題,澄清社會或者網絡上的熱點、模糊點以及焦點問題。高校思政課黨史教育要敢于亮劍,對錯誤思潮要給予堅決抵制,對偏激的觀點和理論誤區要進行厘清并能夠及時糾正,從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做出有力回擊。在對青年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時,要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客觀地認識黨的歷史進程,科學評價黨史人物、黨史事件,使學生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
當前的大學生都是“00 后”,他們自我意識強,思維活躍,視野廣闊,他們通過互聯網能接觸到最新資訊。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主要從宏觀的大歷史觀的視角向學生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征程。不可避免地,這種強調和偏重宏觀的敘事方式會導致對微觀個體關注不到位,導致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歷史認同,黨史教育需要對個體微觀的關注點做出回應,教師要直面學生的困惑和問題,關注青年學生的個體訴求。在思政課教學中,結合黨史的理論知識,立足學生需要,聚焦問題,精解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提高大學生歷史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針對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八個相統一”,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就是其中一條,這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本方法論遵循。對黨史教育而言,應該以歷史知識傳輸為基礎,要通過講授歷史知識塑造和引導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黨史教育包括歷史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因此,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要借助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深厚的歷史情懷,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如果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僅僅是描述史實、讀文件或引述文獻資料,而不分析或點評史實或文獻資料,就會導致黨史教育知識性有余,導向性不足,無法完成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因此,黨史教育不能以史論史,必須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導引相統一。
習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理論敘事既有思政課專題教學中的理論,也有黨史中的學理、哲理與道理。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學生理順歷史邏輯,講清歷史規律,認清黨的性質,深刻闡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達到以史明理的教育效果。
當然,將黨史中的故事敘事融入思政課的理論敘事,能使得理論敘事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的故事。”[2]“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3]故事敘事包括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當然,在挖掘黨的故事的同時,對黨的故事要進行學理上的分析。
只有堅持理論敘事與故事敘事相結合,才能真正講好黨的故事,才能讓理論教學令人信服。一方面通過理論敘事,提升學生知識能力,使黨史教育不至于停留在故事敘述上;另一方面,通過講好黨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引導大學生從情感上形成對黨的理解。思政課講故事要有感染力,講理論要有說服力,只有道理講得好,理論講得透徹,才能使學生信服。
線上和線下屬于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應的是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各具優勢。思政課在強化黨史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這兩種模式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其中,線上教學應當凸顯出黨史教育的針對性,例如,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呈現黨史經典故事,宣傳革命英烈事跡,推介經典紅色電影;利用線上育人平臺進行虛擬仿真教學,打破時空限制,真實再現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
線下教學是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線下教學應當凸顯黨史教育的系統性,注重黨史發展過程線索的梳理以及黨史知識的全覆蓋,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主題討論、總結和歸納,突出本專題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黨史知識體系。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結合實現了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統一。
思政課是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關切的課程,思政課的授課空間既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社會生活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4]思政小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接班人的光榮使命。思政小課堂側重點是理論講授,主要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理論,具有理論性、抽象性。社會大課堂指的是思政小課堂之外的具體社會生活。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指將理論與實踐、抽象與具體、知與行的結合。
黨史教育不單是歷史教育,同時也是實踐教育。黨史教育不能僅依靠小課堂,還要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課堂理論教學必須結合社會現實,關注學生背后的家庭環境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只有將學生的實際和社會的現實結合起來,才能提高黨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黨史教育除了將理論講深講透以外,還必須有“行”,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投入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社會大課堂就是要增強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主體參與、切身體驗,做到學史力行。
因此,在黨史教育與思政課專題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要強化實踐環節,促使學生在可感和可視的實踐中提高黨史認知,接受黨史教育的洗禮。
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習近平強調,思政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5]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成長、發展,以課程教學的育人目標為中心,根據教材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專題教學,在課堂面對面的教學中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要求思政課教學要將黨史作為夯實思想之基的重要依托,不斷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思想理論的認知。
黨史教育需要講歷史知識,更需要突出思想性,思政課教師要講清說透基本歷史脈絡、重大歷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使學生系統認識黨的歷史,引導青年學生從黨史學習中汲取思想智慧。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實踐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加強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生真切感悟實踐,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黨史實踐教學是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提升為以社會為主的實踐教學,這樣就會使黨史教育立體起來,從而夯實“黨史”的歷史厚度。
黨史教學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講授,而是要挖掘和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親自感知和體驗。也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公益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接受黨史教育,收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當下的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網絡也是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6]黨史教育要緊跟時代步伐,按照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開發黨史學習資源。
在深刻分析青年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和數字化技術還原黨史中的經典場景,提升黨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改變對黨史以及思政課教學的刻板印象,從內心深處對黨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在黨史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過程中,以專題的形式對“黨史”進行分解,細化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還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提供相關的微視頻和不同視角的閱讀材料,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觀看學習視頻,閱讀推薦資料。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拓展黨史學習的廣度。
小班研討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方式。首先,針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黨史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結合當下的焦點和難點問題,設置研討主題,劃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通過材料的搜集,指導學生對黨的重大歷史節點、歷史事件等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各小組以問答討論的方式進行主題發言。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對這些不同立場的觀點進行評價分析,加以綜合,形成最終的觀點和結論。最后,教師要歸納和總結學生的報告內容以及討論情況,進一步點評學生的觀點。通過小組調研、問答討論等研討活動,點撥、促進學生對黨史理論的內化。
作為對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拓展,實踐展演區別于課堂教學的理論灌輸,它以學生為出發點,更多強調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學生的參與,側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洗禮。
實踐展演主要運用沉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思政課實踐展演,能夠使青年學生切實感受黨的艱辛奮斗歷程,感悟紅色精神的力量,以此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按照黨史教育主題內容,設計黨史教學方法,創設情境,通過演講、情景劇、朗誦、角色扮演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再現黨史場景,讓學生成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增強黨史教育的生動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