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云
摘 要:“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經濟產業重新布局規劃,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動力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普遍“校熱企冷”,企業的認識不到位,缺乏利益保障。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力不足,吸引企業參與優勢不明顯。政府推動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激發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從“內生動力因素和外生動力因素”的角度出發,探索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機制,構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實證模型,實現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解決企業的技術升級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獲取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在市場中開拓創新,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三高四新” 企業 校企合作動力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178-03
“三高四新”戰略實施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實現需要大批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實踐型復合人才,人才培養需要校企共同培養。政府非常重視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共同進行人才培養。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政策條文中明確提出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鼓勵校企聯合辦學,提升合作水平。
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校熱企冷”問題。企業認為參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需要投入人力資源和物質成本,產出甚微,投資回報率不成正比,普遍缺乏足夠的動力參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校企聯合辦學淺嘗輒止,止步不前,停留在淺層次辦學,進入實質性辦學層次的鳳毛麟角。
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研究述評
相對于國外,我國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研究起步較晚,而國外如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經驗我們可以從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和學校行為三方面借鑒。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內職業培訓是以雙元制為核心。德國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承擔職業培訓的企業在政府政策法規的激勵保障下和學校的高效配合下,主動評估監測社會對技能人才需求的結構和特點,更新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對學生的培訓指導和師資素養提升,保障職業培訓高質量發展。澳大利亞的經驗借鑒為:在澳大利亞政府有效調控統籌下,通過多渠道的經費投入機制和多元化的激勵保障機制,澳大利亞企業和行業協會利用市場法則主導,確保企業在參與過程中的各項權益,致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長效運行。
雖然我國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從不同角度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獲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角度歸納為三方面:從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內部動力因素、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外部動力因素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動力機制研究。陳麗君等(2021)認為參與感知行為控制微弱,雙方合作阻礙大、態度消極及規范壓力小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周雪等(2021)認為企業師傅有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但動力不足,參與行為有待規范和深化。提出了政府、企業、學校應共同完善企業師傅資質標準,建立常態化的培訓制度,實施激勵機制,以激發參與意愿,保障參與效果。馮仰生(2019)需要認為要從法律、利益、信息共享和監督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保障機制,才能有效推動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吳儒練(2019)認為人才需求與人力資源結構優化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第一動力,學校資源與企業共享也至關重要。關于企業參與辦學動力機制的研究主要分為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保障結合機制三大類。動力機制有效運行在于發揮政府保障作用、企業參與作用、行業引導作用以及職業院校配合作用。
盡管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相關研究已十分豐富,但實際上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仍然不足。政府保障激勵作用不明顯,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激發企業合作辦學的內在驅動力,更沒有意識到利用外在資源進行合作辦學。
二、“三高四新”戰略實施對企業及其參與校企合作的新要求
“三高四新”戰略實施過程中,要求企業的運作規范性、整體質量效益、核心競爭力、創新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推動區內企業上市并形成產業集群。鼓勵上市公司結合所在區域產業特點開展產業整合,與配套企業聯動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引導上市公司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技術優勢。
企業由于生產技術復雜性以及技術升級需求,自身研發能力有限,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技術升級難度太大,花費成本過高,從投入產出角度出發,要借助外部力量完成升級,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科教融合,將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通過校企聯合,進行技術可行性論證、改造更新轉化為企業的優勢產品,獲得技術優勢。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層次的合作,要求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深層次合作發展。促使企業能夠完成科技創新,形成難以被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持續發展推動實現質的飛躍發展,大批企業升級形成產業集聚,帶動產業升級,最終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現狀研究
(一)政府推動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
推動校企合作順利開展,首先需要政府具有戰略意識,從頂層設計上推動校企合作。操作層面出臺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通過政策法規制定形成校企合作制度,用制度穩定持續激勵校企合作。目前,政府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但沒有系統化,且有些政策指令性較強,正向激勵不夠,有些只是方向性的,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具體的操作細節。即使出臺了相關政策制度,但有些措施沒有實施到位。
(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動力不足
校企合作辦學需要高校和企業雙主體的積極參與,企業則要激發其參與動力。從社會實際狀況來看,企業缺乏內在驅動力參與合作辦學,有些企業領導有參與意識但企業師傅沒有主動性。企業內在驅動力沒有形成,從外在表現形式上來看企業沒有主動參與,有些雖然有校內企內的聯合實訓,訂單班學徒制等合作方式,但合作的崗位技能單一,在培育高技能人才合作方面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究其原因,首先是企業的認識有偏差。企業認為人才培養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高校的職責,自己沒有必要參與。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可以通過招聘或者獵頭公司等途徑獲取。沒有意識到為了獲得所需的人才,自己有責任在其學生階段參與培育。意識沒有到位,更談不上長遠的校企合作遠景規劃,合作辦學進程止步不前。
其次是缺乏利益驅動。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人才,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二者的出發點不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需要投入,投入人力成本和物質資本,但利益缺乏保障,聯合培養的學生培育后就業是雙向選擇,人才流失,企業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挫傷了企業合作的熱情,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力不足,難以吸引企業主動參與
高校積極參與合作辦學取得成效迫切需要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教育體制不改變,工作評價體系不合理,高校主體高層雖有意愿參與,但操作層面并沒有形成內在驅動力持續深入參與校企合作辦學。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方面沒有完全立足于企業發展來設置專業和課程,很難滿足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的科研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服務能力弱,很難在企業新產品的技術研發中發揮作用,難以吸引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
四、構建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模型
(一)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的內在驅動力分析
企業參與辦學過程中,最內在的動力來自于對參與校企合作的利益預測。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企業投入校企合作辦學成本大于等于投資收益,企業沒有動力參與合作辦學。但如果投資回報率很高,則企業會積極主動參與校企合作。追逐利益是推動企業行為的根本動力。利益增長影響企業合作態度,直接影響企業參與合作的可能性。
企業經濟利益實現必須依靠人力資源。人才保障內在驅動企業主動參與合作辦學。企業獲取人才的方式主要通過社招校招,招聘之后培訓新人的成本高、時間長。企業以校企合作方式深入人才培養,將合作中培育的優秀學生吸納到企業,可以降低招聘成本,新員工進入企業后可以迅速投入工作,節約了培訓時間,也降低了培訓成本。
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社會上樹立正面的聲譽和形象,企業發展進入可持續穩定階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和學校共同培育人才,由此獲得社會效益并得到社會認可,知名度和美譽度促使企業進入高層次良性發展。基于此,承擔社會責任是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技術。技術進步成為推動企業參與深度校企合作的因素。在企業內部研發能力有限的條件下,借助高等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利用高等院校優勢進行技術研發、轉讓等完成技術升級,科教融合成為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
(二)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外在驅動力分析
政府制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或使企業得到額外補貼作為專項發展資金。政策激勵變成了企業的實際福利,成為推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外部推手,極大地激勵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對企業參與合作的推動體現在師資和學生留任。高校的教師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創造者,是企業技術進步的源泉之一。依靠高校教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技術風險與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提升企業新技術和新工藝運用水平。合作培訓的學生留在企業為企業服務,成為企業人力資本的根本保障。院校的師資和學生資源使企業產生與高校合作的強烈動機。
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無形中支配著企業的決策行為。市場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包括市場競爭、同行企業行為、需求狀況和行業氛圍等。例如,當下眾多企業尤其是行業領先者都參與校企合作辦學,其決策行為和市場氛圍會直接推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行業協會引領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使得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風險更低,無疑提高了企業參與合作的信心。
(三)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機制模型構建
內部要素是企業參與的源動力,處于核心位置。主體內在驅動力包括利益增長、人才保障、技術升級、成本減負與社會榮譽四個方面。外部驅動力要素層對模型結構起支撐作用,包括政府政策、職業院校、市場及科技發展四個方面要素。內在驅動力層與環境外部驅動力層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參與動力。同時外部動力層通過內部動力層的中介作用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
政府的各項法規及政策正面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給積極參與合作企業送榮譽樹標桿,從稅收等各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樹立企業良好社會形象,節省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學生職業培訓。從物質和精神層面激勵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市場是企業利益實現和增長的源泉,企業通過市場獲取利潤實現生存和發展。企業發展壯大后回饋社會,有能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就業等各方面做出貢獻。高職院校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企業獲取為自己量身定制的人才,必須通過自己參與培訓達到要求。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企業的產品升級,產品升級促進技術進步,從而促使企業科教融合,高新成果技術轉化,深化產教融合,使得企業從技術、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個臺階,研發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服務社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美譽度和社會形象,形成良性循環,帶動企業升級。大批企業的升級使得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五、結語
“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通過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因素和外生動力因素,構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機制模型,揭示動力機制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行為過程中的作用機理,,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和校企合作新路徑,進一步擴寬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深度。
參考文獻:
[1] 曾雯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動力機制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1.
[2] 馮仰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現實困境與保障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6):84-87.
[3] 陳麗君,曾雯珍.計劃行為理論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動力提升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07):43-48.
[4] 王華云.德國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4-22(004)
[5] 周雪,冉云芳.企業師傅參與校企合作意愿、行為與收益的質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3):68-73.
[6] 吳儒練.欠發達地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動因及影響因素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9(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