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珊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融匯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在內的多因素結合體。這條現代化道路既彰顯出中國動態性演化的斐然成果,又是歷時性發展和階段性超越的總體過程。不僅見證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更有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有力領導對現代化作出的卓越貢獻。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表露出中國的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亦為世界的接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 貢獻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209-03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落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華兒女孜孜不輟的奮斗碩果。一經誕生,就堅定地把為民謀幸福、為國謀復興確立為初心與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摸索現代化道路的過程是飽受磨難和守正創新的。從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中國共產黨攜手人民描繪出中國式的現代化之路,給予發展中國家走現代化道路的曙光,為人類文明貢獻新形態。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演進過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21—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掃除政治阻礙。該時期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進犯了這個擁有5000年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鴉片戰爭對中國的領土領海控制權、司法關稅制定權、政治交涉獨立權和國際貿易自主權造成嚴重破壞,中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仁人志士們不忍看到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于是開始奮勇抵抗。農民階級領導的歷時14年縱橫江南18省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發動的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軍事裝備與科學技術,旨在拯救清王朝統治地位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維新派大力推行涉及農、工、商改良運動的戊戌變法;孫中山先生發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首次提出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創立民主共和國主張的辛亥革命。以上種種探索雖均以失敗告終,但卻起到振聾發聵的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流傳下現實經驗,亦令國民意識到只有發起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才是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中的出路。
隨著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中國迎來新理念,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加持為國民探尋新出路。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帶領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暴力統治,使新中國矗立于世界東方。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1978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礎。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結合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實際情況,一方面對民族資產階級,通過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統銷和公私合營等方式進行和平贖買;另一方面對個體農業及手工業者,通過自愿互利、典型范例和國家幫扶等方式,實現從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的跨越。同時,抗美援朝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歷練筑牢了新中國的根基。
毛澤東同志緊貼中國的實際情況于1953年12月在《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提出,想擺脫貧乏和落后的局面就要靠自己加強國防建設,打造具有現代化標準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并在發展中使其不斷壯大起來。在此基礎上1957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至此,有關“四個現代化”的構思基本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方向。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8—2012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定意義上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敲定出發力方向。該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建立經濟特區和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對內改革;通過加強對外經濟、技術、文化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逐步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高端技術來提高生產力,以此吸收人類一切積極先進的文明成果。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會晤英中文化協會代表團時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2]。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也曾多次強調中國的發展不能脫離世界、中國要搞現代化建設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廣泛吸收世界上先進的技術成果。江澤民同志在此期間指出文化建設絕不能夠一舉落成,而是要在較長的時間里連續不斷地培養有理想道德信念、有深厚文化底蘊且遵紀守法的新一代青年公民,他們不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正向潮流更要符合構建現代化的種種標準,完善了“人的現代化”。胡錦濤同志在此期間提出“科學發展觀”理念,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新元素。“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即把人看作發展的目的和現代化建設的落腳點,要滿足現代化建設中不同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充滿人文情懷地主張是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堅定體現,也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確定了價值取向。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自2012年至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定程度上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通過不間斷地探索而逐漸明晰起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未來經濟建設要秉持著持續健康發展的總態勢、人民民主權利要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準上進一步下放落實、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依靠自主創新而不斷加強、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水平要協調躍升,在此基礎上奮力打造完全意義上的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呼吁中華兒女凝心聚力如期實現國富民強、百姓安居為圖景地偉大的中國夢。在面臨疫情日趨常態化的重大挑戰中快速認識、最大化適應與精準引領新機遇和新常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廣泛推進和加速升華。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現代化的思想與貢獻
(一)揭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貫徹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攜手共筑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從2012年11月,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敲定了穩中求進、扎實推進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基調;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全方位推行新型城鎮化政策。再到2015年10月,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為主要發力點的新發展理念……不僅使中國的境外投資、貿易和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載人航天技術、探月工程設計、量子通信研究和載人深潛等各類科技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在2020年順利實現了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可見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中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貫徹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攜手共筑政治文明協調發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中國在世界舞臺上仍舊是倡導和平與共同發展的保衛者,他們堅決不搞強權政治及零和博弈,反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類世界時,中國共產黨義不容辭地沖在防疫第一線,不放任疫情的發作與擴散,在第一時間拿出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最撫慰民心的生活補給,將疫情在國內的影響降到最低,保衛千家萬戶的燈火通明與安居樂業。不僅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還體現了其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可見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中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貫徹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攜手共筑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務必兩手齊抓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從源頭上改善全國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邁進提供源動力。新時代,在不愁物質基礎的前提下我們更要注重培養精神文明的必要性。老年大學、樂器舞蹈培訓機構、成人本科等數量的增加,無不體現出當代中國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斷提高。可見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進互促的現代化。
貫徹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攜手共筑社會文明協調發展。截至2022年9月,全球238個國家人口總數為7,898,236,143人,其中中國以1,447,301,400人位居第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口眾多但卻沒有出現饑荒、戰亂頻發等民不聊生的局面,因為我們開創并矢志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造就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能夠當家作主的社會。人民群眾通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各種基層組織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管理。使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走向深入,推動了社會文明進一步發展。可見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中社會主義的、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貫徹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攜手共筑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下,從2017年底,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精準實現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根本性全局性扭轉。再到京津翼、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觀測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9.6%、34.3%、27.7%。中國的生態環境優化明顯、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可見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二)強調選擇正確道路對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作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選擇正確的道路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但這個道路絕不是盲目跟風,而要選擇順應時代發展脈絡且適合自己國家的。從古至今,在不考察國情的條件下盲從發達國家發展道路的民族,無一不落下個社會動蕩、經濟停滯、民眾不滿的結局。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闡述:“我們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3]。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多次強調中國近代以來走過的路告誡我們,中國的事情要如何辦?是不盲目跟從,是要按照中國的實際特點來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就是會為人民創造富饒的物質基礎和充實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對推進現代化具有關鍵作用。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到整個國家小到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具有非凡意義。這既是對過去國家建設成果的階段性總結,又是對美好未來的現實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精準扶貧”,脫貧之路上重在堅持“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高效解決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終是實現了經濟實力大幅度上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成效卓著、生態環境改善明顯、改革開放逐步深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健康正向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獲得感躍升明顯的關鍵成果。
(三)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實現現代化的巨大優勢
凡勃倫說:“制度實質上是個人或社會對相關的某些關系或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4]。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闡述制度的至關重要性:“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5]明確指出制度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好制度的實施能夠興國興民,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能夠促使全國人民緊密圍繞在黨中央周圍,集中有生力量成就國家大事的重要法寶。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好,不僅是由于其坐擁著一個成熟為民的黨組織所領導,還因為其是當代中國全領域多方位發展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制度思想對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巨大優勢。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規劃出下一階段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為發力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在精準領會憲法內容和涉獵領域的基礎上明確好審判權、檢查權、人權和司法權力的行使規則。司法案件審理中要堅持“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機制、“誰辦案誰負責”機制;法制宣傳教育中要堅持“誰執法誰普法”原則,通過點對點落實司法責任制以及面對不同的普法主體有針對性地展開宣講等形式助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三、結語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期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百年來中華民族飽受艱辛與磨難歷經四個偉大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政策感召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四個偉大時期一一對應著四個偉大成就,這既是回望過去對中國百年歷史的詮釋,同時也是立足當下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創造地偉大奇跡的權威印證。未來中國共產黨仍將斗志昂揚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向前推進現代化進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行穩致遠。中國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前路不會平坦,但前景定會光明遼闊。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496.
[3]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4] 凡勃倫.有閑階級論蔡受百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38-139.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