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軒,朱林駿,潘欣月,范麗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本研究對中原漢族民間服飾圖案文化的整體發展文脈進行分析,透過表象了解實際的社會發展規律以及地區的文化特點,將服飾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了解文化與社會變革之間的聯系,為現階段的傳統服飾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撐。
中原地區既是我國政治與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漢族的聚居地,長久以來的生產及生活模式和歷史更替,構建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漢族服飾。以服飾為載體,能區分尊卑貴賤,這也是在封建等級制度背景下產生的,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政權的一種方式[1]。明朝時期,為了使漢家正統得以恢復,依照當時的社會狀況,統治者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規范君臣士庶的各種行為,對普通百姓的要求更加嚴苛,甚至對女子在室內的穿著也有相應的規定,不允許僭越。明朝中期,農民群體以及手工業者所生產的絲綢、棉花以及各種手工藝品成為該階段主要商品交易內容,經濟的發展使官員和商賈的生活極盡奢華,服飾也呈現出奢靡之風,同時漢族的服飾藝術也發展到最好的狀態。清朝初期,為了統治中原,清朝政權頒布了剃發易服的政策,要求漢人必須遵循滿族的發飾與服飾穿戴,導致漢族服飾在這一階段產生了較大變化。由于當時滿漢之間的激烈沖突以及反清復明運動的開始,清政府頒發了“十從十不從”的服飾政策,而這個政策也使漢族女性服飾以及兒童服飾得以流傳下來[2]。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沈從文先生也描寫了清朝初期普通平民的服飾,婦女和兒童的服裝與明代較為相似,沒有顯著差異,死后殉葬也是使用舊禮制。清朝政權的統治期間,漢族普通百姓及女子服飾仍沿襲著明朝上衣下裳的方式,大致是因為滿漢長期混居,漢族民間服飾開始融入滿族特征[3]。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我國傳統的社會生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再加上辛亥革命以及五四運動等,中原地區的民間服飾緊跟整體潮流發生變化,民間服飾的秩序也開始重構。
1.1.1 服飾形制和結構的轉變
對服飾整體造型進行分析,首先,以寬大連身為特點的平面結構逐步轉化為能顯示出人體形態的窄衣窄袖以及立體的西式剪裁模式,例如襖是常見的婦女服飾,胸圍較之前變窄,衣長縮短至腹部底部并呈直角或者圓弧形,袖口則為肥袖,寬袖口,整體造型較為精致;其次,上裝袖肥和袖口以及胸圍的整體尺寸減小,衣長不變,下裝通常穿著裙子或者褲子,以瘦長型為主。在傳統服裝的基礎上,袖片結構變成了兩片,劃分了大小袖,分別向腰部收斂,最終形成了旗袍的樣式[4]。20世紀20年代初期,旗袍的形制兼具清朝女性旗袍和男性長袍的外形特征,袖子不過肘,袖形上緊下散呈喇叭狀;袍身長度縮短至膝與腳踝之間,袍身兩側線條平直呈A字形,色調素雅,紋飾上多用刺繡裝飾,但明顯簡化,不再以裝飾體現地位與身份。20世紀30年代,旗袍發展到鼎盛時期,領子、袖子以及開叉的高度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夏天女性也開始穿一些無袖或者連肩袖的旗袍,下裝的改變尤為顯著,如清朝末期,在正式場合,女性的裙子通常都是穿在長褲和套褲外面,所以女性裙裝的結構和裝飾通常較為復雜。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女性的社會參與度越來越高,裙裝也隨之改變,以裝飾和禮儀為主的鳳尾裙逐步被造型相對簡單的馬面裙所替代。總之,中原服飾雖然仍舊以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為主,但整體的衣身逐步變窄,袖口也逐漸縮緊,由平面轉向了立體。
1.1.2 裝飾圖案的轉變
外來文化對服飾的整體形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出現,服裝圖案的裝飾工藝也更加多元化,以圖案彰顯身份等級的觀念逐漸被人淡忘,清政府對相關服飾制度的監管也越來越松,等級差異逐步消失。
1.1.3 服飾色彩的轉變
我國漢族一直信奉以禮治天下,注重君臣等級觀念,古代顏色和地位息息相關。從夏商時期開始,服飾色彩就開始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白色極易漂白,因此代表低階級,越難染出的顏色代表的階級則越高。封建社會“尊禮施色”制度在統治階級一直延續,他們希望通過嚴格規定服裝的材料和顏色將自己的權力和道德強加于平民階級,不能逾制僭越。以唐代的“品色服”制度為例,在各級官員中,三品的官服是以紫色為主,四品為深緋色,五品為淺緋色,六品為深綠色,七品為淺綠色,八品為深青色,九品為淺青色,由此可見,可以不同服色區分官職等級。隨著近代社會環境的動蕩和中外交流的加強,服色制度也失去了政治依靠,中原地區的民間服飾用色也打破了衣冠色彩等級制度,逐漸體現出民主的審美特色。從整體上看,中原地區民間的服飾色彩普遍遵循我國傳統的“五行五色”觀念,即青、赤、黃、白、玄,合稱“五色”[5]。其中,白色和黃色使用較少,更傾向于色相純度較高的玄、赤、青三色。究其原因,中原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環境以灰黃色為背景,民間服飾濃烈的色彩可以彌補環境色的不足,進而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個時期的服飾結合了時代背景、政治文化、思想輸出、時代審美等,充分展現出社會的發展水平。服飾作為時代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品,利用服飾區分等級則是古代統治者實施中央集權最好的選擇。因此,古代服飾由內而外的發展變化都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是思想、精神與實物的高度融合。
長久以來,服飾的革新往往伴隨著等級衡量,成為“辨名分,明等威”的工具,是調節家庭、群體和國家中人際關系的手段。一直以來,服飾受到政治的影響,最終服務于政治。清朝末期,官員腐敗問題嚴重,中原地區也面臨社會環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停滯落后、人們的思想較為陳舊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民間服飾大部分都延用舊制。長袍馬褂是普通市民的慣常裝扮,勞動者則是上著中式衫襖、下著中式褲子,婦女還是穿著明清時代衣擺及膝的大襟衣褲(或裙),同時也夾雜著中西混合的服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辛亥革命推翻舊社會制度后推行剪辮易服,反對纏足,摒棄舊的服飾等級制度,中原地區服裝的樣式也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山裝、西式衣裙等新式服裝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部分社會階層身上,此時服飾的變化是由南北各地、沿海與內地以及城鄉之間日益擴大的差異所決定的。可以明確的是,辛亥革命之后,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打扮,再沒有等級界限和服制規定,這是政治對服飾的解放,也是一個時代變遷的信號。
傳播屬于文化的基礎,也是重要的表達形式,在文化積累到后續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差異性的群體互動也會使不同群體在文化溝通中了解對方的文化內容。中原文化的構成來自周邊外來文化的差異性互動,而這個過程本質上屬于文化傳播與融合的過程。通過服飾這一媒介,可以了解中原民間服飾流變和文化傳播之間的聯系。
服飾可以御寒、避免傷害,也代表個人的身份與審美,是一種符號,可以作為文化發展的媒介。20世紀的原創媒介理論家馬歇爾說過:“媒介即信息。”不論是在傳播學還是哲學研究中,對于這一觀點說法眾多,媒體在不同階段超出了其他承載的信息內容,并且會直接影響社會價值及世界觀[6]。媒介會通過交流互動產生資源,進而成為表達的形式。已有的人類溝通交流的媒介可以劃分為3個種類:推理性的符號、實物和人自身的系統,而服飾包括人機、種族之間的文化傳播服飾,屬于實物媒介,其款式和圖案具有一定的推理性價值,因為其背后的符號語言蘊含的文化非常豐富,也是區分不同文化的重要標識。
中原地區的人們出席各個場合時都會穿戴各種各樣的服飾,通過服飾辨別人物的性別、族群和階級,再經人們的相互溝通促進文化的傳播與服飾的發展。由此可知,服飾媒介屬于物質符號與實體和信息融合的媒介之一。服飾文化是促進人際交往的一種媒介,也是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媒介之一,既承載著人類的發展,又包含文化屬性。
傳播屬于人類獨有的進化優勢,也使不同文明之間具有相互來往的基礎。美國人類學專家在《文化的解釋》中說明了文化在人類社會具有代代相傳的價值,所承載的觀念呈現于象征形式中,人和人之間運用文化符號系統就能相互溝通,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服飾則是文化傳播中一種具有實用性的物態媒介。
由于自身獨有的特征,服飾被人們稱作“行走的媒介”。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通過服飾圖案與文化傳播之間的研究可知,服飾包含中原地域的民俗以及審美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不同歷史階段的傳播特征與傳播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區別,但整體趨于多元化。
首先,分析不同時期中原地域服飾傳播的共性,即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會根據一定的社會制度選擇服飾并傳播服飾,這就會形成一定的服飾流行趨勢,并帶動文化的發展。服飾屬于功能屬性與社會屬性并存的物體,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可以通過圖案、色彩等元素體現審美價值[7],表現出文化和信息傳播的價值。比如河南豫劇是中原地區的地方劇種,觀戲、聽戲是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精神活動,刺繡紋樣中就有直接表現戲曲劇情和人物形象的題材,比較常見的有《三娘教子》《穆柯寨》等。
其次,分析不同時期中原地域服飾傳播的區別。在封建社會,服飾媒介的傳播是伴隨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產生的差異化過程。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原地域服飾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遵循哲學倫理、禮儀宗教的服飾制度,服飾變化由貴族主導,形成由上而下的縱向傳播方式以及民間社會橫向傳播引發的相互作用及相互抑制的現象。比如清朝末年,服飾崇尚奢華,色彩艷麗飽滿,民間服飾襟、袖邊緣裝飾工藝種類繁多且用色豐富,但很少使用白色和黃色,是因為在傳統的服飾制度中,黃色為宮廷用色,民間會盡量回避。
隨著封建帝制的廢除,封建等級服制的限制也逐漸消失,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服裝。比如受到西方影響的女學生將傳統的袍、衫、裙改良成寬敞的旗袍,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而紛紛效仿,甚至在國際上也產生影響,這也是自下而上的傳播形式。
隨著社會制度的民主化和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經濟文化多元共生,上、中、下階層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了多元交叉傳播形式。中原地區的服飾承載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根源,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又吸收了西方的服飾元素,比如傳統服飾襖衫中運用系帶或者盤扣,受西方影響,中原服飾改用扣子,簡便實用;又如將中原民間服飾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通過現代印染工藝表現出來,適合各類人群穿著。
服飾展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信息與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中原地域屬于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服飾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能展現出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對中原地區民間服飾圖案的整體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可以探究中原地區社會與文化傳播的整體環境,制定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