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萍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紡織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是解決民生問題與美化人民生活的基礎產業,也是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2]。新疆一直是全紡織行業關注的焦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確定在新疆實施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百萬人就業規劃以來,新疆紡織服裝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期,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吸引東中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最多的省區之一,這對新疆紡織專業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課程是傳授知識和塑造靈魂的主要載體,將紡織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高度融合,是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3]。“紡織材料檢測”是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學生較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獲得從事原料與產品(纖維、紗線、織物等)檢測各崗位工作的能力,同時為從事紡織工藝設計、紡織品設計等崗位工作提供必需的紡織材料知識。如何深入挖掘紡織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紡織材料檢測”課程實踐教學,使其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成為主要思考的問題,這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發展,對紡織材料的品種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紡織材料的檢測變得越來越重要。紡織材料檢測是指對紡織材料進行物理性能、化學成分、結構特征等方面的檢測和分析,保證紡織材料的質量和安全性。“紡織材料檢測”課程包括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課程團隊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依托新疆紡織行業特色,把握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價值,確定“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勞動意識、工匠精神”等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行業科技發展成果,通過對紡織新材料、檢測新技術的介紹,強化學生專業自信,通過小組合作強化學生團隊意識和責任感。“紡織材料檢測”課程模塊包括纖維材料檢測、紗線材料檢測、織物材料檢測3個模塊,其課程思政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紡織材料檢測”課程目標
課前,教師要充分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找準與基礎知識的連接點,通過合適的方式體現和強化思政元素。例如在講解紡織纖維鑒別時介紹X射線衍射技術及電鏡技術的發展,使纖維微細結構模型的內涵逐步豐富,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纖維的特性,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激勵學生樹立創新發展的意識。
學習效果可測可評,每個學習任務都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增加素養部分評價比例。根據不同內容采用個人自評、教師點評、組內互評、系統評分、雙師點評等方式,多方面評價學習效果。學習任務評價如表2所示。

表2 學習任務評價表
“紡織材料檢測”課程思政建設先后在2021級、2022級學生中開始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經調查,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對紡織專業認識不足,認為紡織技術專業就是織布。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能清楚地陳述紗和線的區別,能借助各種設備檢測纖維、紗線、織物的性能,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個紡織品中蘊含的高科技,進而85.3%學生比較喜歡自己的專業,學生的專業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79.4%學生認為完成課程學習后,能運用辯證思維分析和論證問題,91.2%學生認為自己初步具備了誠信可靠、嚴謹務實的使命感,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觀念。
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等教育全過程,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作用,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創新性嘗試[4]。“紡織材料檢測”課程思政的實施打破了以往只傳授知識的思想束縛,通過加強對學生紡織文化教育、先進科技教育、紡織榜樣人物教育、綠色環保材料教育等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信、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這也對專業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好課程思政關鍵在教師,教師除了要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之外,還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因此,教師還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深入挖掘紡織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最終實現紡織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