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麗,秦 芳,翟梅青
(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工業生產的不斷進步,資源浪費的問題日益嚴重。在光鮮亮麗的時裝生產領域,每年都有駭人的資源浪費情況。因此,不斷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性是一個切中要害、深入人心的永恒課題。仿生設計正是人類與自然溝通的橋梁,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更為服裝設計領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仿生學(Bionics)最早出現在1960年,由美國的Steele提出,是師法于大自然的學科[1]。仿生設計是由仿生學衍生出來的,兩者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仿生學是關于自然的科學理論學說,而仿生設計是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一種設計手法,更注重的是將自然通過仿生設計手法展現出來而產生的新作用或者新事物。
仿生設計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設計手法,針對仿生對象,提取其有利的內部機制和物態美學用于創作設計實踐中,廣泛應用于醫療、軍事、體育、建筑、服裝等領域。夏朝早期,人類通過研究魚和鴨在水中游動的動作,從鴨掌中得到啟發設計出木槳,只需搖動木槳便可為船提供動力。再如盛唐時期的蛤形銀盒,其精巧程度不僅體現在外部造型仿生,還體現在內部結構仿生,在外部造型上與蛤極為相似,在內部結構上使用方式如同蛤的展開形態。
2005年出版的《服飾仿生設計藝術》書中曾提出,服裝仿生設計是針對服裝的整體藝術風格和各造型要素(外形、色彩、面料、配飾、部件、細節、圖案等)及仿照生物體和生態現象的外形或內部構造、肌理特征、色彩變化和文化藝術內涵延展而進行的設計實踐活動[2],是將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進行分析整理,通過一定的簡化與抽離創造出較好的服裝效果[3]。
服裝仿生設計從屬于仿生設計,仿生設計的發展離不開人類歷史發展。近萬年的時間里,人類從赤身裸體到衣著華麗,服裝仿生材料從浮皮結草到棉麻絲毛皮。人們也發現了很多精妙高效的科學原理,在研發過程中,保暖、抗寒、耐火等功能纖維也正是基于這些原理才得以廣泛應用。智能紡織品在充分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也豐富了服裝的種類,例如Speedo公司生產的一種模仿鯊魚皮膚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其在體育競賽中具有一定優勢。
1953年,Dior發布了郁金香造型系列,胸部橫向擴大,直接將胸部與袖子連接起來,肩線像拱門一樣呈圓形,腰部收緊,下身呈細長形,整體像郁金香花莖的形狀。其造型與植物的形態完美貼合,修飾了女性的身材曲線,也突出了女性的優雅與柔美姿態,利用郁金香花型創造出一種新的輪廓造型。再如之前特別流行的蝙蝠衫、喇叭褲等也都是運用仿生設計,結合動植物的自然形態,從中得到創作的靈感加以利用創作[4],如圖1所示。

圖1 Dior郁金香造型仿生原理
分析七彩文鳥的毛羽顏色分布以及色塊比例并充分應用于服裝設計中,可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七彩文鳥仿生原理
貴州地區的人們通常使用蠟染手法,他們設計出的魚紋圖案也具有簡單樸素的美好象征意義。此類圖案通常將魚的體型設計得較為肥大,周圍點綴魚子或魚苗,這是因為人們羨慕魚類強大的繁殖能力,寄托了子孫滿堂的美好期盼[5],如圖3所示。

圖3 魚紋圖案仿生原理
面料材質和肌理質地的仿生有模仿鳥獸等動物的皮毛、植物葉子的質感等;對動植物紋樣的仿生有蛇皮紋、斑馬紋、豹紋等肌理紋樣,常用來表現服裝的時尚與前衛。肌理仿生使服裝與仿生對象在形式上更為接近,也更易于獲得人們的理解和關注,服裝與皮膚的親密接觸能使自然主義情感全面迸發,如圖4、圖5所示。

圖4 植物肌理仿生原理

圖5 豹紋肌理仿生原理
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大自然是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仿生對象具有選擇性,可以是大自然界的動植物、微生物,也可以是其他領域的事物。首先,對仿生對象進行剖析,分別對仿生對象的生物結構、顏色分布、形態特征、經脈紋路等進行構思,從這些角度出發,掌握仿生對象的整體形態和內部細節;其次,利用面料再造、立體裁剪和褶皺工藝等仿生手法了解仿生對象的特點并應用于服裝設計中,最終得到創新性的仿生服裝。
將海中的生物——水母作為仿生對象,分別從水母的生物結構、顏色分布和經脈紋路這3個角度出發,深度剖析水母的特點,并將多種工藝手法運用于服裝設計中。
通過服裝廓形、色彩、特殊面料展現海中水母裙帶飄飄的形態、如夢似幻的顏色,如圖6所示。在服裝廓形上,主要采用了H型、X型和A型;在面料上,采用了以大面積的藍色和青綠色為主的水光紗、藍色漸變歐根紗和聚氨酯(Polyurethane,PU)面料的二次設計;在手法上,首先以H型、X型和A型等廓形展現水母傘狀的形態特征;其次通過歐根紗的堆疊效果表現水母蓬松飄逸的輕盈之感;最后利用吹泡泡的手法制作出PU面料,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使PU面料在海中呈現波光粼粼的靈動之感,使服裝整體形成強烈的擬態風格和夸張的視覺效果。該作品也呼吁了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圖6 水母仿生設計效果
PU面料再造主要運用吉利丁、甘油、洗衣液、食用色素等材料,利用吹泡泡的手法制作出特殊的肌理效果,以此模仿水母的經脈紋路,分別表現在腿部、胸部和肩部,如圖7所示。成功制作出的PU面料是一種環保型生物面料,這種以淀粉等天然物質為基礎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面料具有可再生性并且污染性較小。水母的生物結構就像一把小傘,頂部圓潤蓬松,對其進行參考得到泡泡袖的廓形結構;參考水母的須狀觸手,利用褶皺工藝制成了層層堆疊蓬松結構的半裙;參考水母頂部的凸起,利用立體裁剪手法呈現出肩部的高聳設計。

圖7 面料工藝呈現
設計作品如圖8所示。

圖8 成品展示
本研究從自然界中有趣的仿生元素出發,試圖廣泛傳播仿生設計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賦予服裝人文內涵,希望人們能保護自然環境,減少碳排放,提高紡織品的使用率,合理回收廢舊服裝,架起服裝與自然溝通的橋梁,呼吁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構建美好家園。將仿生設計的藝術內涵與現代服裝相融合,設計出獨特的創新性服裝,同時能達到現代人的審美,以期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發現大自然中有趣的仿生元素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服裝設計中,設計出更多有趣的仿生服裝,這也必將引起更多人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