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予昉
摘 要:河南省許昌市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經濟總量持續攀升。開放合作優勢明顯,具備了共同富裕的條件。在此背景下,應以區域發展規劃為指導,通過匯聚一流創新要素,積極推動城鄉產業協調,持續發展縣域經濟,打造開放型經濟,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統籌推動城鄉服務體系建設,進而實現許昌市共同富裕。
關鍵詞:城鄉融合 共同富裕 實現路徑 許昌市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138-02
我國城鄉融合發展與實踐經歷了由城鄉二元到農業改革到城鄉統籌,再由城鄉一體化到城鄉融合發展的演變過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極大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發展理念,并把城鄉統籌放在首位,開始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注國家重視“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提出了城鄉融合“三步走”戰略,形成了“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為抓手,著手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那么,許昌市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的課題。
一、實現共同富裕的機理分析
在促進城鄉融合過程中,資源融合是基礎、空間融合是載體、制度融合是支撐保障,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動許昌市向共同富裕發展。
(一)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
城鄉融合通過人口、資源、基礎設施、資金等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使鄉村與城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城鄉融合包括資源融合、空間融合和體制機制融合等等。資源融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空間融合是基本載體,制度融合是支撐保障。三者通過資源重整、空間重構與制度重建等機制激活城鄉社會的內在驅動力,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進程。
(二)資源融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城市擁有資金、設備和技術優勢,而鄉村具有土地、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城市通過“人口—土地—資金—技術—政策”一體化,將資金、設備和技術優勢與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多元化的鄉村經濟和農業全產業鏈,吸引更多優質勞動力資源,推動農業鄉村現代化發展。城鄉只有通過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才能為共同富裕提供所需的物質資源。因此,只有通過城鄉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才能構成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三)空間融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載體
城市與鄉村空間在生產、生活與生態等方面存在異質性,這種異質性可以通過城鄉空間功能調整,引領城鄉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城市是資本、技術、教育等資源要素的載體,城市可以通過要素的流動為鄉村提供生產與生活所需的服務。另一方面,鄉村具有山水林田湖礦等空間要素,不僅為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提供生產生活資料,而且為城鄉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城鄉通過資源、能量、人口與資本的雙向互動,促使城市與鄉村產業、生態與功能融合,協調生產、生活與生態,實現功能的優化互補和互惠共生,共同推動共同富裕。
(四)制度融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支撐保障
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制度融合是對城鄉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保障。制度融合通過調節資源、財政資金與公共服務等在城鄉的合理分配,不斷推動城市要素轉移到鄉村地區,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優化配置。城鄉系統的資源具有流動性與整體性,要素的流動可以通過城鄉資金投入的均衡、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步,實現城鄉發展的協同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最終實現城鄉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構筑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制約許昌共同富裕的影響因素
(一)城鄉經濟分化,城鄉空間二元結構明顯
近年來,河南省許昌市的經濟總量持續攀升,2021年經濟總量達到3655.4億元,居全省第4位;全市年人均生產總值72159元,人均GDP位居全省前3位。但是,整體而言,許昌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較突出。
(二)城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城鄉聯動不足
就產業體系而言,許昌市的三大產業體系相對健全,整體發展水平也比較高。然而,受城鄉產業結構、產業技術水平、產業發展空間與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仍有待深入提高。
(三)城鄉資源融合機制不夠健全,雙向流動受阻
城鄉資源要素融合的層次不高,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的單向流動。首先表現在人口流動上,以鄉村向城市凈流入為主,勞動力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勞動力短缺。其次,是鄉村土地入市交易不暢,不能實現入市交易。最后是農業回報率低,資本下鄉的積極性不大。造成城鄉資源融合機制不暢,雙向流動受阻,城鄉發展動力不夠均衡,制約了共同富裕的發展。
(四)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發展問題比較突出
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基礎條件是公共基礎設施,而鄉村醫療、教育、養老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從許昌市今年疫情防控來看,醫療救助設施缺位,群眾就醫不便,生活配套設施不足,居民養老的專業服務機構缺乏,制約共同發展。
三、推進許昌市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
基于以上考慮,許昌市必須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一)以規劃引領,高質量推動城鄉空間融合
通過規劃引領,優化許昌市城鄉空間發展布局,促進城鄉空間有序對接。首先,深入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以鎮帶村、以村促鎮”;加速小城鎮建設,主動承接市、縣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鄉村居民就地城鎮化。其次,在保證基本農田和鄉村風貌的同時,可以將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休閑娛樂空間有序銜接,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田園空間。
(二)城鄉產業協同共建,著力打造經濟強市
推動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首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許昌市中心城區對轉移人口的承接能力,推動鄉村轉移人口的就業,探索本地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其次,拉長農業產業鏈,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跨界流動和高效配置。將特色農業園區作為重要平臺,如鄢陵依托花卉苗木、禹州依托中醫藥、長葛依托蜂蜜,襄城依托煙草、紅薯等,優化提升特色農業園區。再次,擇優在魏都區、建安區、禹州市、長葛市等區(縣級市)選擇一批產業園區,打造許昌市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先行區。最后,將特色小鎮作為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重點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小鎮。進一步發揮小城鎮聯結城市與鄉村的重要功能,并承接一定的產業和公共服務。許昌市牢固樹立“工業興市、制造業強市”的發展理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三)匯聚一流創新要素,著力構建創新生態
優化區域創新要素配置,匯聚一流創新要素。通過土地、資本、知識、政策等傳統要素的匯聚,提高要素協同融合的效率和效能。集中攻關,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構建創新生態,創建一流創新平臺。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數字引領、制造升級策略,培育一流創新主體,構建數字化、區塊鏈、服務業與制造業等“三產”深度融合、技術創新的產業新模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匯聚一流創新人才,實現城鄉之間人才的交流互動。一方面培育符合農業和鄉村需要的鄉土人才,扎根許昌大地創業;另一方面,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到鄉村,吸引年輕人在城鄉融合發展實踐中參與鄉村建設。通過匯聚一流創新要素,創建一流創新平臺,匯聚一流創新人才,培育一流創新主體,建設一流創新生態,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
(四)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開放型經濟
強化開放平臺功能。把對外開放作為動力源泉,推進制度型開放。積極申建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開放性平臺,打造中國與德國合作城市典范。完善“開放平臺”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以產業園區為關鍵點,著力推進跨境電商園區體制、機制改革,著眼提高外商投資企業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穩定性。圍繞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簡化外商投資企業設立流程,促進外商投資便利化。激活民間有效投資,完善企業針對性咨詢服務,營造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推動公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機制,采取多種途徑,深度推動許昌市實現共同富裕。
(五)聚焦文化傳承創新,著力打造文化強市
積極推進許昌市全域文旅、文創深度融合,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和文明實踐示范引領行動,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繁榮。聚焦文化傳承創新,積極推進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構建全域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格局,著力打造文化強市。鼓勵許昌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自愿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發展。堅持發展縣域經濟,打造開放型經濟,聚焦文化傳承創新,統籌推動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共同富裕。
(六)全面實施“雙碳”行動,著力打造生態強市
準確把握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的“雙碳”機遇,把實施“雙碳”行動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無廢城市”建設。堅持生態強市不動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抓好“生態經濟”“生態保護”“生態安全”“生態制度”“生態文化”五個方面工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構筑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在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中有效“固碳”。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化改革,圍繞“生態強市”目標,筑牢生態屏障,創新生態制度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積極推動“生產利用生態,產業服從生態,生活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模式,唱響生態品牌,不斷深化實踐探索,形成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兩山”雙向轉化品牌。
(七)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持續發展縣域經濟
首先,以“一縣一個省級開發區”為重要載體,把縣域經濟作為發展底盤,積極推動禹州市向中等城市邁進,推動各縣市調整優化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彰顯特色,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其次,堅持農業鄉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振興。最后,積極探索產業和生態融合之路,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在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的同時,做優、做強糧食、蔬菜、畜禽等特色農業產業。
(八)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動服務體系建設
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全面推進健康許昌建設。建成市級公立“四所醫院”、縣級公立“三所醫院”,建立健全許昌市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均等化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施一批中醫藥重大項目,全方位、全周期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讓許昌市群眾擁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
針對許昌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實施城鄉融合中的空間融合、產業融合、資源融合、設施融合和服務融合。在關注發展速度與質量的同時,許昌市堅持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把握發展規律,更加注重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許昌市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王平.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區[N].河南日報,2021-10-17(003)
[2] 李寧.城鄉融合發展驅動共同富裕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04):473-480.
[3] 易云鋒,劉舒,趙超.城鄉融合推進廣東共同富裕的機制和路徑研究[J].廣東經濟,2022(11):18-24.
[4] 吳麗峰,胡海洋.共同富裕視野下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探索——基于山東省L市的調研[J].改革與開放,2022(09):32-40.
[5] 汪萌萌.河南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04):88-92.
[6] 郄雨,李飛.區域創新體系視角下實現共同富裕的邏輯與路徑[J].科技中國,2022(0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