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菲,唐強
(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
“香者,芳也、妙也、美也?!辈煌谖鞣较闼I產業鏈,東方香追尋著朝代的更迭、宗教思想的興盛、絲綢之路的變遷、文人大眾的代代傳遞,終于融匯成一條恢宏磅礴的文明大道。然而,在實際的“嗅覺經濟”消費市場上,真正與傳統香事理念相契合的家具產品卻一直處于大眾的視野盲區,單一的體驗形式無法獲得新消費人群的青睞。因此,需要借助多感官體驗這一理論,將浪漫的東方美學在用戶與產品互動機制的助力下,伴隨著身心激發的反饋,讓市場受眾在無形中感受有形的雅文化之美。
中華大地自古尚香,從上古祭祀的熏香之盛起始,因為科舉制度的產生與逐漸成熟,造就了一種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百花齊放的傳統香事體系。這種高雅至極的藝術形式體現在家居生活、辦公讀書、社交娛樂等方面。家具產品除了以香爐為代表的實用型器具外,還有文人雅集活動所需要的香幾等,因此,應考慮如何在尊重傳統美學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現代化的創新。例如居由等[1]闡述了香幾與鐵藝材料相結合的設計新思路,從基于材料的角度作出更加適合市場的判斷;潘佳浩等[2]闡述了在體驗經濟下利用情感化設計的3個層面,加強用戶對于香氛產品的聯結性,對設計起到系統指導作用。相對來說,有關實踐創新類的文獻還是不多,雖然田挺勝等[3]在《我國香氛產品的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對“新興香型”“東方香”的市場潛力給予了肯定,但視角始終聚焦于香水類目體系中,真正的東方香領域未曾涉及。
但在根本上,無論是小型實用產品還是大型家具,東方香事產品對比普通香氛類家具產品的優勢明顯,即具有中式浪漫的底色、榫卯等精巧的技藝特色以及多元化材料裝飾工藝等。
多感官體驗理論源于哲學與心理學領域,早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就提出了雙感官聯合的理念;2004年,Ernst提出“整合”多感官,從而融匯出“多感官體驗”這一明確的概念[4]。國內主要在教育學與設計類傳播領域有所擴展,常見的有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景觀設計。就詞眼來說,多感官體驗基于基礎五感(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提高感知體系之間的耦合度。組合多感官的聯結性方面,張祖耀等[5]將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交互映射分成“物境交互”“情境交互”“意境交互”3個方面,而“感覺挪移”“表象疊加”和“意象互通”作為多維體驗的主要表征手段,可將產品與用戶體驗形成閉環關系;冷雄輝等[6]以觸覺為同產品聯結的核心感官,用“觸覺”來“移情”,展現鏡像-觸感聯覺機制,同時提出關聯機制的成功與否與“流暢性感知”直接掛鉤,并且需要依據產品類型對照不同的聯動機制;李宜真等[7]認為多覺連接與“通感”目的一致,需要劃分為“本覺”與“通覺”。基于以上理論內容可知,多感官體驗設計主要專注于用戶與產品聯覺的特性激發邏輯,實現千人千色、萬中唯一的營銷成果。
傳統香事家具產品種類多樣,故以觀賞型小型產品和輔助型大型家具進行大體劃分。其中,觀賞型小型產品是指香器具,輔助型大型家具是指用香空間輔助。關于香器具,主要取自歷史沿襲中精彩迷人的部分,如以兩漢博山爐為代表的香爐、精巧之用的香球以及香身之用的熏籠;功能型大型家具選擇傳統香事最具代表性的香幾。
2.2.1 觀賞型小型產品
經典香器的設計理念側重點不同:(1)兩漢博山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因以漢武帝為代表的最高統治者尋仙山仙人求長生,故該時期以先秦傳說的仙山之境作為創作原型,下方配以承盤的蘭湯水汽,尋煙云繚繞之中窺見仙人、仙植與神獸的神秘之意。西漢劉向作《熏爐銘》有云:“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盵8]使用場景:從地位象征到文房雅玩;特性感官:為視覺與嗅覺并重。(2)精巧之用的香球被人們熟知是因為在“馬嵬驛之變”中香消玉殞的大唐美人楊玉環肌膚已壞,但是其手中香囊(香球)猶存。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漢,最早的實物出現在唐。金屬球體布滿對稱鏤空花紋,內部裝滿香料的香盂與陀螺儀一樣無論怎么轉動,都能保持內部水平。唐代詩人元稹在《香球》一詩中有云:“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惻,猶訝火長燒。”[9]使用場景:從熏衣熏被到佩戴出行;特性感官:視、嗅、觸并重。(3)香身之用的熏籠與品質生活掛鉤,如用香薰烤衣物被褥等。以南北朝詩人沈滿愿的《詠五彩竹火籠詩》為依據,就有了熏籠,后一直沿用到清。熏籠可以是竹編、金銀制,甚至到清代的大件“火車暖床”[10],不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對這種雅致生活追求了幾千年。宋代文人洪芻在《香譜》中詳細描述了“熏香法”:“凡熏衣,以沸湯一大甌,置熏籠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然后于湯爐中燒香餅子一枚,以灰蓋,或用薄銀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煙得所,熏訖,疊衣,隔宿衣之,數日不散。”[11]使用場景:從熏衣熏被到室內取暖;特性感官:視、嗅、觸并重。
2.2.2 輔助型大型家具
香幾是用來放在空間中央擺設香器具(以爐瓶三事為代表)的,在文人雅集等相關活動中體現主人審美和雅致之境的追求。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由席地而坐變為垂足而坐,與建筑構造的變化、文人禮儀思想的變遷都有關聯。使用場景:陳設獨幾到雅集聚會;特性感官:為輔助視覺。香幾以圓幾最多,方幾次之,腿足多采用曲線,也有直線。腿足數量有三足、四足、五足、六足,修長精致,端莊清雅[12]。宋劉松年的畫作《松蔭鳴琴圖》、宋趙昌的畫作《南唐文會圖》等都有展現香幾,與文人焚香作畫聽琴的活動息息相關。
傳統香事美學作為文人雅集表達的其中一環與所做詩書傾向一致,《易傳》提出“立象以盡意”,晚唐司空圖認為詩歌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等,歷代文人對“意境”和“意象”的學問皆有深度研究[13]。傳統香事家具產品使用此類詩書的創作手法,在多層意蘊的擴展關系中讓感官最大化。
利用上述多感官體驗理論的聯覺機制,就觀賞型小型產品與輔助型大型家具進行拓展劃分:(1)兩漢博山爐“通感渠道”以視覺為主、嗅覺為引,用錯金工藝點醒山形峰巒的層疊之勢,層巒之間人與瑞獸隱身其中,煙云于山間騰挪而出,通感手法為“仙境的微縮”。在“境象歸一”層面,使用上方尖銳多疊、下方圓潤的豆型爐身之態的反差手法以及萬物布局動勢暗藏的留白手法,最終到達“天人合一”的“象”外之“意”。(2)唐盛行的香球“通感渠道”以視嗅覺為輔、觸覺為主,暖暖煙氣從球體鏤空花雕生發,通感手法為“機巧藏香”。在“境象歸一”層面,使用花鳥紋樣漫出香煙如林間晨霧的借代手法,最終到達香身香心“雍容華美”的“象”外之“意”。(3)熏籠“通感渠道”以嗅觸為主、視覺為輔,樣式多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對精致生活的追求,與原有家具相結合,取暖焚香與臥靠之用,通感手法為“家居融匯”。在“境象歸一”層面,外形有斗形、弧形、塔形、方形、箱形等,使用與其他家具相配相融的變通手法,最終到達“滋養歲月”的“象”外之“意”。(4)香幾“通感渠道”為輔助型視覺陳設,瘦高之體,方寸之間,將四雅之事托物展現得淋漓盡致,通感手法為“高異與風骨”。在“境象歸一”層面,有或曲或直或遒勁的腿足,象征手法表明主人的精神追求,最終達到“風骨之呈”的“象”外之“意”。
“鼻觀”理念是傳統香事文脈追求的集大成。“鼻觀”最初源自佛教的“鼻根”,后衍生到“六根”“六塵”“六識”,《楞嚴經》中有提及“能一根而通六根”六根皆用悟道之說[14]。黃庭堅深受影響,將“鼻觀”概念活學活用,結合自身的學識與實踐,無論是詩學的理念還是制香方的思路都巧妙融匯,從而將香學推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美學。
基于“鼻觀”理念的家具產品突出以“嗅”為核心感官,延伸出其他類型感官的同時,關注層層遞進的體驗聯系,為不同產品、不同香型有無煙氣作出特定的考量。多感官體驗可以梳理該產品的特性,延續無論是“錯彩鏤金”還是“清雅沉靜”的表層意蘊,都可以借由傳統香的嗅覺主感官,在不同的使用手段和使用場景下達成借“鼻”以“觀”的通感效應。
對淘寶、天貓等線上App與線下香類門店的調研發現,現代“嗅覺經濟”主流消費人群具有幾種共同特點:(1)對悅己型消費的鐘愛;(2)對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的追求;(3)對新型社交方式的追求;(4)骨血中對風雅時尚的追求?,F代家居風格也不再停留于模板化的設計風格,追求品質、雅致、新穎的生活方式才是當下部分消費人群的共同心聲。因此,針對不同年齡層級與消費需求,就“感覺、感知、感悟”的3個品香層次,構建以“鼻觀”為核心的家具產品互動模型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需要打破傳統香類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隔閡,快速介入香事美學中;其次,利用先入為主的“視覺”“聽覺”作餌、深度侵入“嗅覺”作主,再細細跟隨其余的感官互動體驗(圖1)。

圖1 基于“鼻觀”理念的家具產品互動模型(作者自繪)
東方香學的發展離不開先賢們的努力,而如今更需要腳踏實地地拓展實踐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多感官體驗的理論優勢,將多感官進行邏輯規劃,并與產品的體驗層級深層耦合。在已有的“鼻觀”傳統香學理念融匯下,細細挖掘出傳統香事家具產品的多種創新可能。參考具體操作關聯的落地效果,配合傳統香事家具產品互動模型的構建,在實際考量中深入探究“嗅覺經濟”主流消費市場喜愛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