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新 陳媛 李新龍
(1.廣西商業學校 廣西柳州 545005; 2.廈門顏值立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新零售”自2016年提出以來,已成為21世紀貿易活動的基本經濟形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零售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零售行業市場規劃達到1.8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15%。隨著新零售行業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對新零售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小程序等技術在零售領域的廣泛應用,直播零售、社交零售、新零售體驗型業態等零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并快速發展。各種零售新業態的出現,致使新零售業務日趨綜合化、復雜化,對新零售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具備扎實的知識技能,又具備如經營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其他核心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廣西商業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示范校,學校地處桂中商埠——柳州市,秉承“在商研商、學商教商”的辦學理念,自2017年起,按照工作對象相似、技術基礎相近、職業崗位相融、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組建了以電子商務為核心,市場營銷、物流服務與管理、會計事務、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為支撐的新零售專業群。專業群中,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物流服務與管理3個專業先后獲批為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電子商務專業還獲批為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品牌專業,專業群整體辦學實力雄厚。2019年,學校新零售專業群獲批為廣西職業教育第二批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進行專業群建設的探索,培養高素質新零售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新零售專業群組建以來,雖然開展了專業群人才需求調研,但由于調研的整體性及系統性不夠,造成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不夠精準,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不夠完善。
學校新零售專業群課程體系按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原則設置,各專業課程之間的融通性不夠,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的模塊化程度不夠高,造成課程內容更新跟不上行業的發展,所培養的學生能力滯后于崗位職業能力要求。
專業群的各實訓基地功能單一,且以模擬訓練為主,同時各專業實訓基地之間缺乏聯系,僅發揮單一職能、承擔單一任務的訓練,不能給人才培養提供豐富的實訓場景,導致人才培養的實戰性不夠強。
新零售專業群各專業均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自治區教育廳、商務廳、行業企業各方均積極參與了學校各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但由于缺少統一的協調機制,聯合育人的效果不佳,人才培養質量滯后于區域經濟社會需求。
學校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國家職業標準等為指導,調研新零售行業、企業人才崗位需求,并結合新零售行業的相關行業企業技術標準、1+X職業技能標準等,依據學校“講誠信、守規則、精技能、懂經營、會合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總體目標,構建了專業群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

圖1 “四會”新零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依據目標鏈,打造形成專業群人才培養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學生發展質量標準等標準鏈,同時開發了專業群建設標準、專業建設標準、課程建設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教學團隊建設標準、專業群評價標準等與專業群建設相關的標準。通過“雙鏈”打造,引領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培養、產教融合等方面的改革創新,確保專業群的高質量發展。2020年,成果團隊成員受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的邀請,牽頭研制了《直播銷售人員職業能力要求》等4個與新零售人才培養相關的全國性團體標準。
遵循“底層互通、中層互融、頂層互選”的原則,專業群課程體系中,專業群專業基礎課程互通;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化,按產品選擇、分析策劃、客戶服務、結算配送等新零售工作環節重構,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選擇模塊課程,實現基于新零售工作流程的課與課之間的互融;專業拓展課程以 “綜合實戰項目+創新創業項目”設計,學生按職業規劃和人個興趣互選項目。課程內容與新零售運營、數據分析等10多個典型崗位、電子商務師等證書專業核心能力、職業技能大賽標準融合滲透,將企業真實任務、真實場景、真實產品通過新零售實體店運營、網店運營、跨境電商、短視頻等實戰項目引入課程模塊,圍繞項目創設教學情景和實訓環境,實行校企雙導師教學,按專業核心職業要素、項目的任務點、項目環節挖掘思政元素,思政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育訓結合,培養學生“會操作、會合作、會分析、會創業”的能力,如圖2所示。

圖2 互通、互融、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基于項目驅動互通、互融、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校企積極開發項目任務式課程,并編寫相關的活頁式教材。目前,已開發有《移動電子商務營銷》《網店運營》等10多門項目任務式課程及15本教材。其中,與阿里巴巴(中國)教育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以柳州網紅——螺螄粉為載體的《新媒體直播》課程得到了學生們的高度認可;《新零售實體店運營實務》《短視頻制作與運營》兩本教材獲得自治區教育廳“十四五”教材建設立項。
根據國家和自治區“雙師型”教師的相關標準,創新提出并制訂了新零售專業群“雙師四能”(即教學能力、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教師培養標準;依據教師培養標準,通過制訂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專業群每個教師的培養目標,將教師個人發展目標與專業、學校發展目標有機結合。依托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及專業群“基地+工作坊+眾創空間”育人平臺兩個平臺,落實教師“四能”培訓。同時,運用學校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對教師“四能”培養進度及目標達成程度全程跟蹤,并依據數據對教師在各自起點或基礎上進步、發展、成長、轉化的“幅度”進行增值評價。最終打造出一支包括專業群帶頭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在內的結構化、跨專業的教學團隊。2023年,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團隊獲得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
依托自治區級新零售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學校構建形成“發展研究基地+產教融合基地+示范特色實訓基地”的基地集群,集發展研究、技能訓練、項目實戰等功能于一體。其中,學校與阿里巴巴(中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成為專業群學生實戰的“演練場”。自治區級名師工作坊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成為專業群教師成長“助推器”。“新型零售”眾創空間既是“教、學、做、研、訓、創”一體化育人平臺 ,又是實戰項目競技場,更是師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器”。“基地+工作坊+眾創空間”的育人平臺發揮了專業群發展研究、技能人才成長、教師梯隊提升、雙創孵化等復合型育人功能。
依托學校牽頭的柳州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教育廳、人社廳、商務廳指導,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職教集團支持,柳州卷耳大臉貓科技有限公司和 “桂字號”龍頭企業參與,協同螺螄粉電商產業園和蜂鳥創業園等園區,成立新零售專業群人才培養理事會,形成“政校行企園”五方協同的育人共同體。理事會領導小組由政府、行業、企業、園區、學校高層領導構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學校校企合作辦公室,指導新零售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工作,“政校行企園”五方共同開展標準審定、資源開發、教學實施、協同評價等工作,如圖3所示。

圖3 “政校行企園”五方協同的育人共同體
學校新零售人才培養體系運行8年以來,共培養了5337名具備“四能”的新零售人才。學校《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2年)》統計顯示,電商、營銷兩個專業就業率達100%,對口率達92.5%,企業滿意率達95.2%,學生就業現狀滿意度達91.3%,學生自主創業比率達3.1%,近3年來,各項指標均持續上升(見表1)。2015、2016兩個年級的電商現代學徒制創業班學生還沒有畢業就被企業搶訂一空,截至目前,新零售實戰創業班約有30%的畢業生已成長為企業的電商運營負責人,在企業獨當一面。

表1 2020—2022年學生就業及創業情況
近5年來,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區賽獲一等獎6個。2023年,參與電商直播、電商數據分析、創新創業、電子商務運營技能4個區賽項目全部獲得一等獎,實現了大滿貫,同時電子商務運營技能項目也榮獲第一名,將代表廣西參加2023年的國賽。
教學團隊有1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名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2名自治區特級教師、5名廣西中職名師培養對象、10名廣西電商講師團特聘講師(以單一單位計算本校占最多)、8名廣西電子商務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以單一單位計算本校占最多)、5名廣西師范大學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特聘授課專家。2017年,自治區商務廳與教育廳聯合舉辦的廣西電子商務好講師比賽,學校有12人進入100強,4人進入20強,2人進入10強并榮獲一等獎,展現出強大的整體實力。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級三等獎1項、區級一等獎 11 項,撰寫專著2本,發表論文48篇,校企合作開發課程8門,編寫教材13本。2020年11月,學校電商教學團隊被全國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評為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得到了行業的認可。2019年9月10日,呂志寧作為全國“萬人計劃”名師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
隨著項目的開展,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成為柳州市品牌專業、自治區示范性專業、全國商科中職學校特色專業。2019年7月,在廣西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的驗收中獲得“優秀”等次;2020年,獲得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品牌專業建設立項,市場營銷專業獲得廣西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全國商科中職學校特色專業。學校成為國家示范院校,并榮獲“廣西五一勞動獎狀”,學校的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4.4.1 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效果顯著
學校作為廣西電子商務定點培訓機構,近年來積極開展農村電商培訓、行業企業銷售培訓、面向職業院校的電商培訓等,近5年共培訓了10726人。
4.4.2 技術咨詢服務開展狀況良好,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團隊成員以柳州市海越管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為載體,共開展了9項面向企業的技術咨詢服務,1篇有關新零售的資政報告獲得自治區領導指示,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4.4.3 網紅培育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助力精準扶貧
通過網紅培育項目,培育了3名農村網紅、8名企業網紅、9名學生網紅,通過電商培訓及網紅培育,項目組成員近年來幫助農產品上行300多萬元,有力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
4.4.4 “桂貨出海”項目初見成效,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校企聯合發起的“桂貨出海”項目,助力“桂字號”產品通過跨境電商等方式銷售到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2022年,柳州螺螄粉、兩面針牙膏等地方特色產品銷售額已達3000多萬元,其中柳州螺螄粉在馬來西亞的線上銷售額穩居第一,有力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項目成果通過會議、論壇或培訓等形式,在上海、廣東等7個省300多所院校交流推廣,區內外125所職業院校領導老師到本校考察學習并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在《中國教育報》等報紙、雜志、網絡媒體宣傳、推介項目成果58次,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8次在國際會議上進行交流推廣,研制的標準在4個國家得到應用,為世界各國的職教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