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慶,劉玉杰,辛香邑,張 斌,韓一戈,孟祥玲
(1.內蒙古工業大學 輕工與紡織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2.山東黃河三角洲紡織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623;3.德州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工程類專業認證是高等教育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對促進工程類教育專業走向國際化、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具有引領作用[1]。工程類專業認證的核心內涵是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工程類人才培養體系[2]。但是只注重提高學生的工程教育和技術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在校期間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人才,深化“三全育人”的改革模式。“三全育人”是指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建立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培養人才的機制[3],而本科生導師制可以有效促進專業教師參與學生立德樹人的全過程[4]。導師制的教學管理模式源于20世紀的歐美,主要是為了指導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5]。目前,本科生導師制主要是導師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提升學生的受教育質量。我國的本科生導師制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全程學業導師和學術科研導師等。其中,全程學業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培養等工作,而學術科研導師是培養學生的學術科研能力[6]。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立德樹人的背景下,為培養擁有高素質和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采用三導師制對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
近年來,紡織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卓越工程師、以創新能力為主的“拔尖創新班”、以“2+2”或“3+1”為主的國際化培養模式等。這幾種模式在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存在企業積極性不高、學生難以接觸企業具體的實踐工藝和項目等問題;而拔尖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課程設置不新、創新精神不足等問題[7]。因此,通過三導師制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創新精神,加強專業的產學研建設,有利于校企協作育人,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8]。
輕工與紡織學院給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生配備專職的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其中,輔導員負責學生的團建、思想教育和就業等,而班主任則負責學生的學業。但是由于輔導員和班主任與學生的比例低,對學生的指導與幫扶時間短、幫扶效果低,所以學院采用三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優質和完善的輔導與幫助。目前,三導師制主要應用于高職類院校,因為高職類院校專業需要采用“在校學習+企業頂崗學習”的培養模式,而三導師制較為符合這種培養模式[9],但是三導師制在本科院校中的應用較少。
所謂“三導師制”,就是在學生管理隊伍中配備以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為骨干力量的學生事務導師、以科研教師為重要力量的學生學業導師、以實習基地或用人單位為主要組成的學生行業導師,實現三位一體的“三導師制”學生管理模式[10-11]。這種模式既具有傳統導師制的管理模式特點,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因材施教的要求,也能緩解學校紡織工程及相關專業“雙師型”師資結構性短缺的情況[12],建構“德育+學術+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框架,大大提高了學生思想覺悟,增加了學生接觸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對行業基本情況、發展動態、管理制度和文化的了解[13],提高了學生的行業實踐技能。因此,在工程認證背景下,積極打通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環境與流程、生產的新技術和新成果,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創新性紡織工程人才。
三導師制是指以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為事務導師,以科研教師為學業導師,以實習基地或用人單位為學生行業導師。通過3位導師的相互協作與溝通,實現對學生“德育+學術+技術”的培養。輔導員和班主任主要是為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業服務的,主要包括學生的思想、學業和就業等方面的幫扶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學業成績;科研教師主要是通過科研活動和日常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主要包括幫助學生有計劃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等,對學生的學業、職業選擇和考研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幫助與輔導。同時,學院內大部分專業課教師都是黨員教師,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引導學生向黨組織靠攏,協助輔導員和班主任考察學生黨員的基本任務。行業導師主要是通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時間,幫助學生了解紡織行業的基本情況、發展動態等,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其對紡織行業發展的認識,主要包括教學活動中的實習和暑假實踐鍛煉等。學生在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過程中,由行業導師負責指導,加強了學生對行業的了解和實踐能力。在大二暑假期間,通過與合作企業的對接,選取有意向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書本上知識的應用能力,加強了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對有工作意向的學生,畢業設計可以通過科研導師和行業導師共同指導,在合作企業完成相應的畢業論文,進一步打通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而科研導師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了解企業發展的新紡織技術和新紡織設備,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有利于知識的更新迭代。
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和“三全育人”理念下,需要培養“德育+學術+技術”的應用型人才,而通過“三導師制”中的事務導師、學業導師和行業導師三方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實踐技能,以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思想覺悟、專業素養和行業技能的需求。通過“三導師制”中3位導師的相互協作與溝通,取長補短,事務導師、科研導師和行業導師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指導,提高指導效果。事務導師教授學生相應的法制和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科研導師負責傳授學生專業的知識以及科研創新實踐的指導,而行業導師負責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加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關系相對固定,形成比較完善的相互協作關系。同時,三導師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比如科研導師可以在與事務導師溝通的過程中增加自己對黨建方面知識的儲備;在與行業導師協作的過程中,可以更新自己在行業的知識,提高自己產學研的能力,把握與凝練自己的科研方向。
自實施三導師制以來,紡織工程專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3年,紡織工程系教師指導學生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49項,且獲批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學生參與率在90%以上。所有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結題項目完成情況均為良好及以上,學生獲校級“互聯網+”大賽12項。近3年,紡織工程專任教師新增發表課程思政論文4篇,發表教學改革論文10篇,獲批教改項目15項,獲批教育部產學研合作育人項目2項,新增教學成果獎2項,新增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通過三導師制,紡織工程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團隊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論文2篇、中文核心論文3篇、普通期刊2篇,獲得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獎項2項。所獲成果高于學院同時期的其他專業。
教師教學能力得到提升,通過“教學相長”的模式,促進了導師對本科生的指導,提高了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水平。
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導師的反饋,在實踐過程中考查學生的基本素養和知識儲備,由此增加對學生的了解,進而選擇滿意和有意向的學生到企業工作;同時,可以縮短學生的實習時間,減少學生因為不適應企業文化和制度而離職的情況,提高學生的留職率,降低學生企業的時間成本。
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背景下,需要重視學生的工程教育,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同時也要結合“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培養任務,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和技術能力。三導師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術能力,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化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國家、社會和行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滿足國家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