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1],為新時代人才的培養確立了根本方向。2022年6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中提出了“培育守正創新、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創作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2]的高素質傳承人才培養需求。
傳統工藝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類型,不僅具備其他傳統文化所共有的文化性,還具備獨有的技術性。因此,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設計教育,注重技術技能培養的高職設計教育顯然與傳統工藝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的培養更為契合。如何圍繞傳統工藝,建立德、智、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國工匠培養模式,是新時代高職設計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傳統工藝作為一種創造性手工技藝形式,其中承載的工匠精神、造物智慧、美學內涵、手工勞作等核心元素是高職設計人才德、智、美、勞全面培養的重要教學素材。
工匠精神在中國文化中體現為“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3],可以說,工匠精神是傳統工藝的核心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設計想要像曾經的傳統工藝美術一樣再次立足于世界之林,所需要的支撐不再是“模仿”“借鑒”。如此一來,高職設計教育也不能再僅僅滿足于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培養未來設計師們“尚巧”“求精”的設計精神。民間廣為流傳著對湖湘精神的九字總結—“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這9個字在一代代湖湘工匠身上亦有體現,正是他們堅持不懈地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才鑄就了湖湘傳統工藝的輝煌。將湖湘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設計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當地高職設計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推動當地高職設計教育高質量發展,也可以為提升中國設計的品質賦予更深厚的內生動力。
中國傳統工藝歷經世代傳承,其背后離不開無數匠人的巧思與智慧,正是這些造物智慧的存在成就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實用性,讓這些巧奪天工的傳統工藝在人民的生活中生生不息地傳承下來。在南京藝術學院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中國傳統造物智慧啟迪現代產品創新設計”的結業設計作品展上可以看到以古代書畫卷軸為靈感設計的汽車遮陽簾,既方便收納,又可以防盜;以古代燭火燈具為靈感設計的戶外照明燈具,既可以折疊,又可以像孔明燈一樣飛至一定高度,具備定位功能,無不證明著中國傳統工藝中的造物智慧對當下的設計依然具有較好的啟示作用?,F在的高職設計教育對傳統工藝的應用并不少見,但大多還是流于表面設計元素的應用,對其中的造物技巧依然不夠重視。現代設計尤其強調功能性,高職設計教育更加注重實用技能的培育,傳統工藝中造物智慧的融入能極大地豐富高職設計專業學生的特色設計思維以及提升設計技巧的實用性。
在世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今天,設計的特色愈顯珍貴。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認為不存在世界化的設計,設計應根植于某個國家或者民族,也正是如此,日本設計才在戰后迅速發展、名聲大噪??梢?,地域文化無疑是設計去同質化、彰顯特色最重要的根基。中國傳統工藝作品是時代特色與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的工藝美術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性,如唐代的海納百川、雍容大氣,宋代的端莊典雅、婉約平易;又如同剪紙藝術,南北方也是風格迥異,郭沫若就曾在《剪紙選勝》中提及“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從先秦至今,湖湘文化源遠流長,湖湘傳統工藝所表現出來的美學特征十分豐富,既有楚地文化的神秘與浪漫,又有少數民族群居文化的質樸與濃郁,是本地高職設計專業學生培養特色審美意識、提升特色審美能力、強化特色審美表達的重要資源。
傳統手工藝主要是指在前工業時期以手工作業的方式對某種材料(或多種材料)施以某種手段(或多種手段)使之改變形態的過程及其結果[4],可見,傳統工藝具備手工勞動的屬性,可以作為勞動教育的一個載體,而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充分發揮傳統勞動、傳統工藝項目育人功能”[5],這正是對傳統工藝勞育功效的一種肯定。湖湘傳統工藝中的許多技藝本身就是源于生產生活中的勞動,如蠟染、扎染、苗繡、侗錦織造等都是服裝制作加工手段,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則是圍繞住所展開的勞動。在高職設計教育中加入傳統工藝等勞動形式,讓學生在掌握技藝的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湖湘勞動人民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而在高職設計教育中引進手工技藝勞動,亦是對傳統手工技藝的一種有效傳承。在工業化大生產無可取代的今天,比起刻意用手工制作生產出來的售價高昂的產品,也許勞動教育更能發揮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專業課和非專業課兩個方面挖掘湖湘傳統工藝中相應的資源,將其融入課程內容中,形成系統的特色課程體系。
2.1.1 非專業課注重內涵建設,激活傳統工藝設計思維
設計是一個將非物質形態的思維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產品的生產活動,而文化正是涵養思維的源泉。高職設計專業的非專業課程要發揮服務專業的作用,充分發掘湖湘傳統工藝中的文化特色,融入相應課程內容,為學生奠定好傳統工藝的內涵基礎,激活傳統工藝設計思維。
面對湖湘傳統工藝眾多的門類,非專業課在融入的選擇上一方面要注重與專業的相關程度,讓學生覺得學之有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與地方文化的緊密銜接,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高職設計專業服務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本地傳統工藝文化的關注度,有利于傳統工藝傳承意識的培養。
2.1.2 專業課程注重“藝技融合”,加強傳統工藝應用轉化
設計藝術與純藝術的區別在于設計藝術中技術的存在。作為以高素質技術技能為培養目標的高職設計專業,在專業課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對湖湘傳統工藝作品藝術性的挖掘,以傳統工藝中的美學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內涵,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湖湘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授。利用職業教育優勢,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其與新技術相融合,促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轉化。
“當知識不能被編撰時,口傳身授成為必須;當知識能夠被編撰時,理論與課堂就可以被復制;當傳承不再依賴個體自然人時,信息技術會帶來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變革?!盵6]要想更廣泛、高效地傳承、創新傳統工藝,教學資源庫是必不可少的支撐。湖湘傳統工藝教學資源的建設可以從線上、線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資源進行系統的整理、分類,有利于傳統工藝中“形而下”的部分能在教學中更便捷地應用;另一方面,創建口傳身授的新途徑,確保傳統工藝中“形而上”的部分不會流失。
2.2.1 線下建立校內校外融于一體的實訓基地
設計是為人服務,因此,設計教育應是面向市場的教育。這就要求湖湘傳統工藝實訓教學既要有傳統工藝技能的訓練,也要有傳統工藝在市場中的應用訓練。因此,實訓基地的建立既不能局限于校內,也不能僅依靠于校外,必須建立起校內外融于一體的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更加注重學生對傳統工藝技能的掌握與創新。在教師日常教學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當地傳承人深度合作,建立湖湘傳統工藝傳承中“隱性知識”的獲取渠道。校外實訓基地要實現與企業的深度融合,與實際工作崗位緊密聯系,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檢驗課內學習成果的市場性,為實現崗位零距離就業奠定基礎。
2.2.2 線上搭建精而全的資源平臺
數字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有助于打破傳統的教學空間限制,使學生近距離、多方位地接觸湖湘傳統工藝,但是傳統工藝資源較為原始、分散,確實也是當下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上,可以根據地域和專業特色,選取針對性較強的一項或者兩項手工藝,確保首先做到定位的精準,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全面收集原生態的資料,真實展示傳統工藝的信息;配套整合學習指南、在線任務、習題、線上考試等教學資料,輔助教學實施。
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認識、掌握湖湘傳統工藝,而通過非教學活動營造出的濃厚的湖湘傳統工藝文化生態則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將湖湘傳統工藝的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德、智、美、勞全面發展。非教學活動可以通過校內和校外兩個渠道展開,互為裨益。
2.3.1 校內活動促進湖湘傳統工藝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校內活動的開展可以融合政、校、企三方資源。首先,發揮學校的基礎作用,開展結課展覽、社團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形式的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湖湘傳統工藝轉化為作品,充分展示教學成效;其次,可以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開展非遺進校園等形式的活動,擴大學生與傳統工藝文化的接觸面;最后,也可以發揮企業的補充作用,開展傳統工藝技能比賽、設計創新比賽等形式的活動,以賽促學。三方共同作用,多層次、全方位地打造多樣化的校內活動,助力湖湘傳統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為湖湘傳統工藝的內化營造校園氛圍。
2.3.2 校外活動拓展湖湘傳統工藝接觸面
校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開闊的接觸湖湘傳統工藝的視野,如帶領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可以了解本地傳統工藝的歷史風貌;組織學生參觀非遺傳習所,可以體悟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堅守與創造,了解當下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途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可以讓學生多角度深入理解湖湘傳統工藝的精神與內涵。
對于高職設計教育而言,湖湘傳統工藝蘊含德、智、美、勞全面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湖湘傳統工藝的多樣化價值,做好湖湘傳統工藝的教育轉化,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實現高職設計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培養創作具有中華文化精神、中華審美追求、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的新時代設計人才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