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花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
產業集聚是產業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增長的結果和表現,是企業為追求外部規模經濟而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的同種類型企業的集中分布。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在定義產業集聚時,各界學者所持理念各有不同。最著名的是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他認為產業集聚是在特定區域內集中了許多性質、功能相似的小企業,這些小企業由于自身經營規模和產品結構帶來的局限性,其生產活動無法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只能通過不斷細化勞動分工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生產率,從而形成產業區,并使產業區與其他經濟空間之間構筑起一種長期、廣泛的對外聯系。
后來,區位論者德國經濟學家韋伯(Webb)率先提出以成本為核心的企業區位選擇理論,第一次將產業集聚理論系統化提出。在他看來,產業園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由成本因素決定的,影響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由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集聚因子及分散因子組成,凡是因節約產業成本而成為產業選址,都會吸引無數企業前來“筑巢”。
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Coase)開創性地提出“交易費用”這一概念,他認為當產業集群內企業數量龐大,彼此間達成互助發展,便可使該區域內的交易空間和交易對象趨向穩定,提高交易頻率、降低位置成本、降低交易費用。同時,由于企業聚集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彼此間地理位置接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中投機取巧的行為,企業在搜尋市場信息時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時間和成本,提高信息的對稱性。
產業集聚的概念界定隨之迅速興起,各種觀點理念層出不窮,雖側重點不同,但一般認為,產業集聚是指某一類產業或同種性質企業在指定的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源源不斷匯聚的過程,即相關企業或機構、專業供應企業和服務供應商在特定領域內向特定區域集中,企業之間既是競爭關系,又是合作關系,最終形成以當地網絡為基礎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區域內企業間協同發展壯大的產業體系。
產業集群理論打破了傳統宏觀經濟視角上的認知壁壘,通過將區域產業系統化,并以區域發展、創新、競爭、網絡等因素為核心,為區域集群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不斷促進集群理論的完善與創新。
目前,國內理論界普遍認為產業園是形成地方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能有效釋放產業集群帶來的集聚效應、關聯效應及擴散效應。也正是在產業集群理論的指導下,近年來我國各地陸續把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園區運營者在運營管理產業園時,會依托產業集群理論知識,研究地方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成因素與發展模式,規劃其功能空間布局,選準符合地方產業發展方向的主導產業。同時,園區運營者在鑒于產業集群效應擁有的知識及信息交換等要素的高流動性特征、良好的競爭合作氛圍、交易市場專業化、專業市場品牌化、分工協作穩定等顯著特點,立足產業集群要素推進產業園區融合發展,有利于相關產業形成規模化、差異化、“提升效應”等優勢,構建區域內外完善的聯系網絡,打造暢通的經濟區產業價值鏈。
因此,產業集群的本質是關聯性很強的各行業為實現有效協作“群居”在一起,以強化產業協作為出發點,以提高區域競爭力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為指導思想,共同根植于當地不斷創新完善的文化氛圍與創新環境,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增強產業發展接續性和競爭優勢。
筆者多年來專注研究產業發展、產城融合,所服務的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產業研究、產業園開發、產業服務、孵化創業投資的一站式產業服務運營商。通過整合優質資源,提供強鏈補鏈服務,打造優質產業生態,為中山市美居產業打造一個又一個產業園區(見圖1)。

圖1 產業研究業態
中山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多年來,中山市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立志從“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向“產業立市”轉變,全力構筑產業集群發展高地。經過多年發展,中山市已成功建設了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18個省級專業鎮,培育壯大了一大批特色產業集群,區域經濟中心輻射與帶動作用愈發明顯,其中包括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健康醫藥、白色家電、五金制品、燈飾家具、休閑服飾等。
中山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與力度開辟了招商引資新戰線,逐漸構建全市“一盤棋”的招商體系。面對越來越長的招商戰線、越來越激烈的城市競合,中山市產業園區“招商難”現狀慢慢顯現出來,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大問題:(1)園區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能力較弱,雖然區域優勢及主導產業明顯,但前瞻性、引領性表現不強。(2)政策導向同質化,忽視區域資源稟賦等因素,導致園區定位的發展產業趨同。(3)重引進輕管理,管理和引進脫節,人才難引、難留、難升,企業創新遭遇“人才瓶頸”。(4)招商渠道單一、招商線索缺乏、目標企業甄別難。(5)招商引資工作繁雜,專業招商引資人才缺乏,高端招商能力亟待加強。
因此,產業園未來的招商模式應由過去的“點對點”向產業集群的“以點帶面”招商模式轉變,相對人才引進、稅收優惠等優惠政策來輔助園區招商。如今,園區招商重點應是招引補齊產業鏈條短板,以培育產業生態的方式撬動整個產業鏈條,逐漸形成強大的產業服務能力,提高招商引資的精準度和成功率,最終打造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協同聯動、供應鏈降本增效的產業體系。這種招商模式能著力補鏈強鏈提高產業集聚度,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格局。
近年來,中山市踏上珠三角高速發展列車,重點打造了一批高質量且極具特色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區,并成功發展為產業園產業集群先行地。中山市產業園區在此“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下,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3.1.1 中山市產業園開發環境良好
中山市經濟在良好開局的基礎上持續鞏固、穩中向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內外部挑戰,高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據數據統計,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3631.28億元,同比增長0.5%,經濟運行總體實現平穩。
隨著中山市日益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全力推進全產業鏈高度躍升,聚力聚焦延鏈補鏈強鏈,推動了眾多關聯配套的企業紛紛涌向產業園集聚發展,使中山市產業集群從過去單純以產品制造為主慢慢向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延伸,形成關聯產業配套完善、產業布局集中、企業協作緊密、降本增效、市場反應速度快等優勢。例如,南頭鎮的家電、東鳳鎮的小家電、古鎮鎮的燈飾、小欖鎮的燃氣具和鎖具等特色經濟,它們多措并舉帶動五金制品行業及各類零部件生產的分工和聚集,讓產業強起來、鏈條長起來。
3.1.2 中山市特色產業園區興起
中山市自獲批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起,便根據現有產業布局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全力以赴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例如,中山市火炬區基于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地理優勢,不斷吸引高新產業集聚發展,傾力打造了一批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產業特色鮮明的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如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山市產業園區數量超60家,涉及的類型包括產業園、產業基地、產業城等,其中中山市已擁有1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3.1.3 集群效應日趨成熟,輻射范圍逐漸擴大
中山市“一鎮一品”的產業集群效應愈發成熟,跨鎮街規劃新能源、健康醫藥、智能家居、新材料等十大萬畝主題產業園,有效融合內外部資源,增強區域經濟產生的羊群效應和共性效應,產業輻射力度更大。以被譽為中國燈飾之都的古鎮為例,它是國內規模最大、產值最高的燈飾專業市場、生產基地,也是首個正式掛牌成立商標品牌培育指導站。改革開放以來,古鎮便大力發展以燈飾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以古鎮為中心,且覆蓋周邊城市鎮區的燈飾產業集群,先后獲得國家創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燈飾)、中國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中山市產業集群發展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關鍵環節仍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
3.2.1 產業定位同質化
中山市綜合性園區的產業定位創新欠缺,導致產業園區缺乏差異性和核心競爭力,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因此,產業園需要專業化運營機構進行科學準確的產業定位研究,清晰產業園發展的目標及招商的企業方向,園區才能長遠發展。
3.2.2 缺乏龍頭企業支撐
中山市雖然是以制造業立市,但由于長時間過于依賴外部輔助,制造業發展總體大而不強。同時,產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較低,雖然中山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居全省前茅,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型企業并不多,企業未形成核心創新技術。市場主體“星多月少”,缺乏龍頭企業、大項目,無論是規模、利潤還是創稅能力上,中山市與周邊廣深莞佛等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3.2.3 工業用地空間不足
中山市產業園區類型多樣、發展多元,但現實中并不是每個園區都具備各種完備的要素、條件、資源用于建設和發展專業化產業園,更多園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滯后,缺乏可持續發展聚集性,產業集群內部配合度低、協作力度小。此外,中山市工業用地碎片化、割裂情況嚴重,對土地的集體化利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產業園區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選擇和主動規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好產業的頂層設計。通過研究區域產業資源、地方政策、產業發展趨勢、產業園空間布局、產業招商方向、運營管理等全局性、長期性、基礎性問題,再從產業研究分析中抽象行業特征,以區域戰略規劃為基礎,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量身繪制詳細清晰的招商地圖。
應從地方政策入手,(1)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做好產業發展規劃,選出符合當地產業要求且發展潛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導產業。(2)根據國家產業規劃、產業發展白皮書等工具進行產業研究,明確產業定義和分類,掌握產業發展知識,并以圖表形式呈現所選產業的上下游細分產業。(3)從區域現有企業和行業分布、技術基礎著手,摸清區域產業發展現狀。(4)根據產業發展目標、發展趨勢和本地基礎,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短板。(5)基于產業基礎和發展目標,確定產業發展路徑。(6)確定推薦企業和重點關注企業名單,并繪制完整的產業招商地圖(見圖2)。

圖2 產業招商地圖繪制步驟
產業園招商是一項專業性、全局性、連續性很強的工作,信息和知識方面的不對稱性會導致園區與企業錯失合作機會,園區需要有價值、有投資意向的企業畫像,企業則是在投資時,以最低成本找到合適的投資落地點。
因此,產業園精準招商可以往這兩個方向發力:(1)利用大數據鎖定潛在的目標企業、機構或領軍型人才。大數據能打破時空限制,在更廣的地域范圍內進行企業尋篩,快速沉淀出大量有價值的園區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數據,跟蹤最新的園區招商需求和企業投資動向,為有共同需求的園區和企業提供及時的信息對接服務,實現兩者“一拍即合”。(2)緊扣“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主線,堅持產業鏈精準招商方法,針對中山市有發展潛力或已經發展壯大的企業進行培育,通過一系列幫扶政策,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培植具有“鏈主”地位的引領型企業、平臺型企業。利用鏈主企業的渠道、品牌、數據、技術、系統集成等優勢進行招商,構建“業務共生、生態共建、利益共享”的產業共同體,提高產業集群的根植性,爭取做到“一鏈一策”“一企一策”,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條產業鏈,形成一個特色園區,帶動全鏈受益的發展格局(見圖3)。

圖3 大數據招商
作者所服務的產業園主要依托兄弟公司——JX大數據提供的數據服務支持。JX經過10多年來在大數據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具備成熟的大數據研發與實踐能力,是中山市乃至整個珠三角內大型的大數據開發和服務、政務軟件開發商,并以中山市為樣板,打造了一個立體式的城市大數據典范。目前,JX的業務已經拓展至13省26市,擁有包括大數據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海螺物聯網數據管理平臺、大數據可信安全平臺等自主研發的大數據產品。
政府要樹立“弱管理、強服務”的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和功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精簡辦事流程,規范行政審批服務行為,加快信息化建設,成為高效、簡潔、精干的服務型政府,為產業集群發展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讓企業在制度、技術、信息、金融等方面得到支持。同時,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力度促成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
人才建設和吸納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產業集群式發展、規?;瘔汛蟮母緱l件。簡單來說,產業園想從單純的招商引資向招商引資、招商引智、招商引技轉變,就必須加速形成以人才和科技為核心元素的經濟新動能,構建以科技創新人才為主的聚集載體,逐步形成從外部吸納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的“虹吸”效應,用科技優勢塑造產業優勢,形成人興、產業興的生動景象,為實現中山市高質量發展產業園示范區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見圖4)。

圖4 推動產業升級示意圖
作為產業集聚經濟發展的必要環節,招商引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當然,在產業集群視角下,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和難題,比如聚集性偏低、產業集群效應不高、人才團隊建設不強等因素。因此,為了提高產業園區的發展潛力,必須實施相應的措施,比如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創建產業園區的獨特優勢、強化企業間的協作互通、拓展和鞏固產業鏈條、加強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等,從而推動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